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愙齋書法」碑派行書,各路高手都這麼玩!

由 愙齋書法 發表于 旅遊2021-12-04
簡介何紹基書法“顏行”流派經晚唐柳公權、五代楊凝式的承繼,到宋代蘇、黃、米等諸家的推崇得以確立和發揚,明末以來,董其昌、王鐸、傅山、八大山人等均受到王派行書與顏派行書的雙重影響,並由於親疏不同而風格各異

碑行書怎麼寫好看

任何一種藝術風格和藝術現象的產生,都離不開其歷史環境。何紹基書法風格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是清代碑派書法高度發展的延續。碑派書風在清代的發展,經歷了從漢隸到篆書再到楷書、行書的變化軌跡。

在碑派行書的發展過程中,則經歷了從漢碑行書的探索,到中後期顏真卿行書的流行,再到魏碑行書的開啟三個階段。“碑”和“帖”如何結合,怎樣融合得自然而有風格,這是清代書家一直在探索的道路

「愙齋書法」碑派行書,各路高手都這麼玩!

清初書法一方面延續著明代帖學一脈,另一方面由於學者對金石學的研究,碑版日益受到人們重視,碑學興起後,逐漸改變了人們的書法觀念,以至

形成帖學衰微、碑學興盛的局面,書法史上的碑帖兩脈格局在清初完全形成

明末清初書家在實踐中透過吸收金石碑版意味打破純正的帖學面貌,成為碑派書風的開始

清代早期的

王鐸

作為帖學大家,其書法在重視前人筆法的基礎上,尤其重視作品中的“勢”。王鐸善於將其拓而展大,且不失精微。其結字的欹側多變和章法的騰擲激盪均因勢而生,造成一種風牆陣馬的氣勢。此外,他還善於用墨,濃墨、渴墨的交替運用,這是

清初“破帖”書風的開始

如果說王鐸書法以“帖”為創作基點展開突破,傅山則遊離於“帖”和“碑”之間,進一步向碑學方向發展

傅山

繼承了晚明以來注重個性抒發,擺脫技巧束縛的時代風尚,大筆濃墨,迅疾飛舞。他

對金石碑版有濃厚興趣,作書常常表現鐘鼎銘文和刻石中的生僻、怪異和奇古

。最擅草書,氣勢連綿,用筆纏繞流暢,結字奇逸縱橫。

這種追求“拙”“醜”的藝術感,和經典的妍媚書風形成鮮明對比,顯示了新的書法審美觀念的出現,成為

清代碑學發展的先導

八大山人

石濤

的書法實踐是清初碑學發展的重要標本。八大山人早期學歐陽詢、黃庭堅、董其昌。後又學王獻之、顏真卿,並從《瘞鶴銘》中得益。其臨鍾繇、索靖、王羲之臨習與原帖風味迥然不同,變化氣質,臆造發揮,神接楊凝式,晚年禿筆中鋒的書法結字奇特,章法疏朗,字形和精神有強烈的“塑造”意識。

「愙齋書法」碑派行書,各路高手都這麼玩!

八大山人書法

石濤在師碑中快寫,形成“碑行”,並以行草法摻入隸書,求得隸意,可視為金農、鄭板橋等人在師碑實踐中“破帖”的發韌。

「愙齋書法」碑派行書,各路高手都這麼玩!

石濤題跋書法

在清代前期濃郁的師碑氛圍中,以康熙、乾隆時期金農、鄭板橋為代表,注重個性發揮,不守成法,對當時的正統帖派形成了強烈的衝擊。

金農

為“揚州八怪”之首,書法尤見新異,有隸書、行草、楷隸、漆書和楷書等多種,多與其師漢碑有關。他的行書,從漢碑中溢位,運用漢碑的體勢進行書寫,特色鮮明。

鄭板橋

的師碑破帖實踐和金農相為互應,他以篆隸之體與行草相夾,既顯古樸之趣,又呈飄逸敬側之勢,板橋要“出己意”“作破格書”,與金農的認識相一致,突破了人們對刻帖的認識,並以新的審美樣式出現,這正是師碑實踐後形成的。

「愙齋書法」碑派行書,各路高手都這麼玩!

以石濤、金農等為代表的師碑破帖實踐,在康乾時期形成風氣,表現出對漢碑的多方面探索,形成了

漢碑行書流派

乾隆、嘉慶時期的

鄧石如

是最早全面師碑並體現碑學主張的典型書家,伊秉綬等人以隸書、行書的實踐為碑學推波助斕。

「愙齋書法」碑派行書,各路高手都這麼玩!

鄧石如的篆隸書法,突出了碑學實踐中表現“書寫筆意”的方法,注重“碑味”的表現,和唐代以來的描摹碑刻的方法完全不同,

這是碑學實踐的重要突破

從清初鄭簠取漢隸中的“飛動”到伊秉綬取漢隸中的“平整”,體現了清代人對漢碑理解的深化和提煉。

但鄧石如、伊秉綬在行書上探索尚不夠,作品亦有不少習氣,成就並不高。

直到何紹基、趙之謙等人出場,才在行書的探索上有大的突破。這種突破,就是以“顏行”流派的延續為標誌的

「愙齋書法」碑派行書,各路高手都這麼玩!

何紹基書法

“顏行”流派經晚唐柳公權、五代楊凝式的承繼,到宋代蘇、黃、米等諸家的推崇得以確立和發揚,明末以來,董其昌、王鐸、傅山、八大山人等均受到

王派行書與顏派行書

的雙重影響,並由於親疏不同而風格各異。

何紹基好友楊翰在何紹基四十五歲臨《黃庭內景玉經》(湖南省博物館藏)的小楷後有這樣一句話:“何貞老書,專從顏清臣問津,積數十年功力,溯源篆隸,入神化境。此冊書《黃庭》,圓勁精渾,仍從琅琊上掩山陰,數千年書法於斯一振。”

「愙齋書法」碑派行書,各路高手都這麼玩!

何紹基小楷《黃庭內景玉經》

不光其小楷如此,何氏的行書更是如此,

入顏真卿堂奧,融唐碑、北碑和漢碑的方法於一體,形成何氏圓勁勁健的行書風格

,豐富了“顏行”流派的風格內涵。“從琅哪上掩山陰,數千年書法於斯一振”這句話指出了從王羲之到顏真卿,再到何紹基的一脈相傳而每變愈新的發展軌跡。

康有為認為:

國朝書法凡有四變:康、雍之世,專仿香光;乾隆之代,竟講子昂;率更貴盛於嘉、道之間;北碑萌茅於鹹、同之際。至於今日,碑學益盛,多出入於北碑率更間,而吳興亦蹀躞伴食之,書有古學,有今學。古學者,晉帖、唐碑也,所得以帖為多,凡劉石庵、姚姬傳等皆是也。今學者,北碑、漢篆也,所得以碑為主,凡鄧石如、張廉卿是也。

其實,嘉、道之間不光是取法歐陽詢,顏真卿也是書家的重要取法物件,何紹基作為“顏行”一體的代表書家,兼有康有為所說的“古學”和“今學”,

他的創作,是書法中“古學”轉向“今學”的代表,是以顏真卿為津樑而獲得碑帖結合的成功

「愙齋書法」碑派行書,各路高手都這麼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