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心臟性猝死可預防,專家呼籲高危人群植入“保命裝置”

由 八點健聞 發表于 旅遊2023-01-02
簡介據李學斌教授介紹,對於可能出現心臟性猝死的患者,醫生在進行適當的評估後,會為其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心電生理檢查和ICD裝置植入等,治療方案之間並不衝突

為什麼生花生可以治胃病

緩緩睜開雙眼,宋然(化名)的意識尚未恢復。只有胸口淺淺的一絲痛感讓她明白,這一次暈厥,又是埋在面板下的心律轉復除顫器救了自己一命。

宋然是一名長QT綜合徵(LQTS)患者。這是一種遺傳性離子通道疾病,發病時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毫無徵兆地暈厥或由惡性心律失常導致的心臟驟停。從4歲確診後,長QT綜合徵已經跟著宋然走過了40個年頭。

這次意外發生時,宋然剛剛從車子的副駕駛換到駕駛位上,準備啟動車輛和朋友們一起外出遊玩。“好在當時車還沒開出去,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清醒後的宋然有些後怕,卻也慶幸自己植入了S-ICD(皮下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正是這個小小的裝置在每一次暈厥暈厥出現時,及時發現異常並對宋然實施心臟電擊除顫,讓她能夠“死裡逃生”。

搶救成功率僅1%的心臟性猝死

在確診長QT綜合徵後,宋然曾一度過了十幾個提心吊膽的年頭。儘管一直在進行藥物治療,但這種治療方式並不能徹底避免暈厥的出現。

在宋然的記憶裡,由於誰也無法判斷哪一刻會發病,每一次出門,自己的身邊都必定有家人陪著。開始校園生活後,小女孩也一直都是同學和老師照顧的物件。身體的原因導致宋然從未體驗過在體育課和課間的遊戲和活動,甚至老師都不會要求她特別努力地學習,各方面都要以身體不出問題為第一條件。

從基因上生出來的疾病,讓宋然在擔心發病的焦慮中走過了最美好的少年時光。

“患者是一個典型的一型長QT綜合徵患者,這類患者的特點是在交感神經興奮的時候容易出現暈厥甚至猝死,比如情緒激動或運動跑步的時候。”據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主任醫師李學斌介紹,宋然的心臟結構正常,射血能力正常,也沒有其他疾病,唯一擔心的就是長QT綜合徵導致的暈厥和心臟性猝死。

心臟性猝死可預防,專家呼籲高危人群植入“保命裝置”

這個一直威脅著宋然生命的心臟性猝死究竟是什麼?實際上,這是一種由於各種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一般認為是急性症狀出現後1小時內突然出現的意識喪失、意外死亡。

容易出現心臟性猝死的不僅僅是長QT綜合徵患者,冠心病曾經發生過心肌梗死者、心臟射血分數過低者、心力衰竭患者、有嚴重室性心律失常史者、曾經發生過心臟驟停者、有心臟性猝死家族史者等,也都是心臟性猝死的高危患者群體。

一項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研究資料顯示,我國的心臟性猝死發生率為41。84/10萬,心臟性猝死的總死亡人數高達54。4 萬/年,位居全球各國之首。

“換句話說,在我國,每分鐘都會有1個人死於心臟性猝死。”李學斌教授說道。

心臟性猝死作為目前最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來勢兇猛,死亡率高,讓人措手不及。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心臟性猝死大多發生在院外,所以搶救成功率極低,即使在歐美髮達國家也僅為5%,在中國甚至不到1%,患者常常因為得不到快速、有效的心肺復甦和體外除顫治療而失去生命。

搶救成功率僅1%的心臟性猝死

對宋然來說,“保命”的轉機出現在1997年。

當時已經步入大學校園的宋然再一次犯病,宋然絲毫不敢懈怠,第一時間來到醫院進行復診。這一次,醫生提出了一個她此前從未聽說過的治療方案——植入ICD(ICD 可分為經靜脈ICD和S-ICD兩種,一般指經靜脈ICD)。

心臟性猝死可預防,專家呼籲高危人群植入“保命裝置”

醫生所提到的ICD,中文名為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顧名思義,這是一種植入人體內的電子裝置,可用來防止惡性的過快的心室率所帶來的危險。被植入人體後,ICD每時每刻都在監測心律是否正常,一旦人體出現室速或室顫等心律失常,ICD可以立即出手,在心律失常發生10至20秒內釋放電擊除顫,這段時間內的除顫成功率幾乎達到100%。

正因如此,ICD已經成為預防心臟性猝死最為有效的治療措施。據李學斌教授介紹,對於可能出現心臟性猝死的患者,醫生在進行適當的評估後,會為其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心電生理檢查和ICD裝置植入等,治療方案之間並不衝突。尤其對於長QT綜合徵部分患者而言,藥物和ICD治療可以說是主導治療。“可以說,ICD對於具有心臟性猝死較高風險的患者而言,就是一個埋置在體內的保命裝置。”

對於當時的宋然來說,ICD太過陌生,甚至這項技術和產品在中國也僅僅才開始應用不足十年。但出於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宋然還是毅然決定裝一個。

2000年,宋然走出大學校園後植入了人生第一臺ICD。

這次手術給宋然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我這個病最怕的就是焦慮,自從裝了ICD,心裡有了底,就再也不害怕了,發病頻率也降低了,生活質量大大提高。”正式步入職場後,即便當時那份工作需要長時間奔波出差,甚至繁忙時也要熬夜加班,但宋然和家人卻再也不用再像從前那樣小心翼翼。

時至今日,ICD在中國應用已經有30年。ICD本身也已歷經了幾代產品更迭,從最早的開胸植入、僅具備除顫功能,到今天成為可經靜脈或皮下微創植入的電子裝置。

即便如此,我國的ICD植入量與實際需求之間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我們國家最少有10萬臺的ICD植入需求,但現實是目前每年只有5000-6000臺。”對於這樣的現狀,李學斌教授憂心忡忡。

據瞭解,根據心血管病防治指南,目前我國已有針對心臟性猝死的一、二級預防標準和措施。其中,一級預防是透過臨床診斷,發現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並儘早植入ICD。而二級預防則是對已發生過心臟驟停的患者實施預防,透過植入ICD防治心臟性猝死。

但是目前我國植入ICD的大多還是二級預防患者,這意味著大批的一級預防患者仍然被心臟性猝死威脅著。“我們還是呼籲相關患者植入ICD,畢竟猝死一旦發生了,是沒有後悔藥可吃的。”李學斌教授說道。

保命ICD

宋然原以為生活就會這樣一直在ICD的護航下安穩度過。但意外還是來了。

2008年,宋然出現了植入部位的囊袋感染,醫生為其進行區域性清創後將ICD取出消毒,然後再次植入。不久之後宋然的左前胸囊袋再次出現區域性的反覆感染,於是,醫生將其左前胸的囊袋取出,並重新在右前胸重新植入了一個新的ICD及電極導線。

好景不長,自2013年開始,宋然又一次開始出現寒戰、高熱,醫生診斷其為感染性心內膜炎,並對其進行了抗菌素治療。這次治療久久都不起效,2014年4月11日,宋然在醫生的建議下轉入北大人民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此時,宋然的ICD除顫電極植入已經達到17年之久,ICD導線附著了巨大贅生物,並引發了一系列的感染。“當時的治療方案就是把長了贅生物的導線和ICD徹底取出來,但是取出來之後,我就沒法再裝了。”

宋然陷入了兩難境地。ICD還能再裝嗎?如果不裝,猝死將再一次威脅到她的生命,但如果要裝,感染的風險只會越來越高。在這之後的一年裡,宋然和主治醫生李學斌一直在尋找更為合適的治療方案。“很快我們就瞭解到,第一代S-ICD(皮下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已經投入臨床應用了,只不過中國還未正式開始應用。”

和傳統的ICD相比,S-ICD系統透過皮下植入,不接觸心臟和血管,能夠徹底杜絕可能的血管損傷、減少潛在的系統感染風險,保留了靜脈通路,避免經靜脈導線植入或拔除的相關併發症,為心臟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心臟性猝死可預防,專家呼籲高危人群植入“保命裝置”

為了幫助宋然找到一臺S-ICD,李學斌教授找到了研發出這個產品的波士頓科學公司,雙方經過溝通後,決定為宋然提供一臺S-ICD,以解燃眉之急。

2015年5月26日,宋然正式用上了國內第一代S-ICD。“從2015年到2018年我的心臟一直不太穩定,幸虧有了這臺S-ICD,很多次都及時進行了除顫。”宋然回憶道,有時候發病還沒出現暈厥,她能夠清晰地感受到S-ICD工作的效果。“就像是一個大拳頭砸在胸口,雖然皮肉會有一點點疼,但那種感覺很踏實。”

直到2018年,S-ICD升級到第二代,相比第一代產品體積更小,電池續航時間更長。恰逢宋然身上的S-ICD電池即將耗盡,於是李學斌教授又為宋然更換了第二代S-ICD。

“對於宋然這類患者而言,S-ICD是最好的選擇。”作為我國處理起搏系統感染及故障最有經驗的專家之一,李學斌教授說道,“從效果上來說,S-ICD電擊治療轉復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與傳統經靜脈ICD相同。且S-ICD更適合年輕、不需要起搏以及高感染風險的患者,例如曾經發生過裝置感染的患者、終末期腎臟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或者長期處於免疫抑制的患者等。”

隨著身體狀況的逐漸穩定,宋然已經開始規劃起接下來的生活。“我也想找一些合適自己的、自己也感興趣的事情做。”

而李學斌教授也將繼續在守護患者心臟的第一戰線上。“希望更多心臟性猝死的高危患者儘早用上ICD,迴歸正常生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