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重慶龍門陣之觀音橋的“橋”:你知道觀音橋的“橋”哪去了嗎

由 巴縣衙門衙役 發表于 旅遊2021-12-29
簡介觀音橋步行街上的“觀音橋”據民國二十七年(1938)出版的《江北縣誌稿》記載:觀音橋原名接龍蹬,在龍王鄉區域內,距離復興鄉8裡,乾隆五十五年(1791),改建為平橋,耗費600餘資,人們為圖吉祥濟美,取名觀音橋

洪崖洞旁邊的橋叫什麼

之前寫了上清寺的“寺”,引起了重慶土著朋友的紛紛留言:江北的南橋寺的“寺”到底在哪裡?;知道觀音橋的橋在哪裡嗎?;重慶的金竹寺恐怕年輕人沒幾個知道……等等,看來朋友們還是關心自己所愛的這座城市。今天我就響應朋友的留言,寫寫觀音橋的“橋”。

觀音橋步行街有座花崗岩石橋,名為“觀音橋”,這座橋建於2003年觀音橋舊城改造之時。按照字面上來看,觀音橋此地名稱的來歷肯定是與“觀音橋”有關的,步行街上的是新“觀音橋”,但以前是不是有老“觀音橋”存在呢?

重慶龍門陣之觀音橋的“橋”:你知道觀音橋的“橋”哪去了嗎

觀音橋步行街上的“觀音橋”

據民國二十七年(1938)出版的《江北縣誌稿》記載:觀音橋原名接龍蹬,在龍王鄉區域內,距離復興鄉8裡,乾隆五十五年(1791),改建為平橋,耗費600餘資,人們為圖吉祥濟美,取名觀音橋。另據1982年出版《江北區地名錄》記載:清代,此地有座觀音廟,廟側有兩座石板橋,故得此名(虛名)。再據1984年出版的《重慶市地名錄》記載:清代中期,此地觀音橋前,建有兩座石板橋,因名觀音橋。

重慶龍門陣之觀音橋的“橋”:你知道觀音橋的“橋”哪去了嗎

1984年出版的《重慶市地名錄》

道光二十九年(1850)十二月,天全州儒學正堂劉中乙,專為觀音橋得名而刻立百字碑記,留存於世,以作紀念。

《觀音橋百字碑記》

境中觀音橋,舊名接龍蹬也。乾隆五十五年改造平橋,年久將壞,規模亦卑狹,夏秋暴漲,病涉多途斯畏。秋九月,因舊基增式廊,高丈餘,寬四尺許,閱四月工始竣,黃金六百餘貫。諸君濟美,乃觀音名,斯橋也,成人也,而神實憑焉,亦不異,我佛彼岸之慈航也已。

天全州儒學正堂劉中乙拜撰

道光二十九年戰次己酉十二月

綜上所述,觀音橋的老“橋”,肯定是存在的,但橋在什麼位置呢?下面就讓我們來聽關於“觀音橋”來歷的三個故事。

故事一

明末清初30年戰亂,四川被禍最慘,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也有濫殺之嫌。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戮。四川人口銳減,大片土地荒無人煙。

據《巴縣誌。戶口》載:“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編審,人丁一萬五千六百三十八,合之盛世,滋生戶口八百九十八,丁數亦不及二萬也。雖經張獻忠之亂,民靡有遺,然歷康熙至乾隆三朝之休養生息,為數當不止此。”

於是康熙發動全國十幾個省掀起了一股大規模的移民潮。觀音橋這一帶當時屬巴縣,也是路斷人稀,行走十數里也不見人戶。以前的田土現在是野草叢生,一片荒蕪。

重慶龍門陣之觀音橋的“橋”:你知道觀音橋的“橋”哪去了嗎

移民路線

一群關姓移民走到了這個地方。看中了這個地方,這裡有一條小溪流入嘉陵江,小溪兩邊,是一灣田土。田土早已荒蕪,長滿了野蒿草,但依然看得見條條田坎。於是決定就在這裡落腳,砍樹修房,放火燒荒,復耕田土。

小溪上沒有橋,以前應該是有橋的。他們在小溪上用樹木搭了一座橋,到小溪對岸,一是方便開荒,二是方便去江邊打魚。在小溪對面的石壁坎上,打得有一座土地廟。在小溪這邊的石壁上,也有一座廟,卻沒有完工,根據沒有雕完的蓮座和神像的雛形來看應該是觀音像,於是他們決定繼續雕完。他們利用農閒時間把觀音菩薩像雕成了,關姓人家給觀音菩薩掛了紅,燒了香,求觀音菩薩保佑。

逐漸,移民漸漸多了起來。人多了,房屋也多了,小溪對面的田土也復墾出了一大片。以為靠近江邊邊,一下雨小溪就漲水,經常把樹木搭的小橋沖走了。為了一勞永逸,於是在這裡的移民齊心合力開塘口、打石料,修了一座三丈長一丈寬的石拱橋。

重慶龍門陣之觀音橋的“橋”:你知道觀音橋的“橋”哪去了嗎

大合照

移民以圈地插佔為業,也就是說,只要是無主之地,你只要在周圍打幾根木樁,到官府報告一聲,辦一紙契書,這片地就算是你的了。寫田地契書,總得有個地名才好確認,因為這地方有觀音廟旁邊廟邊還修了一座石拱橋,沒有名字,再加上他們姓關,乾脆就取個橋名來當地名,於是就把那地方叫觀音橋。

此後,這地方有了名字,叫觀音橋。慢慢地,這裡的居民多了,形成了一個居民聚落的小街,觀音橋這名字也流傳到了如今。

故事二

讀書梁和磊子梁峽谷下,兩邊分別是楊河溝、牯牛石兩條河溝,每逢夏秋大雨,河溝水彙集而下,水勢徒漲,使峽谷下的溪溝水漫了出來。這裡正好是合川、鄰水等地行人來渝必經之處,趕往附近禮嘉場、人和場、鴛鴦橋賣菜賣柴的人也都要經過這個溪溝。大雨導致交通斷堵,人們深感不便。

一個田姓老嫗便放了四塊木板在水面上,方便行人透過。當地人感激她的善舉,尊稱她為觀音救世老母。她過世後便無人延續她的舉措。1751年,鄉紳捐資在楊河溝修建了兩座石板平橋,石橋仍用四洞架設石板橋,取名觀音橋,並立觀音廟紀念田老。不過橋和廟後來都消失了。

故事三

若干年前,大江之北有一個小水淹(今洋河體育場),由於有水源,慢慢地,周圍形成了一個有三五戶人家的小村莊,後來,出於人蓄飲水的需要,人們為小水淹修了個簡易堤壩,稱之為“新水庫”,小水淹常年有一條小河溝流下(今歐式一條街經步行街轉家樂福,由三鋼碳灰壩至董家溪入嘉陵江),不知為何,人們稱它“洋河溝”。河溝邊有一條老街(今陽光城),街上有十來個古樸小鋪,主要經營梭衣斗笠、鋤犁煤布、油鹽醬醋等日常用品。

重慶龍門陣之觀音橋的“橋”:你知道觀音橋的“橋”哪去了嗎

觀音橋老街

也許是出行不便,一個姓蘇的善人牽頭出款在小河溝上修了一座幾米長的小石橋(今陽光城與茂業百貨之間的空地處),人們感謝人世間互助友愛的溫暖鄉情,湊錢在小橋頭放了一尊高不足尺的觀音菩薩,從此之後,人們稱該地為“觀音橋”。

上面三個故事,你覺得那個更靠譜呢?我覺得三更靠譜。小水淹就是後來的洋河水庫,小河溝就是洋河溝,以前估計是叫楊河溝,後來不知道為什麼“楊變“變”洋”了,“觀音橋”應該就在陽光城附近。還有故事二讀書梁和磊子梁峽谷下的楊河溝、牯牛石兩條河溝也是有的。

重慶龍門陣之觀音橋的“橋”:你知道觀音橋的“橋”哪去了嗎

陽光城

20世紀70年代以來,因市政建設,毀橋拆廟,但其地名仍沿用至今。隨著1966年嘉陵江大橋的建成通車,觀音橋地區才慢慢開始熱鬧繁華起來,交通幹道歷次改造,相繼擴修華新街到觀音橋的公路,新建建新東路、北路、西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江北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江北城逐步移至觀音橋。1993年撤鄉建街,由原貓兒石街道、原觀音橋鄉大部及原大興村街道部分轄區合併,組建新的觀音橋街道。

重慶龍門陣之觀音橋的“橋”:你知道觀音橋的“橋”哪去了嗎

嘉陵江大橋的建成通車

2003年江北舊城改造以及觀音橋步行街的修建,音橋商圈已與解放碑商圈比肩。可謂讓重慶市民休閒之地逐漸由解放碑步行街向觀音橋步行街轉移,為啥這樣說呢?重慶越來越紅,解放碑都被外地朋友佔領了,重慶朋友本著熱情好客的精神騰地方,把解放碑讓給遠道而來的朋友了。前不久,5。1的時候,不是為了讓外地朋友更好的遊覽洪崖洞,居然把千廝門大橋給封了,禁止車輛通行。還有如果寫得不對的地方望指出,好及時改正,謝謝。

如今在觀音橋步行街遊玩,或者是匆匆走過,或者是在新“觀音橋”留影的朋友們,你們是否知道在繁華的陽光城街口的地下,埋藏著真正的觀音橋和百字碑,以及洋河溝(楊河溝)潺潺的流水。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