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海上記憶】石庫門?還是草坪?原來張園曾是一個“園”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旅遊2022-01-13
簡介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張園成片里弄建築在1918年之前是並不存在的,而“張園”之“園”,本來所指的正是這些老照片、老明信片上展現的這處園林,而這,又恰恰是如今很多人已不知曉的了

上海徐園是哪裡

【海上記憶】石庫門?還是草坪?原來張園曾是一個“園”

【海上記憶】石庫門?還是草坪?原來張園曾是一個“園”

從張園的一些老影像說開去。

【海上記憶】石庫門?還是草坪?原來張園曾是一個“園”

近日覓得一張1911年前後的老照片,只見開闊的草坪上,一幢氣勢甚為雄偉的高樓矗立,成片的綠蔭環繞之間,有一些低臺、座椅,人們或站或立,聚而成群。照片標註著“shanghai”,這是上海的何處風景?問身邊的不少同事朋友,很多人說不出的。我收集的上海老明信片中也有相似的場景,所以我是認識它的。它的名號,在今日的上海,也算是很響亮的,那便是——張園。對,就是南京西路之側,近來要努力打造成上海城市更新典範之一的張園。

然而,或許有人要問,張園專案的亮點不是保留保護成片里弄建築風貌嗎?那裡是一整片石庫門裡弄建築,何來這大片的草坪?更沒見過這幢風格獨特的高樓啊!

是的,老照片上的就是張園。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張園成片里弄建築在1918年之前是並不存在的,而“張園”之“園”,本來所指的正是這些老照片、老明信片上展現的這處園林,而這,又恰恰是如今很多人已不知曉的了。

今日的張園,在140多年的時光中,從農田而私家園林、而公共園林、而里弄住宅、而等待新生,回過頭來看張園曾經的模樣,難免有隔世之感。

【張園初名乃“味蓴”】

張園的舊址位於今南京西路、茂名路、泰興路之間。在1843年後,不要說張園這塊區域,即便是如今的整個南京西路地區,基本上都是農田,南京西路(以前叫作靜安寺路)還是條遛馬小徑。1870年代,此地遍佈小道與河塘,交通不便,因此相比上海其他地區,地價也低廉得多。

【海上記憶】石庫門?還是草坪?原來張園曾是一個“園”

1878年,一位以經營園圃為業的英國商人格龍(grone)在這裡營造私宅,佔地面積近21畝,因為以園圃為業,自然就有能力把宅院造成了私家花園。後來,格龍的這處私家花園幾次轉手,到了和記洋行手裡。

1882年8月16日,無錫商人張叔和從和記洋行手中購得此園,後來為它起了個很雅緻的名字——味蓴園。“味蓴”者,是有出典的。晉代的文學家張翰是吳郡吳縣(今蘇州市)人。他性格放縱不拘,時人比之為阮籍,號為“江東步兵”。在齊王司馬囧執政時,官至大司馬東曹掾。據《晉書·張翰傳》記載,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邀名爵乎?”遂命駕而歸。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張翰感到人生不能被官場所羈絆,秋風起時,特別懷念家鄉的風物,尤其是那些味道鮮美無比的菰菜、蓴羹、鱸魚膾,於是辭官不幹,回家鄉去快活了。

張叔和1880年到上海,在輪船招商局擔任幫辦,專管漕米事務。後因招商局虧款問題而被革職。既為吳人、又同姓張,因此張叔和用了張翰“蓴鱸之思”的典故,為園子取名“味蓴”,寄託退隱不官的意思。可能是因為“味蓴”二字過於風雅,人們一般還是稱之為“張家花園”,簡稱“張園”,在老明信片上印製的是“chan-so-ho garden”,也就是張叔和花園的意思。張叔和是個善於吸收西方外來文化的人,他改變了江南園林小巧、重悅目而不開闊的特點,仿照西洋園林風格,以洋樓、草坪、鮮花、綠樹、池水為造園要素,同時又陸陸續續向周邊農戶購得農田40畝,增闢為園林,全園面積最大時達到61畝,被稱為當時上海私家園林之冠。

【孫中山曾在此演講】

清末民初之際,張園是頗負盛名的,時人將它與愚園、徐園並稱為“上海三大名園”。曾有人詠唱張園:“海天勝景讓張園,寶馬香車日集門。客到品花還斗酒,戲樓簫鼓又聲喧。”在關於張園的文字記錄中,它是美麗的、喧鬧的、讓人忍不住要去看看西洋鏡的。

【海上記憶】石庫門?還是草坪?原來張園曾是一個“園”

張園從1885年起對外開放,既像公園,又像遊樂場。張叔和在張園裡建起一幢高大的樓房,也就是在老照片上看到的這幢建築。高樓由有恆洋行的英國工程師設計,1892年9月動工、1893年10月竣工。該樓取英文名“arcadia hall”,arcadia的意思是世外桃源,中文名則取其諧音叫作“安塏第”。安塏第分上下兩層,共可容納千人。同時它又是當時上海最高的建築,因此也是當年很多人的夢想打卡地,到安塏第登高東望,可以將整個租界景色盡收眼底。

張園的娛樂專案品種豐富。其中有“海天勝處”劇場一座,由女子京劇班演出,又稱“髦兒戲”;1903年張園裡舉行了腳踏車大賽;1909年和1910年,霍元甲在張園兩次擺擂臺比武;張園中還有一處八陣圖引遊客入勝,“迷途不能出,喧笑以為樂”,或許就是“走迷宮”遊戲。

張園的綠化別具一格,糅合了東方園林的雅緻與西方園林的情韻。安塏第的前面是一大片草坪,三面都有樹林掩映。南面一處池塘,池中有假山石,池畔小樓,一邊松竹搖曳。張園裡還多次舉辦賽花會,參賽之花種類數以百計,奼紫嫣紅、滿園芬芳,引來參觀人群摩肩接踵。

張園是展示新派和洋氣的好地方,很多新奇的洋玩意兒都是在張園首秀的。1886年張園最早試燃電燈;張園有一間電氣屋專門展示電在生活中的應用,其中安置電燈、電灶、電扇、電鈴以及“電叫子”,參觀者只要按一下,就能聽到鳴叫。張園有時放大氣球(售門票一元),一西人隨球上升,又張傘降落,這大概算是最早的降落傘表演。張園裡還有放電光影戲以及照相室等裝置,這些都是當時上海不多見的,拍照雖說在當時屬於“高檔消費”,依然吸引人們趨之若鶩。1905年1月2日,中西合璧的“文明結婚”時新禮式誕生在張園裡,一時傳為佳話。

1885年開始,演放焰火成為張園的一個年度固定專案,據說張園的焰火“靈變奇巧,色色翻新,五色迷離,觀者無不目迷心醉”。《申報》曾報道過1886年5月1日張園放焰火的盛況,說是“才出大馬路而西,即見燈火之光,接連數里不斷,望之整齊璀璨,若軍行之有紀律,長蛇卷地,陣法宛然,而且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

我還收藏有一張老明信片,其圖案展示了張園裡20世紀初的一個特色娛樂,這或許是我國最早的“激流勇進”專案,曾見有相關記載說:“西人於園中,築高臺臨池,上下以車,建有輪行鐵路,用機關運動。人出小銀元2枚,則許乘車。登臺,即坐小舟,自臺上推下,投入池中,舟顛蕩若甚危險,其實無妨也。西人喜之,乘者頗眾。”看這介紹,果然與如今遊樂場中還在花樣翻新的“激流勇進”一個模式。

人氣的集聚使張園不僅是一處園林、一處遊樂場,也是一處公共活動空間,以至於清末民初,張園成立上海各界集會演說的重要場所。1897年12月,中外婦女百餘人在張園安塏第討論設立上海女學校事宜。1901年3月,上海各界200多人在張園集會,請求清政府不要同俄國簽訂賣國條約,這也是第一次反對帝國主義的集會,同月又有1000多人在張園集會,宣傳民族危機當頭,動員人們共同抵禦外國侵略。1910年11月,上海各界人士在張園成立“華洋義賑會”,號召民眾為當年夏天安徽等地水災災民募捐。清末,許多維新派革命志士也聚會於此,發表過演說。辛亥革命期間,各方人士在張園集會,聆聽孫中山先生髮表演說。

【城市更新究竟留什麼】

20世紀10年代,上海城市發展是按下了”快進鍵“。大量越界築路,由東向西一路推進;老城廂拆牆、填浜築路;公共遊樂場所越來越多。猶太商人哈同的愛儷園落成,搶走了張園不少生意;再往後,黃楚九等人先後開張新世界、大世界遊樂場,人氣極旺;南京路、福州路上文化娛樂事業快速發展,以先施公司為代表的一家家百貨公司靚麗登場,其中不但有品種繁多的商品讓人自覺掏錢包,商場裡也有各種遊藝場所拉住客人腳步……凡此種種,都在分流著張園的遊客。

本來就生意大受影響的張園,偏偏又迎來了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為代表的大發展,張園一帶的地價水漲船高,在辦園利潤低迷的情況下,利益驅動最終促使張園的營業者投向房地產開發的懷抱。

1918年,首先是張園的餐廳、茶樓、戲院等逐一被推倒,而後是整塊出讓,建造起了里弄住宅群。張園作為“園”的盛況不再,經典的安塏第也不知所之。仿若歲月流逝一般,曾經熱鬧非常、遊人如織的張園就被裡弄住宅完全取代了。

在此後直到如今的100年間,張園這一片的住宅是走過百年、日益顯出老態,住家是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人口密度是居高不下,當然,作為里弄住宅的“張園”此後有了更多在鍋碗瓢盆間富有煙火氣的故事。

不妨拉長曆史的視線再回首看張園,視線延至百年前,所見是新建的一排排里弄住宅,正歡迎各色人等入住;將視線再往前二三十年,就將見到由一整片大草坪托起的安塏第,正招呼著人們賞景嬉戲。城市是有靈魂的,城市有記憶。但我們沒有“平行世界”。

城市年輪不會停滯,我們自然也不必將歷史的記憶都寄託在每一幢建築身上。城市更新,是求“新”,而非一味守舊。比如張園,今日保留保護的里弄住宅,在百年前就是新建建築;百年前,一定也有人想著那個擁有大草坪的張園,如果能保留下來該有多好。

既然是“更新”,總會有留、有破、有立,城市空間展現出來的風貌也好、矗立著的建築也好,終究是為這個城市中的人服務的,為這個城市的未來發展服務的。讓我們把視線收回當下,想象一下,保護下來的張園裡弄住宅風貌,不又是一個新的“張園”了嗎?再放眼上海,還有那麼多亟待更新的空間,是不是也不必非拘泥於留存“眼前所見”的那個記憶,而是以人民為中心,從城市功能出發,設法為未來的上海留下我們所建的記憶呢?

欄目主編:沈軼倫

本文作者:魏斌

文字編輯:沈軼倫

圖片編輯:朱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