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之家庭紐帶

由 筱念涼 發表于 旅遊2023-02-07
簡介艾略特、父親與守衛就如李安導演自己在傳記《十年一覺電影夢》所寫,「處理“父親形象”十分有助於我的創作與生活,隨著一部部電影的完成,父親壓力的陰影從我的體系內逐漸滌除,對我來說,有著淨化與救贖的功能

仙女山怎麼玩夏季

《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之家庭紐帶

發現自己雖然很喜歡李安導演的作品,卻一直沒有看完,想著趁機補完吧,就一連看了兩部。一部是戰爭片《與魔鬼共騎》,另一部則完全相反,是一部打著“音樂”為旗號的“家庭片”,名叫《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結果發現,不管是哪部電影,都擺脫不了李安他標誌的“溫潤爾雅”習性,即便是《與魔鬼共騎》故事的進展也是溫溫吞吞的,一切都靠運鏡來強調場面的宏觀。當然,這也是一種很不一樣的享受。到了《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更是在排程上把音樂節該有的氣勢、熱鬧,活脫脫地展現出來,使人未到現場便被感染了情緒。

也正因為電影不是集中在描述音樂節,音樂節這個“招牌”就成了電影裡艾略特一家由“破裂到重生”的襯托,也可以說是關鍵事件。最終渴望自由的父子在不同程度上衝破那個守財奴般的母親的束縛,各自獲得心靈上的遨翔自得。

因此,藉此機我也想聊聊電影裡面的艾略特一家三口。

《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之家庭紐帶

音樂節

記得《偶爾也需要強烈的孤獨》一書的作者金珽運曾寫到這麼一段話,「子女是不可能完全按父母心意長大的,反而是那些完全順從父母心意的孩子,日後才更令人擔心。」

這也使我想起心理學上那個叫“親職化”的詞語。何為“親職化”?即照顧關係的逆轉:「無論是在社會層面還是在情感層面,孩子都過早地扮演了成年人的角色。同時,孩子需要他人照顧的自我需求卻被忽略了。

出現這種現象的家庭,父母常常也是自戀的,不允許孩子成長為與自己分離的、獨立的個體,他們期望,或潛意識裡期望孩子應該對自己的幸福負責,而自己不想對孩子負責。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物理和情感的需求,個人需求被犧牲。在這種關係中,孩子就被稱為“父母化的孩子”。」

在電影裡,作為男主人公的艾略特就一直處於這種扭曲的關係裡面。他被責任束縛,無法“離家”,一面渴望自由,對漂游全國追尋夢想的朋友飽含羨慕之情,一面委婉的拒絕他們同行的請求,還不得不把自己的工資用於母親的還貸事業。當姐姐問到,「你覺得母親會感謝你的付出嗎?」他居然還傻愣愣地表示,可以從她微眯著的眼睛得到一絲絲慰藉。

他無視了姐姐希望他可以活出自我,去追尋自己的藝術之夢的希冀,也違背了自己的內心。他無時無刻都覺得父母需要他,他的這種無法放下,無形中也使自己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家庭拯救者,不斷地把自己往泥潭裡拽。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你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著,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著。不必畏懼他人的視線,不必在意他人的評價,也不需要尋求他人的認可。儘管去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路。也就是既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所以,當電影最後父親和艾略特說,「一個月前,我覺得自己離死亡不遠,但現在,我活了過來,因為你,我重新煥發生機。我現在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有自己的生活」時,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之家庭紐帶

艾略特、父親與守衛

就如李安導演自己在傳記《十年一覺電影夢》所寫,「處理“父親形象”十分有助於我的創作與生活,隨著一部部電影的完成,父親壓力的陰影從我的體系內逐漸滌除,對我來說,有著淨化與救贖的功能。越往後拍,父親的形象越弱。」

擺脫了某種意義上的“根深蒂固”,洗滌了自己,不再為了他人而活,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做真正的自己,因此也才能拍出多元的電影。“父親三部曲”後的李安,確實在各種題材之間切換自如,有了自己的特定風格。

所以,家庭治療面對孩子與父母的課題,也會一再強調∶「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不要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智慧型的父母,把生活的權利交還給孩子,只做孩子的降落傘。」

說回電影裡艾略特的母親,電影一開始,她除了非常吝嗇還習慣性地表現憤怒,不管是面對平常的顧客還是嬉皮士,都有一副非常急躁、不耐煩的神情,處處彰顯著控制慾。這或許也是她多年來一直離不開這個“業已敗落”的家庭旅館的原因,因為她沒有其他寄託和能力去開始新的事業。她也沒有辦法共情她的老公,不知道她老公其實想去加利福尼亞安度餘生。

靠著小小的權力,在屋前屋後吆喝著,對不能服從自己觀念的一切進行打壓、指責。憤怒不僅來自自己的無能也來自不可控制的外界。就像《拒斥死亡》寫的,「任何想完全控制世界的雄心都是徒勞的。」

這也使我想起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兩個概念:「影響圈和關注圈」。這兩個概念核心是提醒我們關注自身能控制的方面,不要把精力浪費在不可控的方面。還有奇普·康利在《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裡提到的∶「完美的幸福=熱情-期望」。

電影裡,隨著劇情的不斷髮展,隨著音樂節氣氛的不斷加強,隨著幾十萬人陸陸續續地趕來,艾略特一家的經濟危機很快就得到了緩解,甚至小賺一筆。媽媽也有開始慢慢變化,開始柔軟一點點。不過犀利的個性和對孩子的掌控一直沒有變化。直到被“巧克力蛋糕”迷幻了之後,暴露出自己隱藏著97000美金的儲蓄後,她才變得立體和讓人憐惜。

因為只有太害怕失去的人,才會“喪心病狂”。與老公的那一次舞蹈,也讓人看到了另一個真實、可愛的她的形象,感情她也活得好累好累。揹負著納粹歷史,肩負著一個家的使命,不敢寄託於丈夫的“價值”,只能以一個堅硬的外殼視人,這正是她的可憐之處。

《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之家庭紐帶

母親

許醫生說,「有多少的雅量可以包容、尊重對方,這是愛。」當艾略特問自己的父親,「你怎麼忍得了她四十多年?」父親說,「我愛她。」或許也是有愛才能包容這一切,才能讓這個家維持這麼多年吧。哪怕是有限制、有不良的影響和不對的情感寄託,但最終,也只能怪在上一代人的侷限裡。在包容互惠中,在跟著新年青人制造的這次音樂節中,彼此成長起來,也真實地守護了家。

所以,我也想要提醒自己∶

「愛,不是你控制對方的理由。

愛,是你改變自己的動力。」

就像那個變性守衛一樣,自由自在,看破一切,忠於自己。以愛之名,包容他人,讓一切自性、自在。

真的蠻喜歡《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它不僅讓我看到了活著的喜悅和自由的美好,也讓我深刻地感知自己的不足和曾經揹負著的東西,卸下一些不該有的重擔後,心裡真的很舒服與輕鬆。

《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之家庭紐帶

變性守衛

《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之家庭紐帶

嬉皮士

《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之家庭紐帶

艾略特和邁克爾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