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五千年古城禹州,那些老城街道地名路名你還記得多少?

由 解讀禹州 發表于 旅遊2022-01-07
簡介城內街道以廟宇、寺院為名的較多,如旗纛廟街、佛爺廟街、三官廟街、洪山廟街、城隍廟門街、城隍廟南拐街、城隍廟后街、萬壽宮街、長春觀街、天寧寺街、藥王祠街、倒座關帝廟街、騎馬關帝廟街、黌學門街、火神廟門街、準提庵街、準提庵后街、印心庵街、汪姑堂

禹州古城在哪裡

本文作者:劉天驤,原許昌地委宣傳部副部長。解讀禹州轉發。

由於本人祖籍在禹,自幼生長在老城內,對老城內各個街道狀況有所瞭解,雖時光過去半個多世紀了,但昔日的街市風貌,仍魂系夢繞在腦際之間,並永遠定格在那個時代和歲月的記憶中。

禹州故城,既是古老的文化名城,又是近代的藥業商貿城。故城雄踞於三峰山下,潁水之濱。古老的城牆,高大寬厚,蜿蜒四周。從地圖上看,略呈正方形,唯東北一隅稍裡凹。

五千年古城禹州,那些老城街道地名路名你還記得多少?

據《禹州志》記載:禹州故城在禹州境內數移其址,到了漢代,始築城於此,曾為全國十八都城之一,後經歷代修葺,至明清和民國時代,已頗具規模,四門有城樓,周圍有城牆、城壕,並引水注壕。城內有古建築萬壽宮、天寧寺、古鈞臺、長春觀、城隍廟、迎風閣、觀音閣、一門九獅子、奎樓、孔廟和星羅棋佈的石牌坊、古柵門以及古文物。

城內地勢,中心區域較高,四周略低。城中心老煤市口,故稱“煤山”,地勢高出四周數米數十米。從南邊白衣堂街向北往老煤市口走,須爬一個大坡,推車負物從此向北上坡異常吃力。城內街道縱橫,大小街道約有七十多條,除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較寬闊外,其他狹街小巷居多。由南而北中軸線曲折不直,古有“四門不照”、“三山不顯”之傳說。所謂“四門不照”,即由南城門向北,不能直走出北城門,當中須走一個“轆轤把”彎。東西亦如此,從東城門到西城門,也走一個小彎兒。“三山不顯”是:城內有三架小山,一是棘山,在北城門內以西不遠處;二是煤山,即老煤市口,在城內中心區域處;三是丹山,在城東南隅,古丹山書院和書院前街、后街以及高路街之名,皆源於此。

五千年古城禹州,那些老城街道地名路名你還記得多少?

城內主要街道,多集中於城內中心地帶,路面較寬,兩邊商業門店較多,比較繁華熱鬧。城內以藥業為中心的菸葉、布匹、糧食、乾果、糕點、雜貨等各個門店市場,均分佈於這些街道,而城內周邊四隅比較偏僻,住戶也少,空地較多。東南隅和西南隅一帶,一度成為異鄉人或窮苦人的墓地,荒丘林立,腐屍陳野。

城內街道之名,多是群眾以地域方位、廟宇、古建築、文化遺址和地物、地標而沿習成名的,少數是以姓氏或集市之名沿習而來。其中,一些街道,也有由官方鄭重新命名的,但有的因不易記憶或上口,而未沿習下來。

五千年古城禹州,那些老城街道地名路名你還記得多少?

城內街道,以地域方位為名的有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東大街以及南關街、西關街、東關街等。這些街道皆由所處東、西、南、北的位置而得名。如南大街,由南城門內起向北至大牌坊處為南大街。因街道較長,南大街南段也稱騎馬關爺廟街、清真寺街;北段稱大牌坊街、拆貨棚街。又如西大街,由老煤市口向西直到西城門,泛稱西大街。因藥業雜貨門店較多,各段修有柵門,各段又有不同名字。西城門以內因處城隍廟宇,故稱城隍廟門街。從此以東各段又稱宣化街、天成街。不過這些名字,有的只在門牌和戶口登記上使用,在群眾口頭上,仍稱這些街道為西大街,或藥行街。

城內街道以廟宇、寺院為名的較多,如旗纛廟街、佛爺廟街、三官廟街、洪山廟街、城隍廟門街、城隍廟南拐街、城隍廟后街、萬壽宮街、長春觀街、天寧寺街、藥王祠街、倒座關帝廟街、騎馬關帝廟街、黌學門街、火神廟門街、準提庵街、準提庵后街、印心庵街、汪姑堂街、白衣堂街、董公祠街等等。

這些街皆因該地有這樣那樣的廟宇寺院而得名。這說明禹州城內歷史上有許多廟宇寺院,而群眾又習慣以該地的突出地物為名而呼喚,久而久之,沿習為正名。同時這也顯露出城市的古老風貌和群眾習俗觀念。如城內關帝廟就有多處:有西大街關帝廟,是一座三進大院的廟宇,巍峨壯觀,廟深幾乎佔去半截街道。

五千年古城禹州,那些老城街道地名路名你還記得多少?

解放前,院內駐紮過縣局機關,召開過許多會議;還有北關關帝廟、倒座關帝廟、騎馬關帝廟。其中後二處關帝廟所處位置街道被沿習成街名。如倒座關帝廟街,在城西南隅,槐蔭街北頭向西拐處,因廟宇面北而名為倒座關帝廟街。騎馬關帝廟街,在南大街南段和旗纛廟街東頭交匯處,因之那一段街稱騎馬關帝廟街。

以某些古建築和文化遺址為名的街道也不少。其中有古鈞臺街、迎風閣街、一門九獅子街、奎樓南街、奎樓北街、奎樓西街、奎樓東街、書院前街、書院后街、清真寺街、東倉街、西倉街、衙前街、龍亭后街、公棧街、三官洞街、磨角房街、一扭四角堂街、槐蔭街、馬家山子街、山林街、對山巷街等等。這些街道,一般都以某一古建築和文化遺址為依託而得名。這些街道有的不但商業興盛,而且還具有古老文化風貌氣息。

如一門九獅子街,該地因有一處樓閣式柵門和一座菩薩廟宇相結合的建築,高大古樸,又有些神奇,柵門之上有閣樓,下為大街通道,廟內塑有神像,廟前蹲著大小神態各異的九頭石獅子,十分引人觀賞。該街東西盡為商業門店,經營紅火,每日車馬行人往來不斷。商業繁華和建築風貌成為該街的一大亮點。又如山林街和馬家山子街,這兩條街均在城內西南隅。山林街為南北向的居民街,北與八士坊街連線,南與萬壽宮街東頭連線。馬家山子街是東西向的居民街,東與旗纛廟街相連,西與萬壽宮街東頭相連,也恰與山林街南頭相接。

這二條街都是由於該處有一座明代馬姓官員的私人園林豪宅而得名的。因該園規模大,建造奇,影響深,內有湖山假石,門額標有“城市山林”字樣,因之兩街沿習為“山林街”、“馬家山子街”之名。其園在解放前後,尚有房舍、山石、花草等遺蹟。

五千年古城禹州,那些老城街道地名路名你還記得多少?

以宏偉的石牌坊為名的街道,有大牌坊街、陳家坊街、蔡家牌坊街、御史(士)坊街、八士坊街等。由於城內石牌坊較多,又較突出,有幾條街以牌坊之名為名,流傳至今。

以姓氏和典故為名的街道,有康家拐街、文家拐街、艾家拐街、孫家拐街、高家口街、黃家口街、侯老道街、餘家巷街、馬府巷街、白家門街、金過道(衚衕)街、趙家衚衕街、趙坑街、連堂街、主事巷街、仁義巷街等。這些街巷的特點,是以姓氏為名,道巷狹窄,住戶較多,分佈全城周邊地區。如康家拐、文家拐在城內北部兩側,艾家拐、白家門。趙坑在城南部的東西兩隅。其它小巷比較接近鬧市區或與邊沿之間。

如艾家拐街,在城內南大街福音堂以北西側,過去這裡有一柵門,緊靠柵門西側向西有一彎曲小巷,即為艾家拐街,住有許多艾姓回族居民,因以艾姓為街名。又如仁義巷和主事巷,是一條南北小巷,當中橫跨澄清街,南巷為仁義巷,北巷為主事巷。仁義巷南頭與奎樓西街相接,主事巷北頭與縣衙西街相接,這兩巷之內多為居民住戶,街名都有一個傳說。

仁義巷,相傳馬、王兩家為爭牆基而打官司,馬家給朝中做官的馬天官寫信要求幫助解決,馬回信說:“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馬家接回信看後感到慚愧,隨後退出三尺地基。王家見狀,也向後退讓三尺,留下“仁義”佳話,因而為仁義巷。主事巷,傳說該巷出過一位“主事”官員,因而為主事巷。又云:該巷狹小不衛生,附近路人隨意在此大小便,屢禁不止,因之俗稱:“臭屎衚衕”。

五千年古城禹州,那些老城街道地名路名你還記得多少?

此外,還有一些街道,是以集市或其他因素之名流傳下來,如稈草市街、油坊口街、老煤市口街、小口街、藥行街等。稈草市街是一條南北小街,北與仁義巷口相對,南與汪姑堂街(現為公棧街)相連。少有住戶。過去為柴草市場,有穀草、秫箔、飼料之類出售攤點,因以稈草市為街名。油房口,在北大街南端,因有油坊而得名。

小口,即福地街北口,是一個十字路口,周圍商家門店、住戶皆有,比較熱鬧,群眾把周圍路口和以南的福地街稱為小口街,有時甚至把其他東、北、西稱為小口以東、小口以北、小口以西,突出了“小口”的聲譽。而福地街之名,知者不多,口傳者也少。藥行街,似是一個泛指街,因藥業門店很多,遍及中西部街道,含蓋多條街道。一般來講泛指西大街、四角堂、洪山廟等街,這些都為廣大商戶和群眾所認可,故流傳至今。

總之,禹州城是一座古老城市,古老的街道,古老的街名、地名,充分反映了禹州故城社會歷史發展的步伐和民情風貌,凝結了那個時代社會歷史和民族文化特徵與風情,是禹州故城發展變化的組成部分和歷史見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