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心理學:不要懼怕那些不孝的子女,人到晚年,越討好他們越被嫌

由 第一心理 發表于 旅遊2022-01-13
簡介當父母害怕自己的子女不孝順,進一步產生出畏懼心理甚至是開始變得討好子女時,“巨嬰”便會逐漸產生

道家所用黃道明堂是什麼意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關於孝道以及忠悌的教育不在少數。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百善孝為先”、“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我們可以知道孝道在中國文化當中佔據的地位還是比較重要的。

就像是維繫印度社會的是種姓制度、維繫西方社會的是集體教會生活一樣,

孝道就像是一種“潤滑油”一般,存在於中國社會的代際當中,維持社會的有序運轉。

心理學:不要懼怕那些不孝的子女,人到晚年,越討好他們越被嫌

於是這種關係也是一種雙向生效的機制:對於晚輩而言,孝順長輩是一種“預設”的規則,自己應當遵守;

對於長輩而言,晚輩同樣也是應當遵守孝道的,與此同時,“尊老”也會“愛幼”,所以在代際間是存在依賴的。

然而某些長輩在遇到晚輩不孝順自己,尤其是家中孩子是兒子,卻不孝順自己時,就會變得有些無措:兒子一方面是自己的親生骨肉,還指望其為自己養老。同時兒子也應當遵守社會當中的各種道義,一旦其無法盡到某些孝順的義務,自己就不知道應該怎樣去處理。

“養兒”與“防老”

心理學:不要懼怕那些不孝的子女,人到晚年,越討好他們越被嫌

就像是上文當中分析的一樣,中國傳統文化賦予我們許多獨特的社會狀況,就比如說養育下一代這件事,與西方不同的是,歐美社會當中的養育下一代目的僅僅就是幫助其在生理上到達成年,之後有能力去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歐美年輕人在成年之後就會離開父母獨居——他們的父子關係相對是集中在成年之前這段時間的。

而在中國,父子關係以及基於此的代際關係則是一種嵌入(embeded)社會生活、幾乎是永久的倫理關係。

心理學:不要懼怕那些不孝的子女,人到晚年,越討好他們越被嫌

即便是在生理上,晚輩到達了成年,但是代際間存在的各種聯絡與義務也會維繫他們再繼續相處與同居,即便是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後,這種聯絡也不會斷裂,兩代人依舊會經常產生互動。

這是因為在中國社會當中,長輩一方面要在生理層面賦予子女生命,另一方面也應在心理及組織上幫助其成為社會的一部分。

作為回報,子女應當在成年之後贍養父母,用以減少他們的生活負擔;並且嚴格來講,直到父母離世為止,作為子女的義務才算完成。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防老”一定程度上是“養兒”的目的,同樣贍養也是一種義務。

心理學:不要懼怕那些不孝的子女,人到晚年,越討好他們越被嫌

所以有些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有時也會摻雜一些“功利主義”——如果自己不好好養育子女,自己年老的時候沒有人來贍養自己,甚至晚年落得個孤苦伶仃的下場,何其悽慘。

這種心態其實就會導致代際關係的偏差:原本的關係是確定的,無論父母如何對待子女,其應盡的義務都是贍養。

“討好”的父母與“巨嬰”的產生

就像是上文當中的關係梳理所彰示的內容一般:父母原本就是長輩,不應溺愛甚至討好子女。

心理學:不要懼怕那些不孝的子女,人到晚年,越討好他們越被嫌

要知道雖然俗話說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有些極端的,但是一味地“慣著”孩子,極容易導致“巨嬰”的產生。

所謂“巨嬰”,指的是那些儘管年齡上已經超過甚至遠遠超過18歲,卻依舊難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心理狀態獨自應付外界,始終需要家人幫助的個體

,心理學將這種狀態稱之為巨嬰心理(The psychology of adult macrosomia)。

許多家長過度溺愛甚至討好子女的結果,就是親手“造就”這樣一個“巨嬰”。這樣的個體,狀態和行為會有一些顯著的特點:

心理學:不要懼怕那些不孝的子女,人到晚年,越討好他們越被嫌

1.情緒極其不穩定,

隨時隨地會因為一些外界不知曉的因素而變得憤怒,從而導致情景變得失去控制。

2.

行為缺乏理性

,常常做出一些正常人難以估計和預料的行為,導致一些嚴重的損失。

3.

依賴性十分明顯

,無論做什麼事情,即便是再簡單,也需要身邊有人尤其是父母長輩的陪伴,一個人的時候會變得煩躁易怒,效率低下。

當父母害怕自己的子女不孝順,進一步產生出畏懼心理甚至是開始變得討好子女時,“巨嬰”便會逐漸產生。

心理學:不要懼怕那些不孝的子女,人到晚年,越討好他們越被嫌

這是發生在子女較為年幼或者是個體尚未成年之時,父母難以判斷其性格,切忌溺愛與討好子女。

不要懼怕不孝的子女

對於許多父母而言,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已經不孝的傾向甚至是有了不孝的行為,那麼相應的策略其實與上文當中是一樣的,也是沒有必要去討好他們。

不要認為作為父母的你進行一些“懇求”甚至是一些真摯的行為,子女就會回心轉意,變得孝順,

既然已經有了不孝順的行為,那就證明其內心並沒有對於長輩和父母的敬畏及情感。

心理學:不要懼怕那些不孝的子女,人到晚年,越討好他們越被嫌

從漢語詞源角度來看,孝順這一詞彙在之後指的大多是“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我們可以發現,在“順從父母意志”這一點上,兩代人之間幾乎必然會存在一些衝突:

所謂“代溝”也好、不同生長環境也罷、價值觀的區別也算在內,所以想要達成完全的一致勢必會有些困難。

比如說有時站在子女的角度看,想要達到更好的發展前景或者是更好的生活狀態,難免需要離開家鄉、暫時遠離父母。有的父母會將這種行為視為是一種“不孝”。

心理學:不要懼怕那些不孝的子女,人到晚年,越討好他們越被嫌

當然,如果是一些絕對意義上的“不孝”,比如拒絕贍養老人、有意疏遠與父母關係甚至是對父母施行一些暴行之類的行為。

那麼對於父母而言,

不但沒有必要挽回這段關係,應該做的甚至是採取報警等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及人身安全,因為對於某些脾氣衝動的子女而言,你真的不知道其下一步會做出什麼行為。

總而言之,作為父母,無論子女的年紀如何、是否已經成年,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必為了其將來的贍養而溺愛、也不為了維持兩代人之間的關係而討好對方,殊不知,越是討好,越容易被嫌棄。

心理學:不要懼怕那些不孝的子女,人到晚年,越討好他們越被嫌

作為父母,永遠不要怕一個不孝的兒子。

- The End -

作者|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