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快看!山西人必瞭解的走西口的歷史背景

由 城市觀察員 發表于 旅遊2022-01-15
簡介山西右玉縣殺虎口村居民:“是繁榮啦,過去我聽人說這地方有三千六百家人家

包克圖在哪裡

「來源: |山西導遊詞典及攻略 ID:zhangyiyezhou」

《走西口》是一首古老的山西民歌,據說它已經流傳了一兩百年。

這首歌不但山西人會唱,山西鄰近的內蒙、陝西,甚至更遠一點的寧夏、青海、甘肅也有許多人會唱。

中國有句老話叫“十里不同音”,說的是民歌有很強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許多地方的人會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當時有許多山西人曾到過這些地方,他們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這首歌,時間長了,當地人也學會了。

包頭,現在是內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超過兩百萬。在一百多年前,這裡還只是個叫包克圖的小村子。包頭人說,因為山西人到這裡做生意,才一點一點有了今天包頭城的雛形,現在包頭城裡還流傳著“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這樣的說法。復盛公就是山西一戶姓喬的商人在一百多年前開的商號的名稱。

山西,明、清兩朝的許多地方誌中,也提到了當時山西人到西北謀生的經歷。由於有這種經歷的人太多,在一些地方竟成了一種風俗。

《太谷縣志》中記載太谷縣的人“耕種之外,鹹善謀生,跋涉數千裡率以為常”。

《盂縣誌》中說“往往服賈於遠方,雖數千裡不辭”。

《壽陽縣誌》說鄉民“貿易於燕南塞北者亦居其半”。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梁小民:“山西人走西口的時間呢?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開始,那麼截止時間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應該是在明末清初,這個時候數量是最大。所謂走西口呢?應該前後持續了將近三百年左右,而且應該說走西口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由於山西當時人口比較多,所以生活比較困難。於是呢?人口外遷,這是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就是由於在內蒙這一帶,當時的邊防需要,所以晉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時候,內蒙邊防的需要發展起來的。那麼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到口外去發展商業,發展貿易,以至於到後來的票號。所以走西口這個現象,實際上就是中國移民的一個部分。”

快看!山西人必瞭解的走西口的歷史背景

一首民歌竟扯出一段厚重的歷史,這段歷史包含著成千上萬人的命運。而他們的命運又或多或少地和那個叫西口的地方有關係。那麼西口到底在哪裡呢?

這裡就是最初的西口,它位於山西、內蒙交界處的右玉縣,它實際上是長城上的一道關隘,真正的名字叫殺虎口。

在明代時,為了防止蒙古騎兵南下,這裡曾駐紮了大量軍隊。明朝和蒙古部族關係緩和之後,它又被開闢為雙方貿易的市場。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先後出兵平定西北叛亂,殺虎口又成了供應大軍糧草的後勤基地。戰爭結束後,這裡成為山西人進入西北地區的門戶。由於來往的客商很多,甚至造成了這個地方一度的商業繁榮。

山西右玉縣殺虎口村居民:“是繁榮啦,過去我聽人說這地方有三千六百家人家。從這兒一直走,就到了呼市、大同、包頭、西包頭,出了外面了。這會兒大概有四五百家。”

山西右玉縣殺虎口村居民:“從來提起右玉縣,沒名,一提起殺虎口來,叫小北京,有名。”

山西右玉縣殺虎口村居民:“過去是天天進鬥金斗銀的地方,我自己沒牙了,說不真。聽懂意思了沒有?沒有什麼可說的,反正過去有個戶部衙門,樓房挺多,七十二座廟,旁的一時咱們也記不住了。”

山西右玉縣殺虎口村居民:“餘、張、馬。這三家是大有錢的,人家門前有旗杆的,都是做過大官的。”

殺虎口的變遷,其實可以看做明、清山西曆史一個縮影。如果我們站在整個中國的角度打量山西,就會發現,山西北鄰蒙古草原,南邊緊挨著中原腹地。草原上的牧民需要農民種的茶、紡的布,中原的農民種地也少不了牧民放的牛、養的馬。這種相互的需要,必然會造成商業的往來,如果商業往來被人為阻斷的話,就只能以戰爭的方式來解決。

但不論戰還是和,山西可能都是連通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之間最短的一條通道。這一點,那些想在中國建立強大王朝的人都看得很清楚。清朝皇室入關之前,在制訂他們經略中原的戰略時,就把山西作為必須控制的地區之一。他們認為“山東乃糧運一道,山西乃商賈之途,極宜招撫,若二省兵民歸我們版圖,則財賦有出,國用不匱矣。”

這些話並不是說說而已,清兵一入關,順治皇帝的屁股還沒有在紫禁城的龍椅上坐穩,馬上召見了當時最有名的八位山西商人。“宴便殿、賜服飾”,又是請客,又是送禮,最終還把這些商人編入了由內務府管理的“御用皇商”的行列。

順治皇帝超規格的禮遇,為清朝後幾任的統治者換來了極大的回報。雍正十五年,朝廷調集九省大軍,平定青海叛亂。清軍進入草原深處之後,由於補給線過長,軍糧供應發生困難。

正當朝廷上上下下一籌莫展之際,一個叫範毓賓的山西商人站出來說“這件事就交給我做吧!”範毓賓的爺爺,恰恰就是參加過順治皇帝賜宴的那八位商人之一。

一個國家都很難做成的事,一個商人做起來可能就更加艱難。有一次,範毓賓運往前線的十三萬擔軍糧被叛軍劫走,他幾乎變賣所有家產,湊足一百四十四萬兩白銀,買糧補運。

今天,我們可以在《清史稿·列傳》中找到範毓賓的名字,它是和朝廷的封疆大吏、王公貴戚的名字放在一起的。在這篇《列傳》中說他“輾轉沙漠萬里,不勞官吏,不擾閭鄰,剋期必至,省國費億萬計”。

范家以“毀家抒難”的做法,贏得了朝廷的信任和賞識,作為回報,朝廷慷慨地把與西北遊牧民族貿易的特權交給了范家。這一下對範毓賓家族來說,稱得上是天大的商機獲取,因為在此之前,朝廷是嚴禁漢人進入草原和牧民進行貿易的。

走西口的路就這樣被打通了。

學者餘秋雨:“這牽扯到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就是西北,非常遙遠的地方,氣候也非常寒冷。儘管清朝統治者來自於東北,但是對西北還是陌生,生態也還是不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面,我們按照我們現在想起來,叫後勤供應非常困難,所以他們有一個非常聰明的政策,就是那些戍邊將士們的所有用度有沒有透過一定的商業方式,商業運作方式來解決。那麼你如果能夠解決的話,我們朝廷給你們另外一種的許諾,比如賣鹽的許諾。在這種情況下面,山西正是首當其衝。它的地理位置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是在我們中原統治的中心,比如像北京,還有其他地方,一直到西北邊疆去的大通道,山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門戶,非常重要的門戶,這叫因緣際會。在這麼個大形勢之下,山西的走西口的群體就有了方向。”

這些院落是山西人走西口發財之後為自己修造的房子。現在它們被作為晉商財富的象徵。如果略微探究一下這些大院的歷史,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院落的第一代主人,在走西口之前,幾乎全是一些在家鄉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

快看!山西人必瞭解的走西口的歷史背景

喬家大院,這裡過去曾住著山西最有名的一戶大商人。他們的商號主要開在內蒙古的包頭市。鼎盛時期,他們幾乎壟斷了包頭的一切貿易經營活動。而喬家由寒酸貧困通往大財大富的發展道路,就是由先祖喬貴發走西口開始的。

喬貴發第六代孫喬挹青:“一開始去包頭的時候,喬貴發一分錢都沒有,就全是靠苦力打工。後來掙了一些錢,但是當初買賣做得也不是很好,他就回到老家又開始種地了。他在包頭的那個小買賣,就請一個姓秦的老鄉在那兒守著。”

西口,現在具體的意思有爭議,有說是山西北部的黃河渡口殺虎口;有說是河北張家口以西。在清朝泛指山西以北,河北張家口以西的廣大內蒙地區,如包頭等地。由於這裡是清政府和蒙古人的交界處,所以地廣人稀,再往北就是蒙古草原,就是蒙古人了。

明清時期在河北山西陝西北部設定了關口,關口以北的地方就叫口外。明清時期,和蒙古人進行商品貿易,就要在口外幾個定點進行,類似今天和俄羅斯,哈薩克接壤的地方設定外貿口岸一樣。山西的商人要到口外去做生意,就得出關口,後來就叫走西口了。走西口後來就成了一個泛指,山西,陝西河北的商人去口外做生意,都叫走西口。這個事情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漢人大量移民到了口外,穩定了邊疆。

包頭,現在是內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超過兩百萬。在一百多年前,這裡還只是個叫包克圖的小村子。包頭人說,因為山西人到這裡做生意,才一點一點有了今天包頭城的雛型,現在包頭城裡還流傳著“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這樣的說法。復盛公就是山西一戶姓喬的商人在一百多年前開的商號的名稱。山西,明、清兩朝的許多地方誌中,也提到了當時山西人到西北謀生的經歷。由於有這種經歷的人太多,在一些地方竟成了一種風俗。

山西人走西口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開始,截止時間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應該是在明末清初,這個時候數量是最大。

走西口前後持續了將近三百年左右,而且應該說走西口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由於山西當時人口比較多,所以生活比較困難。於是呢?人口外遷,這是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就是由於在內蒙這一帶,當時的邊防需要,所以晉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時候,內蒙邊防的需要發展起來的。那麼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到口外去發展商業,發展貿易,以至於到後來的票號。所以走西口這個現象,實際上就是中國移民的一個部分。

在當時,山西有很多窮漢,他們窮困的原因並非因為懶惰,而是因為山西的自然條件實在太惡劣。清朝山西一個讀書人在談到山西時曾痛心疾首地說“無平地沃土之饒,無水泉灌溉之益,無舟車漁米之利,鄉民惟以墾種上嶺下坂,汗牛痛僕,仰天續命”。“汗牛痛僕”的意思就是說牛已經累得渾身大汗了,主人仍要使勁抽趕。在傳統社會中,耕牛對於農民來說,不僅是家裡最值錢的家當,還是他們勞作的夥伴。不到萬不得已,輕易不會這樣拼命使喚。但是即使這樣拼命地幹,田裡產出的糧食仍不夠餬口,清朝一個叫任啟運的人說“江南二百四十步為畝,山西千步為畝,而田之歲入,不及江南什一”。大同的地方誌甚至說大同地區“歲豐,畝不滿鬥”。

山西不但土地貧瘠,而且自然災害頻繁。在清朝三百多年的時間裡,山西全省性的災害就達一百多次,平均三年一次,其中最長的一次旱災長達十一年。據官方統計,死於這次災荒的山西人超過了三百萬。

一方水土,不足以養活一方人時,山西人就只能走出去。

那首叫《走西口》的民歌,開始在山西的村頭、路邊響起來。它的歌詞其實是妻子送別丈夫,少女告別情郎時說的一些家常話。因為分別之後就不知道什麼時再能見面,所以叮囑的就多一些,瑣碎一些,生怕有什麼自己想不到的地方。

再捨不得走也還是走了,咬住牙,想著有一天一定要再走回來,後來他們真的回來了。就在這片逼著他們不得不走出去的貧瘠土地上,給妻子、兒女蓋起了一座座結結實實、富麗堂皇的院落。

這是一張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線圖。

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一條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不論走哪條路,首先都要穿過橫亙在那裡的長城設定的一系列關口。

快看!山西人必瞭解的走西口的歷史背景

既然是長城上的關口,最初的作用是作為軍事要塞,地理位置自然十分險要。

雁門關位於平均海拔1500米的太行山脈之中,它之所以得名,據說是因為這裡位置太高,關城建好之後,空中飛的大雁也只能從城門洞中穿過去。一兩百年前,走西口的山西人沿著崎嶇的山路,翻過這些一眼望不到頭的大山,為了能在春天到達草原,他們又往往必須選擇在數九寒天就開始這種漫長的跋涉。

在這種條件下,山西人不但走了過去,而且是一代又一代地這樣走過。固關是山西東北部的一座門戶。透過固關關城的路,由厚重的青石鋪成,由於往來人員車馬川流不息,年長日久,甚至在這些青石上,軋出了幾寸深的車轍印。

如果說,這些只是地理上的關口的話,那麼翻過這裡,走西口的山西人還要面對一座座心理上的關口。

出雁門關往北不到一百公里,有個村子叫歧道地。在村子邊有兩條大路,一條通往殺虎口,一條通往張家口。雖然兩條路最終都可以到達蒙古草原,漫漫長途到底該往哪兒走呢?

對最初走口外的山西人來說,蒙古草原只是寄託著他們模糊的希望。在那裡他們到底能做什麼?結果又會怎樣?大家心裡並不清楚。那些迫於無奈,只好咬著牙忍著淚從家裡義無反顧地走出來的人們,面對眼前的選擇時開始猶豫了。當年,他們中的許多人,就站在這處叫黃花梁的山岡上,唱起那曲悲涼的歌。

山西山陰縣歧道地村民:“南面的人上來,到在這兒來說了,一爬上這個梁,就可以看見下面(兩條路),這就是說‘上一個黃花梁呀,兩眼哇淚汪汪呀,先想我老婆,後想我的娘呀!’這意思也就是一個順口溜哇。”

山西山陰縣歧道地村民:“他就沒有把握,他就不知道哪頭去,生意好生意壞,他就到這兒扔鞋板兒呀,把這個鞋一脫一扔,扔在哪邊他就走哪邊,好與壞他就走在那頭兒。”

這樣的做法,不是聽天由命,它更像是一種賭博,和命運,和老天爺的一種賭博。賭注就是自己的一條生命。

內蒙古作協專業作家柳陸:“第一,山西人走西口,他遇到的首先是土匪。土匪半路要搶劫他,有一個叫黑土崖子,從府谷縣一進入包頭,有個地方叫黑土崖子。這個地方是土匪出沒的地方,所以好多人葬身在沙漠裡面沙蒿里頭,被搶被劫;還有就是被凍死的,因為北方草地氣候寒冷,它不像中原地帶,不像山西口裡那樣暖和。他不瞭解,那個時候沒有什麼氣象部門預報,他不瞭解,遇到暴風雪,道路不通,沒辦法被凍死的,還有被餓死的,在沙漠裡迷失了方向。”

山西文學院專業作家燕治國:“有個關,在關裡頭還是內陸的風光,也沒有風沙。但從這個關口一開大門,我開過那個大門,外邊一股風就吹進來了,再往前跨一步,就進入蒙古荒原了,到處是風沙。所以走西口的路上,到現在都能看到山西人的骨頭,屍骨,白骨累累。”

山西省外經貿廳研究員渠紹焱:“結冰,零下四十度;夏天,熱得能昏過去,就是這樣的話,山西商人照樣走過去。”

內蒙古作協專業作家柳陸:“所以山西人講,就是我搭著命在走西口。”

沒有人統計過從清朝初年,一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有多少山西人在這荒原、沙漠中跋涉過,但山西的許多地方誌中,卻記載了大量的這樣的故事。

山西概況介紹詞 |山西省博物院|平遙古城|晉祠 |平遙縣衙 |日升昌票號|

五臺山李燁 五爺廟 | 佛光寺| 鎮海寺 |顯通寺 | 龍泉寺 |菩薩頂|南山寺|塔院寺|

綿山|雲岡石窟 | 喬家大院 |關帝廟 | 洪洞大槐樹 |王家大院 |

應縣木塔1周俊崗 | 應縣木塔2 周俊崗 | 懸空寺 |皇城相府 | 雁門關|

九龍壁|閻錫山故居 |王莽嶺攻略| 太行山攻略| 石膏山 |

煤炭博物館|普救寺 | 忻州概況|大同概況| 太原概況|

蘆芽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