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風物誌丨覓蹤敦煌壁畫,梁思成找到唐代稀世古建佛光寺

由 奔流新聞 發表于 旅遊2022-10-14
簡介上世紀30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根據敦煌一幅壁畫提供的線索,在五臺山發現了唐代木構建築佛光寺東大殿,一舉擊破了上世紀20年代日本學者“中國沒有唐代木構建築,要看唐代木構建築,你只能去日本奈良”的妄言

莫高窟近現代最早是誰發現的

風物誌丨覓蹤敦煌壁畫,梁思成找到唐代稀世古建佛光寺

敦煌壁畫,是敦煌的藝術瑰寶。莫高窟現存壁畫4。5萬平方米,內容非常豐富,是一座博大精美的民族壁畫藝術宮殿,也是一條綿延1600年的歷史畫廊,被人們譽為“牆壁上的圖書館”。

上世紀30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根據敦煌一幅壁畫提供的線索,在五臺山發現了唐代木構建築佛光寺東大殿,一舉擊破了上世紀20年代日本學者“中國沒有唐代木構建築,要看唐代木構建築,你只能去日本奈良”的妄言。為梁思成提供線索的壁畫,就是敦煌莫高窟五代時期第61窟西壁的《五臺山圖》。

風物誌丨覓蹤敦煌壁畫,梁思成找到唐代稀世古建佛光寺

梁思成與林徽因在五臺山考察

我國現存的最早的形象地圖

莫高窟壁畫中,不僅有反映山川、河流等地理風貌的圖畫,而且還有形象的地理地形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莫高窟五代時期第61窟西壁的《五臺山圖》。它是莫高窟壁畫中現存的一幅面積最大的壁畫,也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形象地圖。

這幅壁畫高3。5米,長13。6米,面積47。6平方米,形象地描繪了10世紀後期,東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圓250公里內的山河、地形、池沼、景物和社會風貌。圖中山巒起伏,東、北、中、西、南五臺並峙,各有一山環抱,山川道路交錯縱橫,城池村鎮星羅棋佈。其中還穿插了各種佛教感應故事、聖蹟、瑞像、仙人赴會、高僧說法、信徒巡禮及商賈、行旅等人物活動,各色人物栩栩如生。圖所描繪的馱運、鍘草、推磨、舂米、擔挑行路和迎來送往的人物等,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活動和人民生活的圖景。圖中出現城郭、寺廟、亭閣、樓臺、塔堡、草廬、店鋪等各種歷史建築179處,橋樑13座,題榜清晰可辨的佛112方、菩薩20身、僧俗人物428身、乘騎駝馬60多匹。它對五臺山周圍的城鎮作了十分翔實的描繪。

從敦煌藏經洞所藏的《五臺山行紀》看,《五臺山圖》是我國最完備的佛教地誌和聖蹟地圖,同時還是一幅五臺山地區的歷史地圖。

從敦煌遺書《于闐國土親禮五臺山聖蹟》記載來看,當時沙州地區一定有不少僧人也隨入朝使的行列到過五臺山。他們回到敦煌之後,以極大的熱情敘述、講唱和描繪他們親眼所見的五臺山,為我們留下了這幅形象的歷史地圖。

風物誌丨覓蹤敦煌壁畫,梁思成找到唐代稀世古建佛光寺

林徽因在東大殿樑上發現唐代墨跡

一段尋找佛光寺的佳話

無巧不成書。說起敦煌壁畫中這幅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大的形象地圖,還有一段現代建築學家據此尋找五臺山大佛光寺的佳話。

在《五臺山圖》繪成1000年之後,我國古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梁思成教授,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根據伯希和編印的幾大本《敦煌石窟圖錄》研究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建築,在《五臺山圖》中看到大佛光寺等寺院和一座以前未曾見過的亭閣式寶塔。

於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二人帶領團隊親自到山西五臺山找佛光寺及其寶塔。梁思成他們不僅在五臺山找到了大佛光寺,並在此找到了和敦煌壁畫中一模一樣的寶塔,這就是現存的佛光寺祖師塔。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是,這兒不但儲存有建於唐大中十年(856年)的大佛殿,而且還有重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年)的南禪寺大殿。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木構建築。發現佛光寺猶如發現了一個古代建築的新大陸。透過精心研究,測量繪圖,梁思成寫出論述五臺山佛光寺建築的論文,發表後轟動中外建築學界。於是,佛光寺被外國學者稱譽為“亞洲佛光”。

佛光寺東大殿是唐代現存的四大木結構建築之一。它曾被認為是中國最古老和唯一倖存的木結構建築。它集唐代建築、雕塑、繪畫和書法於一體,是最獨特和最有價值的藝術和歷史寶藏之一。

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隋唐時期,已是五臺名剎,“佛光寺”這個寺名屢見於各種史書記載。公元845年,也就是唐武宗會昌五年,發動滅法運動,佛教界稱為會昌法難,寺內除幾座墓塔外,其餘全部被毀。東大殿是佛光寺的主殿。據記載,東大殿建在先前的一個三層樓閣的遺址之上。現存的東大殿是在唐代857年重建的,由一位名叫願誠的和尚主導,一位名叫寧公遇的女弟子捐贈。

風物誌丨覓蹤敦煌壁畫,梁思成找到唐代稀世古建佛光寺

佛光寺東大殿

駁斥了別有用心者的妄言

佛光寺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在20世紀,有日本學者曾狂妄斷言:“中國沒有唐代木構建築。要看唐代木構建築,你只能去日本奈良。”佛光寺的發現狠狠打了日本學者的臉。

佛光寺的發現也有民國一代才女林徽因的功勞。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和他們的團隊發現了佛光寺東大殿。東大殿的發現,在中國近現代建築史和文化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20世紀,一些外國學者對中國古代建築進行了探索。其中最著名的兩支考古隊是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利奧特和日本考古學家Tokiwa和Sekino。

然而,日本研究人員聲稱,中國已經找不到唐代木結構建築,中國已不存在比宋、遼時代更早的木構建築。要認識唐代建築,只有去研究日本飛鳥和奈良時代的實物。

在20世紀初,日本學者的言論已經超越了學術範疇,而是對孱弱中國的蔑視!

日本學者的這番話深深地刺痛了當時的年輕建築師梁思成。梁思成認為泱泱中華,五千年曆史文化的沉澱,一定還存在唐代建築。

1932年,梁思成和林徽因開始了他們古建築的探索之旅,梁思成、林徽因始終堅信唐代木構的存世,經過6年艱苦的野外調查,在無數次的期望和失望之後,1937年6月,在五臺山佛光寺的東大殿前,他們如願以償。這是他們夫婦二人一生中最偉大的發現,也是個人學術生涯的巔峰。

佛光寺的發現並非偶然,其線索來自於敦煌的一幅壁畫《五臺山圖》。1937年,梁思成在一本關於敦煌石窟壁畫的書中發現了佛光寺的名字。根據畫中的建築特徵,他推測這座寺廟很可能是唐代的建築。於是,梁思成、林徽因在那個夏天開始了他們期待已久的五臺山之旅。當時的交通十分的不發達,他們從北京出發,輾轉乘坐了火車、汽車,終於到達五臺山腳下,最後乘坐毛驢車到了五臺山上,看到了佛光寺。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因為他們知道這就是他們要尋找的唐代木構建築。經過他們的仔細測量研究,最終向世界展示了這座非凡的建築。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貢獻不僅在於發現了東大殿,更在於他們將這個偉大的發現用專業的、學術性的國際語言展示給了全世界,堵住了那些別有用心者的嘴巴,駁斥了他們狂妄的言論,也讓世界看到了中華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文化精粹。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黃建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