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由 最愛歷史 發表于 旅遊2023-01-28
簡介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史書沒有記述劉備與關羽、張飛相遇的過程,對後世小說中虛構的“桃園三結義”一事當然也隻字未提

正史中劉關張有結義嗎

“桃園三結義”

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但在正史中沒有記載。

對劉備、關羽與張飛之間情誼的描寫,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史書用寥寥數筆寫道,劉備早年為平原相時,與關、張二人

“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平日裡,關、張作為劉備的別部司馬(一種沒有正式編制的低階武官),恭敬地站在一旁當保鏢,後隨劉備輾轉各地,不避艱險。

在征戰天下的數十年間,劉、關、張幾度失散,幾度重逢,始終不離不棄,有著非同一般的君臣關係。這留給了後世極大的想象空間。

後人為三英傑虛構了桃園結義的情節,也在不斷豐富人物形象的過程中,使其實現了

“從人到神”

的轉變。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小說戲劇中的劉關張形象深入人心。圖源:影視劇照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拋開神化的因素,劉關張的發跡史本就是一段凡人的奮鬥史。

劉備的創業條件十分艱苦。

他出身寒微,父親早亡,與母親靠編草鞋、賣草蓆為生,平時除了做生意,就是在鄉里結交豪傑。儘管劉備有個漢室宗親的身份,但也沒有因此佔到多少便宜,甚至還有人懷疑他的皇族血統。

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就說

:“先主雖雲出自孝景,而世數悠遠,昭穆難明。”

昭穆制度是指宗法制規定下宗廟的輩次排列,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昭穆難明”就是說,劉備雖自稱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由於年代久遠,自祖父以上的世系不可考。

與劉備同時代的漢末群雄,如為曹魏奠定基業的曹操,父祖皆為朝中高官,他起兵時還有曹氏、夏侯氏等同族成員相助,孫權之父孫堅初起義軍時,手下也有孫靜、吳景等親戚集合的宗族子弟,而商販出身的劉備幾乎是白手起家。

東漢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故鄉涿郡(今河北涿州)起兵勤王,同鄉的張飛以及來自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的關羽投到其帳下。最早為劉備提供資助的是中山大商人張世平、蘇雙,他們為劉備提供了一筆資金,讓他用來集結兵眾。

張飛是劉備的涿郡老鄉,而關羽是從外地流亡到涿郡的亡命之徒。

正史在描寫平民出身的人物時,對其早年經歷往往著筆較少,《三國志》沒有記載關羽從解縣“亡命”的原因。

漢靈帝年間,河東遭到“白波賊”的襲擊,這夥賊寇多達十餘萬,接連攻破河東、太原、河內,關羽的故鄉解縣難免受到波及。

解縣位於今山西省西南部,坐擁河東鹽池,自古產鹽。當時,從河東通往涿郡有一條

鹽馬貿易路線

,關羽生逢戰亂,也許是憑藉解縣商人對這條商路的熟悉,才從河東流落到涿郡,與“好交結豪俠”的劉備相識。

支援劉備的商人張世平、蘇雙,來自地處涿郡與河東之間的商業重鎮中山,可能也是從這條貿易路線來到涿郡販馬。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從河東到涿郡的貿易路線可能是劉關張結緣的原因之一。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史書沒有記述劉備與關羽、張飛相遇的過程,對後世小說中虛構的“桃園三結義”一事當然也隻字未提。

但《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提到,

“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關羽比張飛年長几歲,故張飛把關羽當作兄長一樣看待。

《三國志》記載,張飛表字益德,而不是小說演義裡採用的“翼德”。

古人取字,一般會與本名的涵義有所聯絡。“益德”的意思是不斷增加品德、奮發進取,與張飛的大名相對應,也符合漢代儒家的價值觀,但小說家大概是以為有羽翼才能騰飛,或是想讓其與關羽的名字相呼應,就將張飛的字改作“翼德”。

漢末三國有以兄弟相稱的風尚。

張飛對關羽以兄長之禮相待,而劉備、關羽也有各自的“兄弟”。

劉備15歲時,與遼西

公孫瓚

等人拜涿郡的名士盧植為師。劉備不怎麼愛讀書,平時“喜狗馬、音樂,美衣服”,但這段經歷不僅讓劉備混了個文憑,還讓他結識了日後的幽州軍閥公孫瓚。

劉備對公孫瓚“以兄事之”,後來劉備任高唐令時,高唐縣被盜賊攻破,劉備便跑去投奔公孫瓚。適逢董卓之亂,劉備跟著

“起軍從討董卓”

,這段經歷後來被改編成了“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等故事,但歷史上的劉備可能只是隨公孫瓚進行一些策應性的行動,並沒有活躍於中原戰場。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歷史上,劉備拜公孫瓚為大哥。圖源:影視劇照

劉備的老大哥是公孫瓚,而關羽有個兄弟是

徐晃

關羽晚年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卻被孫權派兵偷襲,丟了荊州。此時,曹操派大將徐晃前往襄樊前線支援曹軍。

史載,關羽與徐晃

“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

,多年來各為其主,卻時常保持聯絡。這段友誼大概始於建安五年(200年),關羽被迫委身曹營之時。

到了關羽暮年一戰,兩軍陣前,徐晃下馬宣佈軍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

關羽有些驚訝,指著徐晃說:“兄弟,你這說的是什麼話!”

徐晃答道:“此為國事。”他公私分明,不能放過關羽。

可見,漢末三國的英雄若是意氣相投,便會結為兄弟,史書雖無“桃園三結義”的記載,但

劉關張之間的兄弟情誼還是有跡可循的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站在後世角度看,三國是一個“造神”的時代。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蜀漢舊臣,他在編撰這部“當代史”時,對關羽、張飛的評價是,

“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從關羽、張飛身處的東漢末年開始,“關張”的威名便已傳遍天下。

曹操的謀士程昱、郭嘉、劉曄等人都曾勸說曹操要多多提防關、張。孫吳的周瑜也說,關、張是“熊虎之將”,劉備有他們輔佐,一定不會甘心久居人下。

史書對關羽臨陣殺敵的描寫,最精彩的莫過於

“斬顏良”

建安五年(200年),反抗曹操的劉備軍被曹軍打散之後,關羽不知劉備下落,短暫依附於曹操帳下。

但曹操察覺關羽心神不定,似乎無久留之意,就派部下

張遼

前去探風聲。關羽見到張遼後,感嘆道:“我深切地知道曹公待我甚厚,但我身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叛他。我終究不會留下,等我報答完曹公後就離去。”

是年,曹操與袁紹展開大戰,袁紹派遣手下猛將顏良渡河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曹操的謀士荀攸建議,可派兵在延津(今河南汲縣東)佯裝渡河,誘使袁紹分兵,之後曹軍突襲白馬,

“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

袁紹看到曹軍的動向後,將一部分軍隊派去攻打延津,由顏良獨自領兵,包圍白馬。袁紹這邊也有一些智士。沮授當時就反對讓顏良獨自帶兵,他勸諫袁紹說:“顏良氣量狹小,雖然驍勇,但不可獨當一面。”但袁紹就是聽不進去。

於是,在袁軍分兵之後,曹操派關羽、張遼為先鋒,輕兵急進,奔襲白馬。關羽遠遠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殺到顏良面前,於萬眾之中刺死顏良,並斬下其首級。袁軍見關羽勢不可擋,四散奔逃,關羽就這樣解了白馬之圍。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關羽為曹操立下“斬顏良”之功。圖源:影視劇照

不過,之後的“誅文丑”不是關羽的功勞。

同年,袁紹派大將文丑進駐延津。此戰,文丑誤中曹軍“餌敵”之計,死於亂軍之中,並非關羽斬殺。

關羽陣斬顏良後,曹操上表請漢獻帝封其為

漢壽亭侯

,而關羽認為自己已經報答了曹操的恩情,便萌生去意。他打探到劉備的訊息後,將曹操的賞賜盡數封存,寫信告辭,投奔故主劉備。曹操的手下得知後,想要帶兵去追,曹操卻說:

“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關羽的這段經歷,被後世認為是忠義的典範,但其實也離不開曹操的成全。

三國之後,“關、張”之名常被用來形容猛將。南北朝時,劉宋的薛安都、北魏的楊大眼、南陳的蕭摩訶等,在史書中都被稱為堪比“關、張”的武將,如薛安都、蕭摩訶都有在萬眾之中斬殺敵將的記載,時人便將類似事蹟看作關羽斬顏良的再現。

陳壽在《三國志》中說張飛

“雄壯威猛,亞於關羽”

,但是二人

“並有國士之風”

。張飛的風度體現在

“義釋嚴顏”

一事上。

劉備入益州後,派遣駐守南郡的張飛溯流而上,攻打巴郡(今重慶)。巴郡太守嚴顏認為劉備背信棄義,帶兵誓死抵抗,敗於張飛後被俘虜。

張飛呵斥嚴顏道:“我大軍已至,你為何不降,還敢帶兵反抗?”

嚴顏回答說:“你們真不像話,派兵侵奪我州疆土,我們這裡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的將軍!”

張飛大怒,命令左右將嚴顏拉下去斬首。嚴顏面不改色,說:“砍頭就砍頭,你憑什麼發怒!”張飛被嚴顏的豪壯氣概深深打動,將他釋放,拜為上賓。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張飛畫像。圖源:網路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三國也是一段由人創造的歷史,史書中的人物大都保留了多面的“人性”。

史書將關羽和張飛放在一起並論,也指出了他們各自的缺點:

“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關羽善待士卒,深得士兵愛戴,但他為人驕矜,對士大夫與同僚常不屑一顧。

《三國志》記載,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入蜀作戰時,西涼名將

馬超

前來歸附。馬超也是一員猛將,劉備自然喜不自勝,立馬對他委以重任。

鎮守荊州的關羽聽說後,就給諸葛亮寫信,問他馬超此人的才能如何?

諸葛亮知道關羽

“護前”

,也就是逞強好勝,恥為人下,就給他回信,說:“馬孟起文武雙全,雄烈過人,為一世之傑,是秦末黥布、彭越之類的人才,可以與張益德並駕齊驅,但還比不上您美髯公的‘絕倫逸群’啊!”關羽收到信後,總算放下心,還把諸葛亮的信拿給別人看。

但關羽的傲氣並未就此收斂。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已經攻下蜀地,並且在與曹操爭奪漢中時取得勝利。

劉備自稱

“漢中王”

,對部下論功行賞,武將方面,封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其中,黃忠在奪取漢中時立下了大功。

當劉備的使者

費詩

到荊州授予關羽官印時,關羽發現黃忠的地位與自己一樣,不肯接受,還生氣地說,大丈夫怎能與老兵同列?

費詩只好安撫關羽說:“建立王業的主公,不能只用一樣的人。昔日蕭何、曹參和漢高祖是發小,而陳平、韓信是後來加入的亡命之人。論地位,韓信後來居上,也沒有聽說蕭何、曹參對此不滿。如今漢王因為一時的功勞封賞黃忠,但在他心中,黃忠豈能和君侯相比呢?況且漢王與您猶如一體,休慼與共,禍福同當,我認為君侯不應該如此計較。如果您不接受任命,我回去就是了,只是為您感到惋惜,怕您以後會後悔。”

關羽聽了費詩的話,才醒悟過來,接受任命,但此後依然心高氣傲。

劉備從不抑制關羽的負面性格,反而讓他的驕傲演變成了致命的弱點。

劉備進位漢中王的同年,關羽獨自率領荊州的大軍攻打襄、樊,起初進展順利,逼降於禁、斬殺龐德,一度

“威震華夏”

,就連許昌以南山林中的諸多盜賊也接受關羽號令,聲稱願為其幫手。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明·商喜《關羽擒將圖》。圖源:網路

不曾想,本與劉備結盟的

孫權

此時在背後捅了一刀,由吳將

呂蒙

率軍白衣渡江,偷襲荊州。

孫權與劉備在荊州這塊地盤的劃分上矛盾重重,聯盟幾次瀕臨破裂。孫權早已想要吞併荊州,關羽此次出兵北伐,最需要安撫的就是孫權。

可關羽與孫權偏偏水火不相容,孫權曾派人向關羽提出聯姻,關羽辱罵來使,不同意這門婚事。關羽北上襄、樊時,孫權說要出兵幫助關羽,實際上只想坐山觀虎鬥,關羽在攻打樊城時見孫權援軍遲遲未到,大罵“狢子敢爾”,說要等攻下樊城,就出兵討伐孫權。這些做法無疑堅定了孫權偷襲關羽的決心。

關羽對待自己人也十分傲慢。他出兵襄、樊時,留下南郡太守糜芳和將軍士仁留守後方。二人負責供應糧草,但是行動緩慢,關羽派人回去告訴他們:“回去之後,要狠狠懲罰你倆。”糜芳和士仁都是劉備的老部下,也被關羽嚇得恐懼不安,因此呂蒙的軍隊一到,他們就不戰而降了。

在曹操與孫權兩軍的夾擊下,關羽迅速潰敗,丟了性命,失了荊州。

張飛的性格缺點與關羽有些不同。

張飛“愛敬君子”,喜歡與士大夫打交道。劉備入蜀後,張飛特意前去拜訪名士

劉巴

,向他表示敬意。

劉巴卻一整晚都不搭理張飛,張飛回去後悶悶不樂,跟諸葛亮告狀。諸葛亮找到劉巴,說:“張飛雖是武人,但他十分仰慕足下。而今主公召集文武人才,成就一番大事業,足下雖然為人清高,但也請放低一些格調吧。”劉巴卻很任性,說,我不跟一介武夫交談。

這事情傳到東吳,就連江東的老臣張昭都為張飛抱不平,說劉巴心胸狹隘,不應該如此拒絕張飛。孫權卻說:“若是劉子初(劉巴字)隨波逐流,為了劉玄德而結交張益德,怎麼能稱為高士呢?”

張飛敬愛英雄,善待文士,卻

“暴而無恩”

,對手下士卒十分苛刻,經常鞭打部下。劉備提醒他說:“你刑殺太過,經常鞭打將士,還讓受過懲治的人留下你身邊,這會招來禍事。”

公元221年,劉備出兵伐吳,命張飛帶兵一萬,從閬中出兵與之會合。張飛的部隊剛要出發,其部將張達、範強因為被張飛鞭笞過,心懷怨憤,於是伺機報復,暗殺了張飛,並帶著他的首級,順江而下,前去投奔孫權。

張飛營中的都督發現後,送表告知劉備。劉備一看就嘆道:

“噫!飛死矣。”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張飛死於小人之手。圖源:影視劇照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作為君主的劉備,在史書中的形象比關羽、張飛複雜得多。

據張作耀《劉備傳》統計,劉備一生共經歷戰爭22次,勝利9次,失敗13次,其中由劉備親自督戰或指揮的戰爭17次,失敗9次。

在這些敗仗中,劉備有4次被打得妻離子散,赤壁之戰前,幾乎每次他佔據一塊地盤,沒過多久就一敗塗地,被迫逃亡。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記載,劉備投靠荊州的劉表時,由於長期寄人籬下,沒有騎馬打仗,大腿邊的的肥肉又長了起來。

有一次,劉備得到劉表的宴請,一起喝酒聊天,喝到一半,劉備起身上廁所,看到自己

“髀肉復生”

,不禁掉下眼淚。回到座位上後,劉備臉上還有淚痕,劉表問他,這是為何。

劉備說:“以前南征北戰,身不離鞍,髀[bì]肉皆消,而今不再騎馬,髀裡肉生。時光飛逝,年齡漸老,可我還沒有建功立業,因此感到悲傷啊!”

屢敗屢戰的劉備堪稱“勵志哥”,他大半生都在失敗,卻百折不撓,終於在奔波多年後,跨有荊、益二州,達到人生巔峰,但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也在夷陵之戰遭遇人生最後一次失敗,不久後抑鬱而終。

這樣一位經歷過大喜大悲的人物,

擁有梟雄與仁君的兩面性

有別於小說演義中那個哭哭啼啼的形象,《三國志》中的劉備在早年就已經顯現出梟雄之姿。

劉備在平定黃巾軍時立有戰功,得了個安喜縣縣尉的小官。但是朝廷不久後頒佈新政策,要求清查遣散因軍功封官的官員。劉備主動去見郡中辦理此事的督郵,請求得免,這名督郵卻稱病不見,故意為難劉備。

此時劉備可能想,我是因為對朝廷有功才得到官職的,你不能這麼虧待我啊。劉備氣不過,抓起督郵,把他打了一頓,隨後把官印系在拴馬的柱子上,棄官而走。

由此可見,劉備雖出身低微,但絕不卑躬屈膝,後世小說將鞭打督郵的戲份安排給張飛,其實弱化了劉備的梟雄形象。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歷代帝王圖》中的劉備形象。圖源:網路

劉備一生多次失敗,卻始終胸懷大志、深得人心,這是他的正面形象。

但他一旦到了危急時刻,就隨機應變,設法求生,因而多次易主。黃巾起義後,劉備先後投靠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勢力。劉備跳槽的次數,就連換了幾任老闆的呂布也難以相比,甚至呂布的部將都曾進言:

“劉備數反覆難養,宜早圖之。”

劉備反覆多變的個性,有可能來自他早年經商磨練的經歷,這種靈活應變的能力也曾救過他的命。

有一次,曹操與劉備品評時事。曹操突然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袁紹字)之徒,不足數也。”劉備當時正在吃飯,聽了曹操的話後,手中的筷子立即掉了下來。

《華陽國志·劉先主志》補充了細節,說那一刻,天空響起一陣雷聲。劉備就撿起筷子,對曹操說:“聖人言:‘迅雷風烈必變’,良以有也。一震之威,乃至於此也!”他就這樣打消了曹操的疑慮。

一生坎坷的劉備,不僅自己能吃苦,還能禮賢下士,善待人才,因此得到了關羽、張飛、趙雲等老部下的擁戴,後來又三顧茅廬(“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請諸葛亮出山,得到《隆中對》的戰略方針指點,逐漸逆襲。

但遇到與自己作對的人時,劉備往往表面上心平氣和,背地裡卻暗藏殺機。

益州名士

彭羕

投靠劉備後,經常口出狂言,後來因挑撥馬超,被馬超告發,劉備直接就給彭羕判了個死刑。

劉璋的部下

張裕

在一次宴會上,當眾用“潞涿君”一詞來譏諷劉備沒有鬍子。劉備入主益州後,沒有立馬找他算賬,仍任命張裕為益州後部司馬,後來找了個理由將他處死,並暴屍街頭。

攻下漢中後,劉巴和

雍茂

勸劉備緩稱帝,劉備竟找藉口殺了雍茂,嚇得劉巴從此不敢多說話。

還有人認為,劉備臨終託孤也是帶有權術的陰謀。

一方面,他將蜀漢朝政託付給諸葛亮,同時又以

李嚴

為副,使他“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以此來牽制諸葛亮,避免大臣權力過度集中。

另一方面,劉備又對諸葛亮推心置腹,臨終時對孔明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被劉備的話深深感動,毫無怨言地接受了劉備託孤,並滿含熱淚,在榻前立下誓言:

“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總算放心地閉上疲憊的雙眼,諸葛亮也不辜負劉備所託,此後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隨著歷史的變化,劉關張在去世後的一千多年間,走上了被“神化”的道路。

三人中最早擁有祠廟的人是張飛。

張飛遇害後不久,他生前所鎮守的巴西一帶就有百姓為他建造廟宇。宋代曾鞏在巴蜀寫的《桓侯廟記》說:“州之東有張候之冢,至今千有餘年,而廟祀不廢。”桓侯是張飛被蜀漢追封的諡號。

當地老百姓出於對張飛的崇拜或同情,為他建起了廟宇。

作為蜀漢開創者的漢昭烈帝劉備,其惠陵在成都武侯祠之右,風頭卻被諸葛亮搶了,人們似乎更懷念治蜀有功的諸葛丞相,而非君主劉備。直到唐朝末年,劉備的故鄉涿縣才立起了昭烈廟。

這是因為唐末風雨飄搖,忠義精神成為統治者推崇的道德。平生以漢室忠臣自居的劉備,就這樣成了忠義的標杆,被當成英雄崇拜。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成都武侯祠。圖源:圖蟲創意

關羽被“神化”的過程,比劉備、張飛更加源遠流長。

關羽被孫吳殺害後,荊州一帶的百姓起初把他當成厲鬼、惡神進行祭拜,原因是唯恐冤鬼作祟,危害鄉里。

到了隋代,著名高僧、天台宗創始人智顗晚年來到荊州一帶傳佈佛法,瞭解到關羽的生平事蹟和死後的傳聞。

智顗很有創新性思維。為了發展當地信眾,他想了個辦法,告訴眾人說,關羽、關平父子顯靈了,在夢裡請求他在玉泉山建座廟。於是,關羽便被收編為佛教的“伽藍護法”。

當地人一聽,關羽都被“鎮住”了,於是紛紛投入佛門。

之後,道教也發現了關羽這個IP的價值。

宋代皇帝普遍信奉道教,道士們便編造了關羽在解州鹽池降妖的神話。因為解州一帶是關羽的故鄉,這個故事一經推出就很有市場,得到百姓擁護。

宋徽宗在位時,內憂外患頻仍,需要擺出一個忠義雙全的英雄人物來自我安慰,便封關羽為“忠惠公”,後來一路封到“武安王”。

宋元之後,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故事也漸漸成型。人們讓三英傑在故事中突破君臣界限,成為異姓兄弟。

隨著小說《三國演義》的流行,明朝重修昭烈廟,廟中塑像配以關羽、張飛,而且

“像不君臣坐立,而兄弟列”

,三人神像並列,在香火繚繞之中接受後世的祭拜。

更有意思的,劉關張後來被奉為各行各業的行業神。編織業供奉劉備,屠宰業供奉張飛,而關羽不僅是金、皮革、豆腐等幾十個行業的行業神,更是“武財神”。

明清兩代是關羽崇拜的極盛時期。

明朝讓關羽替代姜子牙,成為國家武神,還給關羽上了個尊號——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從此,關帝的地位“至尊無上”。

清軍入關後,延續明朝對關羽的祀奉。同時,清朝統治者看到南宋岳飛的廟遍佈天下,而岳飛最大的功績便是抵禦女真南侵,於是他們進一步抬高關羽的地位,讓關羽榮升為與孔子平分秋色的

“武聖人”

,企圖以此蓋過岳飛的名聲。

生前忠義,死後封神

▲荊州關帝廟。圖源:圖蟲創意

統治者讚賞關羽的“忠”,而民間推崇關羽的“義”。

劉、關、張在民間成了秘密結社供奉的神祗,尤其是關羽,明末清初的天地會拜他,近代以後,青、洪兩幫還是拜他。

廟堂祭祀,江湖尊崇,一個雜糅了歷史與傳說的“關二爺”形象成為忠義的象徵,劉關張也成了兄弟義氣的代名詞。

人創造歷史,也創造神話,而神話中往往寄託了對映現實的幻象。

參考文獻:

[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三國志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晉]常璩著,任乃強 註解:《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11張作耀:《劉備傳》,人民出版社,2004劉海燕:《從民間到經典 : 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的生成演變史論》,上海三聯書店,2004(日)渡邊義浩:《關羽 : 神化的<三國志>英雄》,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