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流浪地球2》評論:“中國沒有科幻電影”這個論調該終結了

由 3DM遊戲網 發表于 旅遊2023-02-01
簡介而且,電影並不打算給這一切最“終極”的答案,他們不是在刻畫一個不切實際的童話,“數字生命”派與“流浪地球”派的爭端被消弭,人類團結一心戰勝了地球危機,這些都只是短暫的勝利,人類能夠將這種“偉大”持續多久而不重蹈覆轍,在影片結尾的彩蛋中,他們

中國哪幾個市 沒有山

歎為觀止。

注:本文含有極為嚴重的劇透。

1997年,在《戲劇電影報》上刊載了一篇題為《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片》的雜文。作者的名字,叫王小波。

王小波的文字很詼諧,也很生活化。在這篇雜文裡,他像是在講故事一樣把這個問題的原因總結為“沒有知識”“沒有想象力”“沒有錢”。文章的結尾,他揣著這三個原因去問一個導演的意見,結果這個導演把他一通狂罵。後來,他換位思考了一下,發現這三個原因之外還得再加上一條——你怎麼說明作品的“現實意義”和“積極意義”。

《流浪地球2》評論:“中國沒有科幻電影”這個論調該終結了

1997年的報紙估計得去一些期刊資料庫裡找了,所以我就截了個原文的圖,有興趣大家可以找來看看,不長

這很有趣,當你把一個東西放在時間的尺度下觀察,總能琢磨出一些別緻的東西——你看,“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問了二十多年,其實都是一樣的答案。

而更有趣的是,在四年前,有一群人像在處理“待辦事項”一樣,對著這幾個原因逐個解決,結果真的就做出了個好東西——《流浪地球》。

雖然《流浪地球》在劇本方面還差口氣——這沒什麼關係,差口氣的科幻電影不止它一個——但其餘的,基本都是世界頂級水準。這讓無數觀眾為此歡欣鼓舞,甚至讓“流浪地球”這四個字,差點成了“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

之所以是差點,是因為今年的《流浪地球2》,顯然是個更標準的答案。

它標準到什麼地步呢?光看視效,你就能看出它極為到位地解決了“沒知識”“沒想象力”“沒錢”這三個問題。

大到太空電梯、行星發動機的防禦系統、群艦登月等奇觀,小到電子軍犬、“門框機器人”、外骨骼裝甲等隨處可見的裝置,《流浪地球2》用海量的細節,來描繪這個世界觀下未來世界切實可信的樣子。

《流浪地球2》評論:“中國沒有科幻電影”這個論調該終結了

“知識”和“想象力”在“科幻”的視覺呈現中,是必須並行的。相較於其他的幻想題材,支撐起“科幻”表象的,永遠是由想象力與理論共同構成的“真實”。因為,創作者必須讓觀眾相信,他們所看到的一切事物背後,是“科技”而非神明。

而《流浪地球2》,恰恰在“以虛道實”這個層面,做到了無可挑剔的地步。

他們用大量的實景來配合CGI技術營造場景的真實性,尋求了一批包括中科院學者在內的專家組成顧問團隊,並將那些理論知識不計代價地轉化為了搭建電影世界的“板磚”。從官方釋出的一些製作特輯中,你能夠看到郭帆及其團隊在製作這部電影時事無鉅細的態度,無論是在觀眾看得到還是看不到的地方,都充斥著經過精心設計的細節。

《流浪地球2》評論:“中國沒有科幻電影”這個論調該終結了

《流浪地球2》製作特輯中綠幕與實景的配合

因為所處環境和運動狀態的不同,太空電梯在運作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有著推進方式、保護裝置使用上的不同;“炸月亮”這個看似簡單粗暴的計劃,所使用的“相控陣引爆技術”,背後也有著來源於現實的複雜理論支撐;那些被觀眾視作“氛圍營造”的電子儀器上的UI介面,其實每一個都在與劇情同步反饋著真實的資訊。

《流浪地球2》評論:“中國沒有科幻電影”這個論調該終結了

影片中的每一個UI,都是經過完整設計並搭載在每一塊螢幕上的

何謂“科幻的真實”,《流浪地球2》的答案是“量變引起質變”——只要“板磚”夠多,他們便能給你砌出“萬里長城”。這種在技術力與美學共同支援下的紮實視覺體驗,讓《流浪地球2》本身,便足以成為“奇觀”,躋身世界頂尖科幻電影行列——甚至單論這一點,在它之上的都不多。

然而,《流浪地球2》最讓人驚豔的並不是特效,而是他們在解決了“沒知識”“沒想象力”“沒錢”後,還舉一反三,想出了更好的解題思路,順帶連最後一個問題都解決了——它的劇本完成度與厚度,在世界範圍內的商業科幻電影中,都是值得誇讚的。

《流浪地球2》評論:“中國沒有科幻電影”這個論調該終結了

若論“現實意義”與“積極意義”,估計沒有多少命題,能夠擁有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比肩的分量。

《流浪地球2》用一個“華麗”的“災難片”表象,對這個命題做了一次精彩的演繹。

影片講述了地球尚未開始流浪時,所面臨的一系列危機。將劉培強、圖恆宇和周喆直這三個角色的故事線並行,透過多個視角的呈現,講述一個人類從分裂走向團結,共同應對災難,最終帶著地球一起進行一場“偉大的流浪”的故事。

這個故事資訊密度極高,飽滿得甚至有些溢位。無論是太空電梯危機還是月球危機,都是規模巨大的災難,放到別的電影中都足以成為主幹。可本片中的幾段故事卻能以頗為緊湊的方式彼此銜接,主創團隊在劇情把控能力上的進步,讓這個長達三小時的影片,始終處於一種極度緊張的狀態下。

而在危機之下,《流浪地球2》對情感抒發的處理也遠比前作要來得細緻,即便“地球毀滅”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幾乎觸及人們的眼簾,人類也不可能簡單粗暴地因為幾句話就團結在一起。主創團隊用了相當多的筆墨,去刻畫人類內部不斷進行著的爭執、對抗與妥協,讓那個如童話一般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到來得更為自然。

《流浪地球2》評論:“中國沒有科幻電影”這個論調該終結了

單論這個表層故事,《流浪地球2》已經足夠出彩。但它並不止步於此,在內容編排已經“滿滿當當”的情況下,主創團隊仍在其中埋下了一條足以改變整個故事走向的“暗線”,將對影片主題更深層次的探討放入其中,頗具風險地在影片的敘事結構上,玩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花招。

影片中很多地方都存在著疑點:頻頻出現的攝像頭特寫,太空電梯危機中無人機的失控,月球上對太陽風暴的到來毫無警示,月球發動機的突然停擺,全球核彈數量的資訊公開等等。按照影片表層的“災難片”邏輯,這些疑點原本應當如黑暗中的螢火蟲一般扎眼,整個故事的敘述結構,也應當在它們出現後,緊緊圍繞著它們展開。

《流浪地球2》評論:“中國沒有科幻電影”這個論調該終結了

但疑點在影片中被刻意地“遺忘”了——飛快的劇情節奏、難以應對的巨大危機、迫在眉睫的緊張感,這些東西像一趟飛馳的列車,迅速將觀眾的注意力帶離,駛向對全人類命運的關切上。

一直到影片的最後,人類渡過了危機,贏得了暫時的勝利,觀眾與電影中的人同舒一口氣時,這些疑點才集中爆發出來,並在結尾彩蛋中迎來了解答——人類在這部影片中面對的一切災難,無論是太空電梯危機還是月球危機,背後都存在著人工智慧“MOSS”的干預。甚至是幾個主要角色的人生軌跡變換,都有被“MOSS”操控的可能——比如,圖恆宇一家的車禍現場就出現了一個攝像頭的特寫。

毫無疑問,那個在第一部中被劉培強怒斥的“MOSS”,早在計劃尚未開始前,就已經“叛逃”了。

《流浪地球2》評論:“中國沒有科幻電影”這個論調該終結了

而當觀眾意識到這一點時,“MOSS”隱藏在電影暗潮下的身影,便瞬間化作整部電影的焦點,那個從影片一開始的紅色光圈露出了真面目,那隻整部電影中始終未能落下的靴子著地,整個故事因此被改寫——人類面臨的危機並未真正消弭,“數字生命”也從未退出舞臺,反而以一種更高位的姿態,撥弄著全人類的命運之弦。而《流浪地球2》中的人類,對這個幕後黑手的存在缺乏認知,在無知無覺時,走向了聯合。

《流浪地球2》評論:“中國沒有科幻電影”這個論調該終結了

看到結尾,你才明白為何開場是這個鏡頭

表裡雙層,兩個故事。《流浪地球2》的劇本在巧妙地安排下,有著豐富的“回味”,被最終彩蛋“點醒”的觀眾,會情不自禁地去咀嚼電影中一些被忽略的細節。而那些尚未塵埃落定的謎團,也逐漸將觀眾引導向關於人類的勇氣、命運、宇宙尺度下的生死等哲學命題。

在技巧、結構和立意上,《流浪地球2》的劇本,都展現出了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命題相匹配的恢宏厚重。

《流浪地球2》評論:“中國沒有科幻電影”這個論調該終結了

作為一部只借用了原著背景設定,劇本內容完全原創的作品,《流浪地球2》展現了當之無愧的高水準。而奇妙的是,雖然他們完全原創了一個故事,但在探討的方向上,卻與其原著有著幾分不謀而合——從這點來看,《流浪地球2》要比前作更像是一部“改編”作品。

系列的第一部《流浪地球》,在劇情上一直為人詬病——尤其是對讀過原著的讀者來說,那部電影與原著除了名字一樣之外,基本沒有任何關係。這並不只是說它的故事與原著不同,而是說電影與原著中所闡述的命題,有著巨大的差異。

“帶著地球前往新家園”是個偉大且富有中國哲學意味的計劃。那種不惜一切代價,帶著自己的家園前往宇宙流浪的勇氣,十分具有“黃金精神”。但劉慈欣在描繪這個故事時,用得並不是多麼慷慨激昂的筆調——原著固然有著恢宏大氣、昂揚向上的大背景,但在具體的故事描寫上,原著所注視的,更多是對人類這個物種的諷刺與質疑。在劉慈欣那冷硬且略顯粗糙的文筆下,《流浪地球》的原著故事,著實沒有多少溫暖人心的成分。

《流浪地球2》評論:“中國沒有科幻電影”這個論調該終結了

《流浪地球》小說原文節選

《流浪地球》電影第一部差的那口氣,就在這裡。它抹平了原著中對人類憧憬又質疑的複雜情緒、對人類如何克服對異己者的敵意,對以怎樣的方式走向共存的問題避而不談,片面地將逃離木星的故事,變成了一個刻板的、讓人難以信服的單調讚歌。

《流浪地球2》評論:“中國沒有科幻電影”這個論調該終結了

而《流浪地球2》為何能讓人覺得其在“迴歸”原著,原因也在這裡。他們開始思考——人類走向團結應當是以怎樣的方式,並且將這個過程中的矛盾衝突,以毫不掩飾的暴力給赤裸地展現了出來。而且,電影並不打算給這一切最“終極”的答案,他們不是在刻畫一個不切實際的童話,“數字生命”派與“流浪地球”派的爭端被消弭,人類團結一心戰勝了地球危機,這些都只是短暫的勝利,人類能夠將這種“偉大”持續多久而不重蹈覆轍,在影片結尾的彩蛋中,他們藉著“MOSS”之口問了出來。

《流浪地球2》評論:“中國沒有科幻電影”這個論調該終結了

“MOSS”、圖恆宇以及與“數字生命”相關的這一條故事線,在整部《流浪地球2》中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終結的——“MOSS”的對人類的干預仍在繼續,圖恆宇轉化為“數字生命”後,他的故事也才剛剛開始第二階段。

這種處理一方面是為了《流浪地球3》而預埋下的伏筆,另一方面也是整個《流浪地球2》留下的一個將在這個計劃進行中一直被質問的問題——既然人類在歷史中學習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那麼在下一次,再下一次的危機中,人類真的能夠繼續團結在一起嗎?

《流浪地球2》評論:“中國沒有科幻電影”這個論調該終結了

下一句話是“卻輕視未來”

在“MOSS”的邏輯迴路中,對人類一直不抱有太高的期望。第一部中那句“讓人類始終保持理智,終究是一種奢望”,在第二部結尾的這個彩蛋下,有了更深刻的意味。

編輯部的“太空熊”老師曾經跟我說:“科幻史上,真正牛逼的科幻,從來都不是牛逼在那些創意點子上,也不是牛逼在一些感官的衝擊上,他們的牛逼,都是牛逼在哲學上的。”

《流浪地球2》評論:“中國沒有科幻電影”這個論調該終結了

《2001太空漫遊》,《流浪地球2》中也有對這部電影的多次致敬

《流浪地球2》便是如此。它的結構、技巧、特效等等各方面當然都是極為出色的,但真正讓人感到這部作品“砸開了中國科幻大門”的,是他在兼顧了那些商業化元素使用的同時,讓作品迴歸了“科幻”本身,去探討一些放在那個世界觀下,人類應當去探討的哲學命題。

作為一部商業科幻電影,它做到了一定程度上兼具娛樂性與哲學深度,這對一部“原著形同虛設”的“改編”作品來說,很了不起;這對這部作品所代表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更了不起。

將“中國科幻電影”稱作是一片荒原是毫不誇張的說法。四年前,《流浪地球》第一部的出現,讓這片荒原真正意義上出現了新的“生機”。

當初那棵健康的樹苗,在四年後長成了《流浪地球2》這棵參天大樹,而且還在繼續成長中。

影片中曾出現過幾個閃回的鏡頭,鏡頭中有著身穿機甲的圖恆宇,以及滿頭白髮手握起爆器的周喆直等未在這部電影中出現的畫面與造型,配著電影中那些尚未完全揭曉的謎團一同咀嚼,你能從中嚐出幾分《流浪地球3》的味道。

我們能夠期待在不遠的將來,在這棵大樹的庇護下,能夠有更多讓人見之欣喜的新生樹木發芽。

“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已經被問了二十多年,且答案都差不多的問題,差不多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