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鼉城故事 填不飽肚的“讀書仔”

由 執筆為誰 發表于 旅遊2022-01-06
簡介學校食堂煮的飯是“甑”熟的,即將洗好的大米裝在碗頭(飯盆)裡,加上水放入甑架(蒸食用具),加蒸汽將飯蒸熟,我們稱為“甑飯”,這種方法現在很少用了,四兩大米瓿熟後,看起來有不小的一碗頭,可是正在發育長身體的中學生,油水極少,常常是餓著肚子堅持

鼉城是什麼意思

南關廟是城南的關帝廟,位置在陽江一中舊址校友樓附近。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人經受了一場難忘的經濟困難,當時考上陽江一中的學生,是要餓著肚子去上學的。

#鼉城故事 填不飽肚的“讀書仔”

曾經飢餓的一代

那時學校建了個大食堂,有近千師生開飯,每天午晚共開兩頓飯,每餐4兩米,在食品匱乏的日子,師生為了填飽肚子,想辦法開展勞動生產。師生們在學校周邊(現在的陽江實驗中學、人民醫院門診大樓、崗列洗腳橋帶)開荒種蔬菜、番薯、花生等作物,有了收成,學校就可以改善伙食。

#鼉城故事 填不飽肚的“讀書仔”

學校食堂煮的飯是“甑”熟的,即將洗好的大米裝在碗頭(飯盆)裡,加上水放入甑架(蒸食用具),加蒸汽將飯蒸熟,我們稱為“甑飯”,這種方法現在很少用了,四兩大米瓿熟後,看起來有不小的一碗頭,可是正在發育長身體的中學生,油水極少,常常是餓著肚子堅持上課的,尤其上午第四節課是上體育課,運動起來肚子咕咕叫不停,當年的體育老師曾憲文、阮永盛、譚白、廖大凡等都是體操、籃球健將,他們也是半空著肚子上課,又要身體力行,做那些高難度的示範動作,而且從不表露辛苦和飢餓,使同學們十分感動!

#鼉城故事 填不飽肚的“讀書仔”

當年學校每餐收的菜金是3分錢,許多同學連3分錢菜金也交不出,開不起菜的同學就會買些熟鹽伴著蒜蓉炒香,用個小瓶子裝好,每天進餐時撒少許在飯面上,和著米飯下肚。有的同學個頭大,拿到一盆篦飯,在上面用湯匙柄劃兩個交叉,分幾塊又進口裡,片刻就把飯“一掃光”!

#鼉城故事 填不飽肚的“讀書仔”

有一年清明節,有個姓黎的農村同學家里人送一塊“鵝件”給他,本是肚子無油水的他,便利用課間操時間回宿舍獨享。正當黎同學的嘴裡嚼著一口鵝肉,不想有個值日的同學也回一趟宿舍,黎同學怕被人撞見,就“夾生”將鵝肉吞下肚。殊不知鵝肉藏有一塊尖利的骨頭,頓時將他的喉嚨卡住了。最後黎同學被送到南門街的林國興醫生那裡動手術。

#鼉城故事 填不飽肚的“讀書仔”

(相片拍攝於1942年)

因為肚子填不飽,有的學生就有了“惡作劇”般的“打賭”吃飯競賽,比如誰能在操場跑400米的時間內吃完一碗頭飯,誰就贏得了這碗頭米飯(不用給錢和糧票),如果輸了,則要雙倍受罰。米飯面前有勇夫,不少男同學都敢於參賽。

有個學生叫“恩仔”,長得有些乾瘦,個子也不算高,但他也敢打賭!一次賭的是吃四兩米飯要送完3分錢生鹽,結果他只吃了一部分就肚痛、嘔吐,當天就被送進了醫院!要知道,當時3分錢的生鹽有不小的一包,這差點兒要了他的命!

#鼉城故事 填不飽肚的“讀書仔”

(1946年餓死街頭的兒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