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好書·新書丨“一滴水中見太陽”致敬滬上電影家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旅遊2023-01-30
簡介1935年電通影業公司出品的《風雲兒女》,編劇為夏衍、田漢,導演為許幸之,其主題歌日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是世界上唯一以電影歌曲為國歌的,作曲為聶耳

天一影院為什麼不能進

好書·新書丨“一滴水中見太陽”致敬滬上電影家

《海上星匯》

李亦中 主編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年8月

致敬

文/任仲倫

一部上海電影歷史,實際上是一部電影人的創造史。它時而波瀾壯闊,時而一池秋水;時而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或是壯懷與壯烈,或是沉寂與沉悶,更多還是凱歌與凱旋。我覺得:這部風雲變幻的歷史,值得許多有志之士去研究,需要許多鴻篇鉅製去闡釋。這是電影史家的使命。

閱讀李亦中先生主編的《海上星匯》書稿,撰稿者是滬上有所功成的電影研究者。他們應該有學術底蘊,可以採用“長鏡頭”的視點,去全景式地研究上海電影。但是,這次他們聚集起來,卻商量運用“特寫”式的表述方法:聚焦一些有價值的人、一些有意義的事,去敘說上海電影史的某些“關鍵”,或者某些“細節”。用李亦中先生的話說:不求全,求代表性;不求全,求關鍵節點;不求全,求最典型事例。敘說方法的選擇,本質上是敘說思維的選擇。這種新的編撰原則,由此構成了本書新的編撰視角。

於是,我們讀到了導演鄭正秋、孫瑜、沈浮、蔡楚生、費穆、吳永剛、湯曉丹、張駿祥、陳鯉庭、鄭君裡、桑弧、謝晉等;讀到了編劇柯靈、李天濟、沈寂等;讀到了演員胡蝶、阮玲玉、張瑞芳、白楊、上官雲珠、周璇、王丹鳳、金焰、石揮、舒適、孫道臨、邱嶽峰等;還有其他主創者嚴工上、聶耳、顏鶴鳴、鄭崇蘭、黃紹芬、韓尚義;以及電影企業經營者或領導者,前有張石川、陸潔,後有特偉、陳敘一等。雖然頗有遺珠之憾,但是,聚焦的這39位前輩電影人,他們既代表了電影行業的諸多領域,也涉及上海電影不同歷史時期。以往記載電影人物時,大多聚焦於演員與導演等主創人員。其實,電影作為綜合性藝術、作為商業與藝術相融通的產業,它匯聚著不同的優秀人才,它需要各領域的綜合性成就。本書是一種時空的經緯編織,也是對行業的綜合覆蓋。

上海被譽為“中國電影發祥地”。其發展軌跡為:自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肇始,從電影放映起步,繼而向電影製片開拓,然後形成電影產業鏈的蔓延性發展——電影公司的建立、電影發行公司的湧現、電影雜誌的創刊、電影學校的創立,以及電影技術裝置的引進與研發等等。所以說,上海電影產業的領先,是整體性的領先。比如,上海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現了中國電影首次高潮,其標誌是一批優秀電影集中湧現,一批優秀電影家群體崛起。但同時,還有電影院的星羅棋佈、電影市場的風起雲湧、製作技術的廣泛運用,以及眾多電影企業前赴後繼等等。比如,本書中記載的鄭崇蘭先生,對普通觀眾屬於陌生的名字。但在當年中國電影攝影器材全部依賴進口的背景下,他主持製造了中國第一臺35毫米有聲電影攝影機,並立即投入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拍攝,使得該片成為第一部用國產攝影機拍攝的故事片。這是功不可沒的。

由此,我們聯想綿綿:當今中國電影由大國向強國邁進,同樣需要整體性的國家戰略。除了擁有的影片生產總量、影院擁有總量,以及票房與人次的總量處於世界領先之外,還必須花更大的努力,去建構一個更加整體的電影版圖。比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影片、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發行、處於國際領先的電影製作技術、建立成熟的電影金融體系與電影教育體系,更為重要的是要擁有強大的電影企業。這些年,我一直在強調:建設電影強國,必須有一批強大的電影企業。美國以迪士尼等為代表的五家主流電影企業,佔據北美票房的75%、全球票房的26%,由此而成為美國作為電影強國的中流砥柱。

我在閱讀本書稿時想到,以一本書的篇幅,要描述出39位電影前輩的輝煌成就,實在需要“一滴水見太陽”的功底。因為每一位電影家的事蹟,都可以是一部煌煌大作。這次撰稿者摒棄洋洋灑灑,而追求惜字如金,追求畫龍點睛。所以,每一位被記載的電影家,都有令人難忘並且獨特的點睛之筆和傳神之處。讀《張瑞芳:永遠的“李雙雙”》,最精彩的是關於《李雙雙》創作爭論的記敘。在當時政治氣候下,導演魯韌起初擔心被扣上“醜化勞動人民”的帽子,主張人物表演“悠著點”,而張瑞芳堅持“豁出去演”,一時形成創作分歧,用張瑞芳的話說:“這過程,就像痛痛快快打個噴嚏,但只能打前半個,後半個得憋回去”。幾個細節,幾句話語,就把張瑞芳對藝術的執著與個性表現得活龍活現。讀《陳敘一:上譯廠締造者》,同樣是幾個“關鍵詞”,塑造出陳敘一的人格魅力。比如,他說:“有兩件事要天天下功夫去做,一是劇本翻譯要有味,二是演員配音要有神。”所以,在譯製《加里森敢死隊》時,片中美國中尉帶著一群囚犯去打擊德國鬼子。這些囚徒如何稱呼這位長官呢?上尉?隊長?好像不符合這些充滿痞氣的囚徒身份。陳敘一挖空心思,終於想出絕招——稱中尉為“頭兒”。真是神來之筆!這個“頭兒”的稱呼,後來風靡全國成為流行語。讀《桑弧:當年蓬矢桑弧意》,固然為其藝術探索成就而敬仰,同時也被他描寫的片場環境所逗樂。他寫道:“白天是知了統治的世界,夜晚是青蛙逞能的疆域。它們彼此扯足了嗓子,從四面八方傳播著它們勝利的歌唱。我們的攝影棚的裝置不足抵禦它們的優勢進攻,我們無法和麥克風商量,叫它只收人類的說話而拒收其他生物的呼聲。”最後,只能動用工人,白天搖樹枝趕知了,晚上扔石子趕青蛙。所以,他又風趣地寫道:好萊塢的同志們雖然做夢也想不到僱傭人來搖樹或投石子,可是他們也決不能領略到我們這一種“野趣”。電影家的成就來自傑出的靈魂、傑出的個性,還有傑出的品格。從對於這些電影家的簡練描述中,我們看到了最為豐富的精神與思想,也懂得了優秀電影家之所以優秀的真諦。

上海電影家,是上海電影最為明亮的主角群體。無論是中國電影初創時期,還是三四十年代的高潮時期;無論是新中國電影處於輝煌與彷徨,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電影的探索與發展,他們都站在風口浪尖上,從來沒有缺席過。為什麼上海電影家能夠如此堅忍不拔地創造出持續輝煌?我覺得:一是時勢造英雄,二是英雄造時勢。

時勢造英雄。人們不停地問:為什麼上海率先成為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這是因為上海率先成為擁抱工業文明的城市,導致機器革命成果被整體運用,那些依靠機器文明的新型文化娛樂產業由此迅速崛起。如報業,如出版業,包括電影業。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一批新式的知識者與新式經營者應運而生。比如,本書記載的張石川與鄭正秋,他們是早期的明星影片公司發起人。前者是美化洋行廣告部買辦,後者是拍攝首部故事片的新式文人。又如,聯華公司創始人羅明佑早年求學於燕京大學法學院,20歲起開辦電影院,轉而進入製片業;天一公司創始人邵醉翁早期擔任律師與銀行經理,爾後集資經營笑舞臺,演出文明戲,繼而與兄弟一起創辦天一影片公司。至於電影的主創者,更是會聚了一批新式知識分子。如果說,二十年代的電影創作者,主要是受戲曲影響和演文明戲為背景;到了三十年代則是以新式話劇與文學為背景,加上海外歸來的留學生,匯聚成一股新的力量。如,蔡楚生、鄭君裡均為左翼戲劇家聯盟中間力量;費穆早年在北平就讀法文高等學堂;田漢、洪深、沈西苓分別留學日本;黃佐臨畢業於劍橋大學文學系;張駿祥畢業於耶魯大學。夏衍作為左翼電影的旗手,還有柯靈、陽翰笙等,他們進入電影界之前都已經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

英雄造時勢。新式電影人的出現,讓上海電影面貌煥然一新。我們閱讀一下本書傳主的業績。比如,1930年聯華公司出品的《故都春夢》,導演為孫瑜;1931年明星公司出品的《歌女紅牡丹》,為中國最早攝製的蠟盤發音有聲故事片,編劇洪深,導演張石川;1934年,聯華公司出品的《神女》,編劇、導演為吳永剛;同年出品的《漁光曲》,編劇、導演為蔡楚生;1935年電通影業公司出品的《風雲兒女》,編劇為夏衍、田漢,導演為許幸之,其主題歌日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是世界上唯一以電影歌曲為國歌的,作曲為聶耳。1947年出品的《一江春水向東流》(上集《八年離亂》,下集《天亮前後》),編劇、導演為蔡楚生和鄭君裡;1948年文華影業公司出品《小城之春》,導演為費穆;1948年崑崙出品《萬家燈火》,編劇為陽翰笙和沈浮,導演為沈浮;1949年崑崙出品《烏鴉與麻雀》,導演為鄭君裡。在新中國電影長廊中,湯曉丹導演的軍事電影,如《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南昌起義》等等;張駿祥導演的《白求恩大夫》;桑弧導演的《祝福》《魔術師的奇遇》《子夜》等等,都是電影史上的經典。尤其是改革開放時期,謝晉導演的三部曲《天雲山傳奇》《芙蓉鎮》《牧馬人》,更是以思想銳氣和藝術探索,呼應了中國改革開放,啟蒙了百姓的思想解放。由此,他在2018年獲得中國“改革先鋒”稱號。所以說,他們在創作代表性的電影中,自身也成為代表性的電影家。

近年,我應邀主編《上海市志·電影卷1978—2010》,由此重溫上海電影百年史,尤其是改革開放時期的電影史。眼下,我又閱讀著《海上星匯》。我始終心潮澎湃:上海電影歷史的每一頁,都始終屹立著那些偉大的電影家。就像遼闊的天空,是由日月星辰所照耀的那樣,上海電影的輝煌,是由所有孜孜不倦奮鬥並有煌煌成就的電影家所創造的。於是,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致敬!

2020年6月16日

上觀號作者:書香上海

推薦文章

  • 寒露節氣水雲雨溪寶寶起名創意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二十四節氣與寶寶起名》,這一節為大家分享的是《寒露節氣水雲雨溪起名創意》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寒露人言晚節佳,鴻雁來賓時不差...

  • 這個嫖娼案的後續,也太有創意了

    英國駐香港領館前僱員鄭文傑近日向BBC記者宣稱,他3個月前在中國內地被拘留時遭到了酷刑對待...

  • 人在天涯不忘回鄉祭祖:祭祖的習俗和禁忌

    祭祖的禁忌只要你有一顆虔誠的心,個人覺得:百無禁忌民間有一四七日(即初一、初四、初七、十一、十四、十七、廿一、廿四、廿七日)不祭祖的習俗,於是便有人在這日去剷除墳墓內外的雜草,修通排水溝渠,給墳珠添土,次日祭拜時只須給墳珠頂上加一塊草坯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