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丹 江 尋 源

由 淅川人淅川事 發表于 旅遊2021-11-30
簡介我久久凝視這來自丹江源頭的特殊象徵,透過縱橫交錯的石痕紋理,透過重重疊疊的千里關山,眼前頓時浮現出一幅更為壯闊的宏偉畫卷:丹江從莽莽蒼蒼的秦嶺出發,向東南行走數百里後,突然由丹江口水庫調頭北上,透過淅川的陶岔渠首閘,透過21世紀中國的南北“

丹江的源頭在哪裡

汽車跨越黑龍口,沿秦皇漢武當年走過的故道,繼續向秦嶺爬行。過去,生活在丹江下游的人,一說黑龍口,好象源頭就在這裡。可當我們一到這個青石鋪地、鋪板門面、坐在山口子上的古街小鎮,才聽說真正的丹江源頭在20裡外的石牛溝。

丹 江 尋 源

一條纏繞在黑龍口小鎮腳下的小河,緩緩流淌,絮語叨叨,毫無倦意地訴說著小鎮遠去的歷史。我們循著這從大山深處流來的潺潺河溪,向波湧浪堆似的層巒疊嶂中,去追尋一個遙遠的夢,追尋丹江母親河滴下乳汁的源頭聖地……翠峰夾逼,山溪引路,峽谷越走越窄。一座峰巒剛被甩到身後,另一座大山又橫亙面前。曲壑蟠澗,山更大,水更清,流也更細。大山深處,稀稀落落幾戶人家,土牆高簷,古樸清幽。所經之處,笑臉盈盈。

丹 江 尋 源

汽車在秦嶺深處越谷爬嶺,步步登高。須臾,前面就沒了車路。我們棄車徒步,追著山溪,在蔥翠的山道上迤邐前行。走著走著,淙淙的溪水忽然不見了。同伴們瞅瞅遍地毛柳樹叢和樹叢中的片片亂石,不由一陣困惑:“心目中的丹江,竟如此這般模樣。”我不甘心,又繼續向上攀爬。忽然,一陣清脆的叮咚聲敲動耳鼓。我驚喜地緊跑幾步,原來在一層翠枝掩映下,一股細流正歡笑著注入一臉盆大的小水潭。這水潭,清澈澈,明似鏡,捧一口,甜絲絲。我激動地向身後夥伴們大喊:“有水啦,這裡有水啦!”

尋覓四周,見水是被亂石擁蓋著悄悄流向遠處的。一會兒細流如線,一會兒淺吟低唱,一會兒又潛入地下。曲曲折折,時隱時現。當我們爬上一處兩谷相夾、一峰突兀間的凹地,溪流就斷了蹤跡。再往上找,一片溼漉漉的地方,“卟嗒卟嗒”正滴著水,就像古代報時的漏壺,滴水並不以為自己的渺小,似乎拼上了勁,倔犟韌性地對山石展開了頑強的撞擊。我很納悶,在我的想象裡:丹江源頭,應該是一泓清澈見底、“咕嘟,咕嘟”冒著水泡的大泉。可這都沒有。這裡的溪流,這裡的水是從巖縫裡、土層中和樹木的根系下,慢慢擠出來的,積少成多,匯流而成。正如從丹江岸邊走出的大作家賈平凹描述:“丹江從秦嶺東坡發源,冒出時是在一叢毛柳樹下滴著點。”

丹 江 尋 源

山谷幽靜,幽靜得除我們幾個人外,就是山風、鳥鳴和時隱時現的小溪流水。藍天若水,流雲似浪,在大秦嶺的褶皺裡,我們象是幾隻螞蟻,被山的高大,天的廣闊包裹得格外渺小。我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任山風吹拂著浸汗的胸膛。雖是六月天氣,山中的陽光卻特別曖昧,柔和。地上的溼氣裊裊上升。溼氣中混合著青山的氣味,水流的氣味,花草的氣味,泥土的氣味,還有文學的氣味……。就象印象派的油畫,色彩凝重,濃如酒漿,不飲即醉。我吮吸著樹木和花草的馨香,聆聽著天籟的心音,身心一下子被浸泡在無比的愜意之中。

上山的時候,我就聽說,丹江源頭在黑龍口以上有兩支:一是石牛溝這一支;二是鐵爐子的東西兩峽合流一支。兩處溪流出現時,都是在樹叢中滴著點。可就是這些“點”形成的溪,衝破大山的阻隔,到黑龍口匯合。一路遇山開道,逢水結伴,接納數百條小河小溪,過龍駒寨,跨荊紫關,洋洋灑灑,綿綿延延,氣勢就磅礴起來。頓時便成就了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水路通道;成就了碧水千頃的丹江口水庫這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成了今天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調水渠首。真乃江海納百川,其容乃大矣。

丹 江 尋 源

此時,面對巍巍秦嶺,我覺得,那從洪荒中走來、滔滔遠去、川流不息的丹江;那千帆競渡、載舟行船的南北水路通道:那滋養了丹江兩岸歷史文明的母親河:就像一本厚厚的大書,耐人尋味,耐人卒讀。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曾隻身尋找過丹江,尋找過母親河遙遠的歷史。二十年後的今天,我置身於莽莽秦嶺,又繼續尋找,尋找1300年前中國古代水運史上極其悲壯的一幕;尋找中唐崔湜的開山引水之處。唐朝中期,為溝通黃、渭、江、漢的漕運,唐王朝派襄州刺史崔湜開大昌關,以打通秦嶺,引灞水入丹江。透過丹江把京都長安與廣大的湖廣連成一線。但由於當時政治、經濟、科技等條件限制,雖“役徒數萬,死者十五”,目的卻終未達到。可這種氣壯山河的氣魄,即使今天,亦值得稱頌……

站立丹江源頭,目視淌淌流水,不由突發奇想,若摘一片樹葉,放入水中,會不會漂到丹江岸邊那個我幼時割草拾柴過往的羅山渡口?會不會在小時候戲水玩耍的水湄河岸留一片詩葉?

丹 江 尋 源

“咳,來張紀念照吧。”同伴的呼喊,打亂了我的遐思。是啊,的確應該留張紀念,應該把我們這些來自丹江下游,來自南水北調渠首和水源地的探源者,同源頭的水石峻嶺一起定格。隨著閃光燈的閃爍,存照留下了,可我並未滿足,在小溪邊又挑揀一塊雖無奇態,卻水痕斑駁、氣韻生動、掛滿滄桑的黃色丹江源頭石,寶貝似的捧在手上。

我久久凝視這來自丹江源頭的特殊象徵,透過縱橫交錯的石痕紋理,透過重重疊疊的千里關山,眼前頓時浮現出一幅更為壯闊的宏偉畫卷:丹江從莽莽蒼蒼的秦嶺出發,向東南行走數百里後,突然由丹江口水庫調頭北上,透過淅川的陶岔渠首閘,透過21世紀中國的南北“大運河”,浩浩蕩蕩一千多公里,源源不斷,流向首都,流向京津,流向華北千百萬人的心田。驕傲啊,丹江!(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簡介:熊君平,河南淅川人,省作協會員,縣作協常務副主席,縣新聯會會員,先後有散文報告文學集《丹江作證》,散文集《遠去的帆影》出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