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三閭刺繡

由 度看宜昌 發表于 旅遊2022-12-30
簡介擅長掇花的刺繡傳承人鄧中貴聚精會神地做刺繡 (拍攝:譚家斌)三閭刺繡的圖案繫世代相傳,那些團團轉轉五彩繽紛的花紋,疏密有致,對比分明

宜昌市的文化遺產是什麼

三閭刺繡歷史悠久,漢代以前就已興起,歷經唐宋,發展成熟於明清,盛行於晚清民國時期。是流傳在秭歸縣境內、用針線在平紗棉布上繡制裝飾圖案的一種傳統美術。曾在三閭樂平裡一帶最為盛行,故名“三閭刺繡”。

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三閭刺繡

三閭刺繡69歲的傳承人李聖秀在全神貫注地繡《五十二人娶親》(拍攝:譚家斌)

主要分為繡花、課花、鬥花、掇花四大類。以家族傳承和社會傳承的方式世代相傳。繡花,亦稱十字挑花,俗名“數針”,以藍色或白色的毛月布、平紗棉布作底,在經線和緯線交織的網格上繡成精美的圖案;課花,又名彩繡,是用彩色絲線繡制花紋圖案的一種技法;鬥花,亦稱貼布繡,先剪好貼花布圖案,貼上在繡面上,再用針線鎖邊;掇花,是用絨絨穿過中空的掇花針,在繡花繃子的布面上,一針一針的掇繡出文字或圖畫,產生一種毛絨絨的立體感。

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三閭刺繡

擅長掇花的刺繡傳承人鄧中貴聚精會神地做刺繡 (拍攝:譚家斌)

三閭刺繡的圖案繫世代相傳,那些團團轉轉五彩繽紛的花紋,疏密有致,對比分明。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誇張,構圖大膽取捨,脫形寫神,以少寓多,呈現出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對稱均衡、反覆對比、呼應協調等法則的自由運用,使作品既有宋瓷的高貴典雅,又有織錦的簡潔華美,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美術價值、觀賞使用價值和裝飾收藏價值。

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三閭刺繡

刺繡傳承人盧學翠在講述三閭刺繡的花紋樣式(拍攝:譚家斌)

其獨特的形式美和深厚底蘊,承載著屈原文化的內涵,展示出一個古老民族祈求風調雨順、富貴如意的願望和精神世界。秭歸是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所在地。三閭刺繡遍及全縣,目前存續狀況相對完好的當屬屈原鎮三閭片區。

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三閭刺繡

農家小院的“刺繡展”(拍攝:譚家斌)

屈原鎮地處長江西陵峽的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之間,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上世紀70年代以前,秭歸民間的刺繡還非常盛行。到80年代之後,輕工產品大量湧入城鄉,逐步取代了民間手工藝品。

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三閭刺繡

向翠昌的針線笸籮(拍攝:譚家斌)

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三閭刺繡

向翠昌、袁前芳、李聖秀、譚國英(左起)四位傳承人協作“鬥花”貼布繡(拍攝:譚家斌)

21世紀的今天,處於最佳傳承年齡的少女們或讀書、或參加工作、或外出打工,傳統刺繡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再加上毛月布等材料匱乏,傳承人群大多事已高,出現了“人在藝在,人亡藝亡” 的傳承斷代危機。鑑於其重要價值和存續現狀,為保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自然人文環境,理應立項保護。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三峽小度

出品 | 百度百家號鄂西地區官方賬號

編審 | 新媒體事業部 張楚舟(WeChat:Cheung_CZ)

宣告 | 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人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配合。

歡迎投稿,共話宜昌~

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枝江扇子戲

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宜昌木雕

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興山五句子歌謠

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三峽指墨畫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