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張若澄筆下的燕山八景

由 滿倉小故事 發表于 旅遊2022-12-02
簡介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曾御製《燕山八景詩》,將八景定名為“瓊島春蔭”、“太液秋風”、“玉泉趵突”、“西山晴雪”、“薊門煙樹”、“盧溝曉月”、“金臺夕照”、“居庸疊翠”,沿用至今

燕京八景是誰題寫的

張若澄(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年間人),字鏡堅,一字鑠雪,號款花廬主人,桐城(今屬安徽)人。乾隆十年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擅長水墨山水、花卉。

燕京八景一說始自金《明昌遺事》,當時金章宗完顏璟將燕京的八處風光名勝選定為燕京八景,即“居庸疊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風”、“瓊島春蔭”、“薊門飛雨”、“西山積雪”、“盧溝曉月”和“金臺夕照”。“燕京八景”歷金、元、明、清四代,又有稱“燕臺八景”、“燕山八景”、“京師八景”、“京畿八景”者,雖景點相同,八景的名稱在不同時期則有所變化。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曾御製《燕山八景詩》,將八景定名為“瓊島春蔭”、“太液秋風”、“玉泉趵突”、“西山晴雪”、“薊門煙樹”、“盧溝曉月”、“金臺夕照”、“居庸疊翠”,沿用至今。

瓊島春蔭:金代金世宗建造了太寧宮,規模十分龐大,範圍包括今北海、中南海及東西兩岸的大部分地區。太液池兩岸宮殿林立,瓊華島上建有廣寒殿等,點綴著從背誦艮嶽御園掠來的大量太湖石。其美景被金章宗命名為燕京八景中的“瓊島春蔭”。金代末年蒙古軍隊攻佔了太寧宮,成吉思汗將瓊華島賜給邱處機辟為道院,改名萬安宮。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手書“瓊島春陰”碑,原立悅心殿前,後又移瓊華島東側半山。根據《周易》:三百四十八爻,東方為春,稼禾聁雨,雨降於陰的說法,改立在白塔山東麓。碑上刻有乾隆帝所作的詩文,其中:“艮嶽移來石岌峨,千秋遺蹟感懷多。倚巖松翠龍鱗蔚,入牖篁新鳳尾娑。樂志詎因逢勝賞,悅心端為得嘉禾。當春最是耕犁急,每較陰晴發浩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御製《白塔山總記》和《塔山四面記》,分別立碑於瓊華島南麓的引勝亭和滌靄亭內,記載了白塔山的沿革,燕京八景的歷史和瓊島春陰建碑原委以及白塔山的四面景觀。

張若澄筆下的燕山八景

瓊島春蔭

太液秋風:指太液池的景色,太液池位於中南海。中南海至蜈蚣橋,北至金鰲玉棟橋,是中南海的重要組成部分。元代,以萬寧宮為中心另建大都城,並把萬寧宮區的湖泊定為它的太液池和西苑,在西苑內重設瓊華島,太液池一直延續到明、清兩代。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東岸萬善門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叫“水雲榭”,榭中立景名牌。《燕京八景圖》中記述:天氣晴明,日月晃漾而波瀾漣漪清澈可愛,故曰太液晴波。“乾隆詩中有”秋到宸居爽籟生,玉湖澄碧畫橋橫“之句,故叫太液秋風。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手書“太液秋風”碑立於中海水雲榭,並在碑背面的詩為:“微見商颸蘋末生,鏡欄玉蝀影中橫。非關細雨頻傳響,何事平流忽有聲。爽入金行閭闔表,波連瑤渚趯臺瀛。高秋文宴傳佳話,已覺犁然今昔情”。

張若澄筆下的燕山八景

太液秋風

玉泉趵突:玉泉山風景秀麗,泉水清澈,晶瑩如玉,山以泉名,故名玉泉。 由於這裡水清而碧,澄潔似玉,“以茲山之泉,逶迤曲折, 蜿蜿然其流若虹”因而當初定名“玉泉垂虹”,成為燕京八景之一。

清代時,康熙《宛平縣誌》改“玉泉飛虹”為“玉泉流虹”。乾隆初來時曾寫《玉泉垂虹》詩:“湧湍千丈落垂虹,風捲銀濤一望中。聲震林梢趨眾壑,光浮練影掛長空。跳波激石珠丸碎,濺沫飛花玉屑紅。自此恩波流處處,公田時雨澤應同。”但是乾隆皇帝後來又多次觀察後,認為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並沒有形成瀑布,不能叫“玉泉垂虹”,而泉水“噴霧如珠”,很像濟南的“ 趵突泉 ”,所以改名為“玉泉趵突”。並留詩 “玉泉昔日此垂虹,史筆誰真感慨中。不改千秋翻趵突,幾曾百丈落雲空!廊池延月溶溶白,倒壁飛花淡淡紅。笑我亦嘗傳耳食,未能免俗且雷同”。

張若澄筆下的燕山八景

玉泉趵突

西山晴雪:西山晴雪主要泛指西山雪景,北京西北郊的西山山脈素稱“神京右臂”,早在金代,就有西山積雪之說。西山是指北京西郊連綿山脈的總稱,香山是這一帶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 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

乾隆十年(1745年)開始在香山大興土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名靜宜園 。園內不僅有許多歷史上著名的古剎和人文景觀,而且還具有深邃幽靜的山林野趣,保持著濃郁的 自然生態環境 ,乾隆來到靜宜園看後寫了《西山晴雪》詩,將“西山霽雪”改為“西山晴雪”,詩中寫道:“銀屏重疊湛虛明, 朗朗峰頭對帝京。萬壑晶光迎曉日,幹林瓊屑映朝晴。寒凝澗口泉猶凍,冷逼枝頭鳥不鳴。祗有山僧頗自在,竹爐茗椀伴高畫質。”也許是乾隆認為自己寫得很美,或是想對燕京八景再稱頌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依西山晴雪詩疊舊韻賦詩:“久曾勝蹟紀春明,疊嶂嶙峋信莫京。剛喜應時沾快雪,便教佳景入新晴。寒村煙動依林嫋,古寺鐘清隔院鳴。新傍香山構精舍,好收積玉煮三清”。將詩刻在“燕京八景”碑上,立在香山山腰半山亭北,朝陽洞登山道右側。

張若澄筆下的燕山八景

西山晴雪

薊門煙樹:指的西直門以北的元大都城牆遺址西段,這段城牆為夯土構建,元末明軍攻陷大都後,將元大都北側城牆南移5裡,薊門煙樹所指一段城牆遂遭荒廢,在夯土城牆的遺址上樹木生長,遂稱薊門煙樹。當年這裡樹木蔭鬱,花草茂盛,為古人郊遊之勝地。

乾隆皇帝好古,尋訪古蹟,指元大都西牆殘門為薊門。寫詩:“蒼茫樹色望中浮,十里輕陰接薊邱,垂柳依依村舍隱,新苗漠漠水田稠。青蔥四合鶯留語,空翠連天雁遠遊。南望帝京佳氣繞,五雲飛護 鳳凰樓 ”。乾隆寫了詩還覺不夠,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於此,並在碑後賦詩:“十里輕楊煙靄浮,薊門指點認荒丘。青帘貰酒於何少,黃土填入即漸稠。牽客未能留遠別,聽鸝誰解作清遊。梵鍾欲醒紅塵夢,斷續常飄雲外樓”。它確切地描述了薊門當時盛況。

張若澄筆下的燕山八景

薊門煙樹

盧溝曉月:“燕京八景 ”始於金章宗年間。在橋的東西兩頭各立御碑一通,東頭為清代乾隆帝御書“盧溝曉月”碑,西頭則是清康熙帝於1698年為記述重修盧溝橋而豎的御製碑。古時,這裡澗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月色倒影水中,更顯明媚皎潔,從而成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點之一。

乾隆曾到過盧溝橋,並寫有《過盧溝橋》詩:“薄霧輕霜湊凜秋,行旌復此渡盧溝。感深風木睽逾歲,望切 鼎湖巍易州。曉月蒼涼誰逸句,渾流縈帶自滄洲。西成景象今年好,又見芃芃滿綠疇。”乾隆十六年(1751年),奉太后謁泰陵,過盧溝橋又作詩:“茅店寒雞咿喔鳴,曙光斜漢欲參橫。半鉤留照三秋淡,一☆分波夾鏡明。人定衲僧心共印,懷程客子影猶驚。邇來每踏溝西道,觸景那忘黯爾情。”並題“盧溝曉月”,立碑於橋頭。

張若澄筆下的燕山八景

盧溝曉月

金臺夕照:又稱道陵夕照,位於中都西南大房山。金代定都後,海陵王選址大房山雲 峰山 修建金帝陵墓。雲峰山又稱三峰山,俗稱墳山,古有“幽燕奧堂”之譽。這裡群山環繞,峰巒重疊,九條山脈奔騰而下,號稱“九龍”。山巔林木隱映,雲霧蒼莽,山間隘口處泉水淙淙,長流不息。金朝帝王陵墓依雲峰山南麓而建,綿延百餘里,為古都北京最早的一個規模宏大而又集中的皇陵群。 金陵 在金元之際已遭破壞,到明代因年久失修,僅有殘跡。現為北京的一處遺址景觀。

乾隆依據歷代的詩及其有關記述,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作詩,概括了黃金臺的歷史情況。詩曰:“九龍妙筆寫空濛,疑是荒基西或東。要在好賢傳以久,何妨存古託其中。豪詞賦鶩誰過客,博辨方孟任小童。遺蹟明昌重校檢,睪然高望想流風”。並立“金臺夕照”碑於朝陽門外關東店苗家地教場。

張若澄筆下的燕山八景

金臺夕照

居庸疊翠:位於北京西北,是長城三大名關之一,有南北兩口,南為南口,北稱八達嶺。中間是一條長達十餘公里的山澗溪谷,俗稱關溝。兩側山勢雄奇,翠嶂如屏,林木繁茂,景色幽美,故有“居庸疊翠”之名,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乾隆皇帝多次遊覽,並寫了居庸疊翠詩:“居庸天險列峰連,萬里金湯固九邊。雄峻莫誇三峽險,崎嶇疑是五丁穿。嵐拖千嶺浮佳氣,日上群峰吐紫煙。盛世祗今無戰伐,投戈戌卒藝山田”。也許乾隆認為自己詩寫的很美,或是想對此景再稱頌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重寫賦詩:“斷戌頹垣動接連,當時徒說固防邊。洗兵玉壘曾無藉,守德金城信不穿。泉出 石鳴 常帶冷,日含峰暖欲生煙。鳴鞭阿那羊腸道,可較前茲獲有田”。並題寫“居庸疊翠”,立碑於居庸關東南的大道旁。

推薦文章

  • 《前赤壁賦》的由來——蘇軾與佛印的性格結緣!

    我們之所以能在《前赤壁賦》的明月清風中撫平塵世的傷痛,讓自己的心靈遺世獨立,羽化登仙,正是因為文中超然和諧的意境,融匯了蘇軾跌宕坎坷的人生體驗、脫俗自由的佛道思想、超然淡遠的美學追求,以及韻散結合的語言藝術...

  • 人在天涯不忘回鄉祭祖:祭祖的習俗和禁忌

    祭祖的禁忌只要你有一顆虔誠的心,個人覺得:百無禁忌民間有一四七日(即初一、初四、初七、十一、十四、十七、廿一、廿四、廿七日)不祭祖的習俗,於是便有人在這日去剷除墳墓內外的雜草,修通排水溝渠,給墳珠添土,次日祭拜時只須給墳珠頂上加一塊草坯壓上...

  • 心動的訊號5:“六萬CP”不好嗑,這對多半沒戲,有1處細節很明顯

    “四人小隊”裡的王秋怡率先在李聶霜玉的右邊坐下,隨後到來的李宛倩坐在了李聶霜玉的左邊,此時薛喆陽和郭浩然還沒有落座,剩下的空位自然就會另一邊的金佳悅兩旁的座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