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在持續強降雨中受損嚴重——山西古建期待雨後彩虹

由 海外網 發表于 旅遊2022-12-05
簡介國家文物局派出專家組實地勘查掌握文物受影響情況,指導文物救災工作,緊急撥付文物應急搶險資金,支援山西開展因災受損文物應急、搶險、修復等,確保文物第一時間得到應急保護

私人辦唸佛堂好辦嗎

10月2日至7日,山西大部地區遭遇了歷史罕見的強降水天氣侵襲。暴雨中,山西古建的安全成了讓全國人民揪心的事兒。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我國古建築遺存最多的省份,時代序列完整、品類眾多、形制齊全,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築寶庫”。這次遭遇山西史上最強秋汛,這些古建受損情況如何?搶修情況如何?當地的文物保護資金夠用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晉城等地,探訪古建情況。

1700餘處文物遇險

雨是從10月2日開始下的。

“嘩嘩的雨就像從天上倒一樣,我在家貓了幾天,7號雨暫停後,我出門看到小區的牆體有部分垮塌了。”平遙老鄉米海英說,“就停了一會兒功夫,8號大雨又來了。”

讓她沒想到的是,塌的不僅是自己小區的圍牆,還有承載平遙人記憶與情感的平遙古城牆。

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儲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城區面積2。25平方公里,現儲存古城牆6162。68米,街巷199條,明清傳統民居3798處,是世界級文化遺產。

10月3日至5日,平遙地區降水量達120毫米。作為大型露天土質文物建築,古城牆坍塌和滑落的牆體段落共51處,其中內牆夯土坍塌15處。

“古城牆的垮塌讓人十分痛心,平遙人對於古城牆的感情都很深,這段古老城牆是這座城市的符號。”平遙縣傳統建築技師邵帥說,平遙古城自1977年遭遇強降雨致使古城內澇、部分牆體垮塌後,就沒再下過時間這麼長、雨量這麼大的雨。

作為“中國古代建築寶庫”,山西在這次汛情中,“受傷”的遠不止平遙古城。

晉祠多處建築屋面漏水,奉聖寺大殿西南角擋土牆坍塌;天龍山石窟部分石窟漏水,山體塌方損壞景區路面;蒙山開化寺遺址出現漏水、坍塌等險情;運城新絳龍興寺因漏雨,危及塑像安全;呂梁千佛洞石窟萬佛殿屋頂塌落漏水,大雄寶殿後牆裂開有繼續坍塌風險;呂梁文水縣的梵安寺塔唸佛堂地基進水……

中國國家文物局的資料顯示,截至10月11日19時,山西共有1783處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現屋頂漏雨、牆體開裂坍塌、地基塌陷及周邊護坡、圍牆坍塌等險情。經初步評估,受災害影響文物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3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61處,尚未核定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803處。

“文物受損較為嚴重的有晉城市、晉中市、運城市、陽泉市、呂梁市和太原市,約佔全省的90%。”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護利用處處長白雪冰表示,目前從文物損傷的情況看,此次受損更為嚴重的文物多集中在縣級及以下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量未登記在冊、未定級、散落在偏遠村落的傳統建築。“這些數量龐大的傳統建築雖不是國保、省保、市保,但它們同樣也是文物,同樣承載著歷史文化,損失慘重,令人揪心。”白雪冰說。

為山西古建“撐傘”

“山西古建的性格就像山西人,敦厚、木訥,靜靜矗立,不外顯。作為能源大省、國家轉型綜改示範區,山西從來都是默默付出,服從服務於國家發展大局需要。”山西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應急管理專家米俊教授說。

山西“求救”了,為了那些承載著歷史與感情的“寶貝疙瘩”,為了風雨飄搖中的古建,山西向全國發出“求救信”。

#風雨中山西古建正受到威脅#、#為山西撐把傘#衝上微博熱搜。山西導演賈樟柯在如期舉行的平遙國際攝影節上說,山西是文物大省,“村村有古廟,處處有古建”,“一個不起眼的鄉村小廟裡可能就藏著國寶級的壁畫”,“請大家出力相助”。

發聲引發了更多關注,各基金會、商會、企業的捐款接踵而至。

10月10日,全國各地博物館接力發文,攜手共“晉”,為山西撐把“風雨無畏”的傘,上海博物館、成都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來自祖國各地的聲音給了三晉人民力量。

山西省文物局釋出宣告,省文物局搶險修繕工作正在有序開展。一是進行雨季防災專門部署,要求各地加強日常管理,採用遮蓋、臨時支護等措施對有險情的建築排除險情。二是加強應急值守,要求各地做好險情監測,發現險情的要及時處置,確保文物和周邊群眾安全。同時,對全省文物單位險情情況進行統計。三是組織全省有資質的單位主動介入,進行現場排險,抓緊編制搶險方案。

國家文物局派出專家組實地勘查掌握文物受影響情況,指導文物救災工作,緊急撥付文物應急搶險資金,支援山西開展因災受損文物應急、搶險、修復等,確保文物第一時間得到應急保護。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一旦被損壞,便無法復原。”山西省文物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這次洪災也提醒我們,為文物‘撐傘’,功夫要用在平時。各地要像珍視綠水青山一樣,珍視文物古蹟。”

應急搶險和常態保護

在古建築中,山西古建以木結構遺存最負盛名。據統計,山西有元代以前木結構古建築遺存495座,約佔全國580座的85%;唐代木結構古建全國僅存4座,全部在山西。

山西古建不僅僅是建築本身,其上還附著了2。4萬平方米的壁畫,這些壁畫也岌岌可危,有斷裂、起甲、空鼓、酥鹼等多種病害。

山西古建數量多、價值高、分佈廣,古建保護任務十分繁重。加上資金、財政、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大量低等級古建的現狀堪憂。目前,山西省每年文物保護資金投入從曾經的每年1000萬元增至1。7億元。這筆資金需要照顧散落在15。67萬平方公里上的53875處珍寶(僅不可移動文物),可謂杯水車薪。

山西古建分為國家級、省級保護單位和縣級及以下保護單位的文物,兩類文物的保護兩極分化嚴重,基層文物保護經費更是捉襟見肘。

“文物就像人一樣,要常體檢,除了日常養護,發現病痛要及時治療。”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任毅敏告訴記者,這些都避不開資金和人力問題,“不少村級文物產權模糊,有的沒產權,有的是私人產權。至於保護,有些是財政投入,有些是財政和使用人共同投入,還有很多情況是所有者不願申報、不想掏錢,這是我們必須要關注的問題。”

在財政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山西也在探索文物保護新路徑。

2017年,山西省正式啟動“文明守望工程”,鼓勵引導社會力量透過“文物認養”的方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在社會力量的介入下,曲沃明代“四牌樓”、夏縣清代大張王氏宅院、襄汾縣金代觀音廟、介休市張壁古堡等一大批文物古建,都迎來了新生,真正讓文物“活”了起來。

經過五年探索,已有238處文物得到了認養,吸引社會資金3億餘元。“文明守望”工程的實施,讓一些散落於鄉野的古建築得到了有效保護,但這還遠遠不夠。

10月11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辦公會,專題研究支援山西省因災受損文物搶險和保護修繕工作,並將在後續文物保護專案和經費上給予山西重點傾斜安排。

這次暴雨給山西帶來了很多不可挽回的遺憾,也讓山西古建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願風雨之後的古建能見到彩虹,也希望山西有更多人力、財力、能力守護好這座“中國古代建築寶庫”。

本報記者 梁 婧

推薦文章

  • 藏在照片裡的老北京

    藏在照片裡的老北京在今天,北京這座現代化的大都市留給我們的印象更多是它深厚的文化底蘊、迅速發展的城市建設以及生活在北京的土著居民的風貌...

  • 《待到山花爛漫時》第75章:一頓不吃能餓死她?

    接下來的幾天,沈言悅都沒有搭理蕭臨琛,她受到程寒的邀請,去了鄰市看一個知名畫家許匯甄的畫展...

  • 秦皇島土味大集最強盤點!年前抓緊時間去逛逛~

    海港區大集海陽大集地點:郭高莊石門寨大集石門寨鎮(逢二、五、八(農曆))杜莊大集地點:杜莊鎮(逢四、七、十(農曆)↓)深河大集地點:深河鄉(逢二、五、八(農曆)↓)山海關大集安民寨大集地點:安民寨(逢二、七(農曆)↓)邊牆子大集地點:孟姜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