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典籍裡的中國|“萬書之書”《永樂大典》

由 晴明豆豆子 發表于 旅遊2022-10-19
簡介於陳濟和眾多修纂者而言,《永樂大典》是兩代人的心血,而於中華民族而言,這是世代的傳承

如何能在圖書館工作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在人們不曾間斷的期待中如期開播。第一集即為明朝永樂年間修纂的《永樂大典》。

典籍裡的中國|“萬書之書”《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修纂過程克服千難萬險,傳承之路更是屢遭劫難、幾經散佚,最終終於走上了“珠還合浦、歷劫重光”之路。

其之大,在聲勢浩大,在學問博大,在征途遠大!

修纂過程聲勢浩大

永樂大典》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類書,是中華典籍史上規模最大的百科全書。

明永樂年間,朱棣決心修纂一部“大書”,陳濟以布衣身份擔任修纂都總裁,太子少保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篪、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擔任監修。統領總裁、副總裁及所轄纂修、編寫、謄錄、圈點生、校正官等總計兩千餘人。

《永樂大典》修纂歷時五年,收納典籍七千餘種,全書繕寫成兩萬兩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並目錄六十卷,裝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全書近三億七千萬字。

《永樂大典》由書手們一筆一劃抄寫出來,對於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等皆繪有圖形,所繪之圖,全用白描手法力求形態逼真,精麗宮質。

這般精益求精,擔得起“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

典籍裡的中國|“萬書之書”《永樂大典》

修纂內容學識博大

《永樂大典》的編排方式,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出現一個字,解釋其讀音、意義,緊隨其後為“事目”,即“詞條”,之後進行引書,把出現這個“事目”的內容抄錄下來。《永樂大典》把當時所能找到的古今書籍七八千種一字不改地放到了各個事目下邊,編纂成書,真正做到了“開卷而古今之事一覽可見”。

每冊書,不但有全部的事目,還有“大道”,那是為人處世之道,是求學問術之道,是修身齊家之道。

以“師”字冊為例,既有其的不同含義,又有古今學者對“師”的理解與認識。《周禮》有注:“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韓愈《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何以為“師”,陳濟以“一字師”寫起,“萬物為師”收篇,從人之師寫到生活之師,到萬物之師,“師”字冊,寫得精彩!

這種精彩是每一冊的最低標準,這是當時讀書人無愧於天地的初心,“但求有益於世爾”。

典籍裡的中國|“萬書之書”《永樂大典》

大書之路征途遠大

青年的陳濟愛書如命,他不考功名,不圖名利,立志修纂一部對天下讀書人有益處的大書。他拜大儒謝應芳為師,修書成了師徒二人共同的夢想。陳濟的修書之路等了四十年,而耄耋之年的謝應芳,終其一生也沒實現自己的夙願。好在,他在九十歲時遇見了陳濟,他的衣缽有人繼承,他的夢想有人可以去實現。

於陳濟和眾多修纂者而言,《永樂大典》是兩代人的心血,而於中華民族而言,這是世代的傳承。傳承之路屢遭劫難,永樂原版下落不明,現存為嘉靖年間副本,原應有九萬多冊,現存只有四百冊,還是魯迅、鄭振鐸等人冒著生命危險搶回來的。

《永樂大典》,從萬冊到百冊,所幸精華猶在,亦是“珠還合浦、歷劫重光”。

《永樂大典》修書的方法和門徑流傳下來了,而且得以被更多的人們看到,《永樂大典》之大,終於成了大家之大,這是古今之事,共覽之!

典籍裡的中國|“萬書之書”《永樂大典》

中華“萬書之書”,《永樂大典》,閃耀古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