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再說說,浠川八景中的“蘭清時雨”在哪兒?

由 斯人思 發表于 旅遊2021-12-30
簡介王禹偁為官清廉,勤政愛民,很是尊崇召伯,他的詩作中也常拿“甘棠“入詩,在《浠川八景》一詩中”甘棠“二字,並非取其意象,而是實景

清泉古寺在哪裡

導 語

前段時間,秀美浠水釋出了一篇浠川八景中的“蘭清時雨”究竟在哪兒?引起大家一番熱烈討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這篇文章對“蘭清時雨”景址也做了一番考證,發出供各位看官參考!

近日,秀美浠水公眾號發了一篇閆生權老師的文章《浠川八景中的“蘭清時雨”究竟在哪兒》,閆老師在文中旁徵博引,言辭鑿鑿,對“蘭清時雨”的景址進行了論證,推斷出“蘭清時雨”的景址就在文廟。

再說說,浠川八景中的“蘭清時雨”在哪兒?

此文甫出,有擁躉支持者,有不定持疑者,也有駁訴否決者,一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與閆生權老師曾在綠楊橋酒家有一面之緣,半杯之情,算是熟人,故冒昧也說說“蘭清時雨和甘棠”,算是與閆老師和諸君商榷。

“浠川八景”之說,源自宋代名人王禹偁。宋真宗鹹平二年,王貶謫黃州,因慕蘄水風光,來邑視事,暢遊名勝,題有詠《浠川八景》句:

再說說,浠川八景中的“蘭清時雨”在哪兒?

蘭清時雨和甘棠,石壁洄瀾映塔光。

陸羽茶泉金鼎冷,右軍墨沼兔毫香。

龍潭徹底明秋月,鳳頂當空背夕陽。

乘得綠楊春曉興,玉臺井畔泛霞觴。

《湖北舊聞錄》載:“時因太守題詩,景譽八屬”,使浠川聲價大增。雖然事過千年,境遷俗易,景點仍可追尋。關於此詩,王禹偁的詩集《小畜集》及《小畜外集》中未曾收錄,與王禹偁其它詩作相比,差強人意。此詩是否為王禹偁所作,還是邑人假借王之名而傳,我持懷疑態度,暫且不論。

此詩所載八景中:石壁洄瀾、陸羽茶泉、右軍墨沼、龍潭秋月、鳳頂夕陽、綠楊春曉,玉臺丹井,皆有定址,唯蘭清時雨難有定論。坊間傳說有二:一說景址在清泉寺,二說景址在浠河入江口溪潭坳。如今,加上閆生權老師的文廟之說,景址之說有三。

再說說,浠川八景中的“蘭清時雨”在哪兒?

清泉寺之說,信者最眾,源自蘇軾《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的詩句意境。此說是否成立,辯析王禹偁、蘇軾生卒年考和在蘄黃任上的履歷即可。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堂,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 。

蘇軾因此貶謫黃州,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

可見《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一詞寫於公元1079至1084年間。

再說說,浠川八景中的“蘭清時雨”在哪兒?

王禹偁,濟州鉅野(今山東省鉅野縣)人,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敢於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

北宋鹹平元年(998年),王禹偁被召回朝廷,復知制誥,參與修《太祖實錄》,因賦詩譏諷權傾當朝的宰相張齊賢、李沆,竟於除夕之日被貶,出知黃州。此次無端被逐,連宋真宗也無法挽回,只是感傷道:“卿聰明文章,在有唐不下韓、柳之列,但剛不容物,人多沮卿,使聯難庇”。王禹偁悲憤萬端,憤怒地吶喊:“未甘便葬江魚腹,敢向臺階請罪名”。 鹹平四年(1001年)改知蘄州。

可見《浠川八景》一詩成於公元999至1001年間。

王禹偁寫《浠川八景》之時,蘇軾未生,蘇試填《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之時,王禹偁已歿八十餘年。何來源自蘇軾《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的詩句意境之說,我倒認為蘇詞有臨摹“蘭清時雨”詩意之嫌,故清泉寺之說有“張飛殺岳飛”之謬也。

再說說,浠川八景中的“蘭清時雨”在哪兒?

溪潭坳之說,雖信者少,但來之有據。溪潭坳河濱峭壁石下,有一石穴大如米甕,深約三尺,穴中湧泉,岸生汀蘭,蘭泉相映,甘冽芳香。據唐朝張又新《煎茶水記》雲:得之楚僧煮茗記,說唐代宗時李季卿官拜湖州刺史,至維揚,遇陸羽,見陸羽有筆記寫道:“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下水第二,圻水蘭溪石下水第三,乃二十水中之一水也”。

晚唐詩人杜牧在這裡留下了一篇名作——《蘭溪》,詩曰:

再說說,浠川八景中的“蘭清時雨”在哪兒?

蘭溪春盡碧泱泱,

映水蘭花雨髮香。

楚國大夫憔悴日,

應尋此路去瀟湘。

杜牧曾在會昌二年(842年),如王禹偁、蘇軾命運殊途同歸,外放為黃州刺史,鬱不得志,縱情江湖,過蘭溪河口溪潭坳,想起楚國大夫屈原就是由此路而去瀟湘,而借景抒懷。此詩前兩句描物正應“蘭清時雨”之象,邑人蘭溪河口溪潭坳之說,應源於此詩。

關於此說,我倒同意閆生權老師的觀點。但閆生權老師說法有誤,王禹偁所寫的浠川八景,準確地說有七個景點確定在浠水縣城周邊,而不在城內。宋代的蘄水縣城面積很小,縱橫均不過百餘丈。南北方向僅一條街,即今天的新華正街,長度從今縣聯社辦公樓至南門口河邊。東西方向也只有從土門到南門口。“浠水川八景”中的七景,近的在縣城腳下南門口,遠的也不過二三里許的鳳棲山,既然王禹偁把“浠川八景”並述,就絕不可能出現七景在城郊相對集中,另一個景點遠在五十里外的蘭溪河口。

再說說,浠川八景中的“蘭清時雨”在哪兒?

“蘭清時雨”景址文廟之說,源於閆生權老師的考證。他的主要論據是吳彥修、潘珏、戴綸等描繪“蘭清時雨”的詩作中“泮芹”之語,文廟中的確有“泮池”,但“泮”字的本義是古代天子諸侯舉行宴會或作為學宮的宮殿,“泮芹”是指學宮裡的讀書人。而浠水的古學宮不在文廟,而是在城裡的蓮花池畔,即今天的實小實中所在地。故以“泮芹”二字印證“蘭清時雨”在文廟不足為憑。

那麼,“蘭清時雨”景址該歸何處?要想找到答案,閆生權老師說的不錯,還必須從王禹偁原詩中尋找蹤跡。

王詩的原句為“蘭清時雨和甘棠”,關於“蘭清和時雨”,閆老師解釋盡矣,我就不再贅述。我倒認為此句關鍵點不在“蘭”不在“雨”,而在“甘棠”。甘棠又稱“棠梨”,古人寫詩常拿“甘棠”入詩,皆借用的是召公的“甘棠遺愛”典故。

據《史記》記載:召公治理西部,深得百姓的愛戴。召公巡行鄉邑,看見一棵棠樹,就坐在這棵樹的下面,審判官司、處理政事。召公去世以後,百姓們想念他,甚至對棠樹都倍加愛護,不忍心砍伐。這一景象被記錄在《詩經》裡,變成這樣的歌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這是周朝建立初年的景象,如任何一個新的朝代一樣,鮮美、純淨、生機盎然,官民和諧。500多年後,孔子感嘆道:“吾於《甘棠》,見宗廟之敬也,甚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再說說,浠川八景中的“蘭清時雨”在哪兒?

聞一多先生在《古典新義》中也提到:《甘棠》者,蓋即南國社木,故召伯舍焉,以聽斷其下,甘棠亦社木,當為大樹,故能為召伯所舍。明代蘄水縣令潘珏重視糧倉積儲,災年開倉賑濟,官聲很好,最喜甘棠,常在衙內種植,十年離任時,甘棠已成華蓋,戀而不捨,故回鄉後,將他在蘄水的詩作結成《甘棠》集。明代有中國四大廉吏之稱、我縣蘭溪人李汰在為潘珏的《甘棠集》寫的序言中說:己未春,謁公金華。得公“別思”全稿。程課之暇,並昔所得於鄉人者,匯進成帙。而題曰《甘棠集》。“甘棠”召伯所憩也。民思召伯,愛而不忍傷是詩。噫!“甘棠”之在召南始焉,勿伐繼焉。我的老家壪口塘邊,過去就有一棵甘棠,樹高十丈,冠幅一坪,春季花開如櫻,飄落似雪。

可見,甘棠之樹在我縣社廟、宗祠、官署,還有村頭廓外、河邊池畔常有種植,但絕對不會種在文廟裡,文廟供的是萬世宗師孔聖人,廟裡植樹有講究,多是檜柏。

王禹偁為官清廉,勤政愛民,很是尊崇召伯,他的詩作中也常拿“甘棠“入詩,在《浠川八景》一詩中”甘棠“二字,並非取其意象,而是實景。

再說說,浠川八景中的“蘭清時雨”在哪兒?

可以想象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個春日,王禹偁來到蘄水巡行鄉邑,效彷召伯遺風,在城外河邊的一處棠社,或一棵高大的棠樹下,勸農桑,判訟獄,聽民情。彼時,王禹偁應該是從黃州調任到蘄州,因為宋時蘄水不歸黃州管,而是蘄州郡屬,正是他的治下。王禹偁在辦公之餘,正好春雨淅下,他站在棠梨樹下,看著眼前綠楊如絲、岸沚汀蘭等浠河美景,任憑梨花飄落滿身,一時感懷,寫下了《浠川八景》這首詩。

而此時,王禹偁正是疾病纏身,自感時日無多,所以他這首詩雖然寫得是美景,但字裡行間透的是美人遲暮、英難老矣之感。故詩中陸羽茶泉雖可酬賓,但朋友已去,煮茶的金鼎冷了多時;龍潭雖然清徹見底,照的是冷冷秋月;鳳棲山頂的太陽雖好,卻是日薄西山。所以他想乘著綠楊春曉,到玉臺井畔喝杯澆愁的冷酒。

我這不可是瞎杜撰,據史料載:王禹偁赴蘄州任,向皇帝上表發牢騷,說“宣室鬼神之問,不望生還;茂陵封禪之書,止期身後……豈期遊岱之魂,遂協生桑之夢。”這生桑之夢是個典故,桑又寫作桒,四個十、一個八,預示一個人能活48歲。果然,一語成讖,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而終。

再說說,浠川八景中的“蘭清時雨”在哪兒?

綜上所述,一言以蔽之:

“蘭清時雨和甘棠”所指一景,應該是浠河岸邊的一處社廟,或一棵甘棠古木之地。

只是千年以降,蒼海桑田,當年的社廟傾塌,古木朽矣,後人再無處尋蹤也。

此上為我一家之言,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一定正確。但我之所以如此贅述,並不是想爭個高低輸贏,而是想抒一抒心中的塊壘。浠川八景,遺蹟千年,而今存之廖廖。若是能對沿河古蹟進行發掘保護,恢復重建,比如在兩岸遍植蘭草,廣種松竹甘棠,重現“蘭清時雨和甘棠”的景象,讓“浠川八景”再現天日,該有多好!

推 薦 閱 讀

【浠世好文】飢餓的記憶

浠水縣委、縣政府寫了一封信!

70多年前,他在三角山撒下熱血……

編輯:方俊 編審:郭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