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包頭古鎮被埋藏在地下近800年,出土文物成包頭博物館鎮館之寶

由 美麗鹿城包頭 發表于 旅遊2023-01-16
簡介▲燕家梁出土的文物富足小鎮燕家梁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窖藏瓷器,這些瓷器分屬於五大窯系:江西省景德鎮窯系、河北省磁州窯和定窯、河南省鈞窯、浙江省龍泉窯系,瓷器做工精美,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的中國名窯

包頭博物館裡有什麼

這裡曾是元和清的牧場。歲月滌盪,芳草枯榮,掩蓋了昔日的繁華景象。

乾隆年間,有燕姓貧苦農民走西口來到包頭黃河岸邊麻池一帶,看到這裡泉甘土肥,於是留下來種地謀生,因他姓燕,周邊走西口的人們就把這裡稱作燕家梁。在年復一年的耕作中,這裡漸漸形成了村莊。

05:43

燕家梁村的耕地裡,遍佈著碎瓷片,農民們司空見慣,孩子們也常撿拾玩耍。1962年,正在田間耕作的燕孝榮掘出一個裹滿泥巴的大瓷罐,大罐頗為完整,上面的牡丹花紋也很喜慶,於是他帶回家將其擺在躺櫃上。這一擺就是17年。再後來,考古工作者劉幻真來到燕家梁考察,偶然見到躺櫃上的大罐,識得竟是一件稀世珍寶。

2006年,一支由內蒙古和包頭市兩級文物部門組成的考古隊伍開進燕家梁地區,在這裡,他們發現了一個金元時期的文化遺址。一個被埋藏在地下近八百年的城鎮得以重見天日。今天,讓我們邂逅曾經黃河之濱的繁華驛站——金瓶鎮。

水陸樞紐

元代時,蒙古鐵騎透過四次西征,踏平歐亞大陸,將中國透過中西亞與歐洲連線起來,當時溝通東西重要的通道就是草原絲綢之路。

包頭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蒙元時期,草原絲綢之路日漸成熟,當時在北方草原設立了多處行政機構,並且正式建立了驛站制度,東西方向驛站珠聯、交通縱橫。絲綢之路既是軍令政令上傳下達的重要通道,又是對外貿易往來的主要線路。來自阿拉伯、波斯、中亞的商人透過草原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商隊絡繹不絕。金瓶鎮(燕家梁遺址)便是元代時諸多驛站當中重要的一個。

包頭古鎮被埋藏在地下近800年,出土文物成包頭博物館鎮館之寶

▲ 本報記者探訪燕家梁元代遺址

“金瓶鎮地處陰山山脈、昆都侖溝正南。昆都侖溝,古稱石門水,從戰國秦漢開始就是溝通陰山南北的重要通道。遺址以南不足2公里便是黃河溼地,是當時重要的水路、陸路交通樞紐。秦直道的終點就在這裡。漢代時,昭君從這裡出塞和親,元代時也是交通往來的重要驛站。”工作人員介紹。

透過考古工作者的挖掘,在這裡發現了交錯的道路以及房址、窖藏、窯址、地爐、灶等。出土了大量瓷片,數萬枚遼宋夏金元時期的銅錢等各類文物。

包頭古鎮被埋藏在地下近800年,出土文物成包頭博物館鎮館之寶

▲燕家梁出土的文物

拂去歷史的沙塵,這一磚一瓦、一器一物,都在講述北方草原上曾經的繁華。

商旅生活

這是一處承擔著黃河水運和北上陸運的水路驛站,這裡道路平闊、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盛極一時。

金瓶鎮遺址上道路交錯,很多館肆、店鋪類建築成排分佈於道路兩側,在發掘區中部南北大道的兩側,是密集的館舍。遺址中發現了儲存較好的酒肆客邸區,結合出土墨書題記中出現的“金瓶館”“仁和店”“王家店”“金瓶正肆”等內容分析,這一帶當年應該是酒館、旅店等店鋪集中的地方。

包頭古鎮被埋藏在地下近800年,出土文物成包頭博物館鎮館之寶

▲在燕家梁元代遺址附件的農田裡,記者找到的碎瓷片。

遺址的館舍基址設計有“鍋連炕”結構,齊整密集的煙道可以同時滿足居住者採暖和防潮的需求,可以想象,過往商旅帶著一路的奔波在這裡休整,溫暖舒適的“鍋連炕”能快速消除旅途的疲憊。

商旅途中,人們如何解決吃的問題?遺址出土的石烙灶高度還原了當時商旅野炊的情景,也讓我們找到了現今仍流行於山陝地區的特色小吃“石頭餅”的石烹遺風。

工作人員介紹,石烙灶是北方草原商旅中的一種野炊方式,商人們在旅途中做飯時,先挖一個灶坑,然後把乾柴鋪墊於灶坑底部,在柴上鋪滿石塊,引火將石塊燒至滾燙後,再放置麵餅或肉菜類食物,食物上覆蓋柴草、沙土,直至燜熟。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便於就地取材,特別適合旅途中野外用餐。至今在我國北方及中東、中非等地區仍有使用,並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特色美食。

包頭古鎮被埋藏在地下近800年,出土文物成包頭博物館鎮館之寶

▲燕家梁出土的文物

富足小鎮

燕家梁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窖藏瓷器,這些瓷器分屬於五大窯系:江西省景德鎮窯系、河北省磁州窯和定窯、河南省鈞窯、浙江省龍泉窯系,瓷器做工精美,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的中國名窯。除了用於日常生活,遺址中還出土了一些“迷你”小動物陶俑。

包頭古鎮被埋藏在地下近800年,出土文物成包頭博物館鎮館之寶

▲博物館講解員對燕家梁元代遺址出土的文物進行介紹

包頭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小動物陶俑是專門為孩童製造的玩具。“類似陶俑常見的多為陪葬品,但燕家梁遺址出土的這些陶俑,卻是孩子的玩具。這不僅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童趣,更是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能有大量時間專門給孩子製作玩具陶俑,也體現出當時人們生活富足,經濟繁華。”

不僅如此,這裡還出土了許多瓷器中的經典之作,如鈞窯系碗、盤、碟、香爐等日用品。因在釉料中加入氧化銅會發生窯變,鈞窯瓷器被形容為“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其珍貴程度,從民間“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件”“黃金有價鈞無價”的說法便可知。而這樣珍貴的器物,在金瓶鎮大量存在。此外還有瓷胎細膩、釉色潤澤、工藝精巧的定窯系瓷器。從定製的玩具陶俑,到精美的碗碟、香薰、酒器等生活用品,金瓶鎮居民當時富足而精緻的生活可見一斑。

包頭古鎮被埋藏在地下近800年,出土文物成包頭博物館鎮館之寶

▲燕家梁出土的文物

燕家梁遺址中並未發現燒造瓷器的窯址,這說明這些瓷器大部分應是透過水路或陸路運輸而來。這也反映出當時北方草原與中原地區頻繁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

此外,從瓷片上的八思巴文、畏兀兒體蒙古文等多種文字中可以得知,當時金瓶鎮不僅館肆、商鋪林立,還有“栢山寺”等宗教文化場所,文化生活豐富。

前世猜想

燕家梁遺址最驚豔世人的,要數當年燕孝榮挖出的那隻元青花大罐,如今,它已經是包頭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隻元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罐飾有寓意吉祥的花卉紋路,精美大氣,色澤藍中帶微紫,零星鐵斑凹凸均有,底平足,火石紅為一線紅,具有麻倉土特徵。麻倉土,元代稱為“御土”,明代稱為“官土”,從這兩個別名中,即可見麻倉土瓷器的珍貴。罐口內壁有叉形標記,這在國內其他幾件同規格的館藏元青花瓷器中不曾有過。20世紀80年代,多位國內外專家專程探詢此罐,並給出極高評價。

包頭古鎮被埋藏在地下近800年,出土文物成包頭博物館鎮館之寶

▲包頭博物館鎮館之寶——元青花吸引了市民的目光

時至今日,人們仍在追尋這件元青花大罐的前世:它可能是從景德鎮定製的瓷器,燒製數量極少,因而異常珍貴。後來遭遇戰亂,人們無法帶走碩大沉重的瓷器,又不忍捨棄,於是將其深埋,期待有一天能回到此處,再次擁有……

有學者認為,金瓶鎮的衰落是在元末,當時爆發了大規模的戰亂,朱元璋數次北伐,北元無力挽回敗局。元末明初的蒙古高原上烽煙四起,金瓶鎮的居民匆匆逃離戰亂之地。從燕家梁遺址出土的大量窖藏錢幣、瓷器可以想象,遭逢亂世,人如微塵,但對未來仍有希冀,於是,匆忙中,人們將財產草草埋藏,期望有朝一日能重回家鄉。據此估計,燕家梁或毀於兵禍。

時過境遷,曾經的古驛已經被現代化的城市和道路所取代。沿著南繞城公路一路向東,路南的遺址石刻和草叢中散落的瓷片,彷彿一把時空的鑰匙,隨時向世人開啟這遠去的繁華與滄桑。(來源:包頭晚報 記者:霍曉霞,李強,孔韋唯;編輯:賀怡欣)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