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江河頌·烏江之變|思南:70萬城鄉居民同“網”飲水

由 天眼新聞 發表于 旅遊2022-10-02
簡介思南縣水務局農水站站長楊勝平說,透過水廠集中供水,讓“水往高處流”,潘家宅村550戶人家全部實現自來水入戶,飲水安全全部達標,從過去的“看天吃水”變成了現在的“水流千家”

思南縣許家壩鎮有多少人口

“你看這個水,好清亮,好安逸哦!”3月25日,傍晚七點,思南縣許家壩鎮潘家宅村村民魏中禮開啟灶臺邊的水龍頭,小心心翼翼地淘洗著晚飯要用的大米。

淘洗完大米的水,被魏中禮倒入身旁的大鍋,以備熬煮豬食使用,這是因過去長期缺水養成的節水習慣。

江河頌·烏江之變|思南:70萬城鄉居民同“網”飲水

魏中禮將淘洗完大米的水倒入大鍋,留著煮豬食。

潘家宅村地理位置高,居民全靠水窖接屋頂水、山溝水、雨水使用,水質差,水量也得不到保障。

“遇到旱天水窖沒水,就要去兩三里外挑水。2019年8月,政府幫我們接通了自來水,現在隨時都有水用。”魏中禮高興地說。

武陵山腹地的思南縣,是典型的山區,和全省其他山區一樣,普遍存在喀斯特地貌發育、地勢落差大、降雨時空分佈不均、工程性缺水問題嚴重、水資源利用難度大、利用率低以及現有的水利工程點多面廣,且大部分是高揚程提水,造價高、制水成本高、後期管理和運維困難等問題。

“十三五”時期,貴州以超常規舉措打贏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殲滅戰,開工建設336座骨幹水源工程,水利工程供水能力提升到126億立方米,全省工程性缺水問題得到基本解決,現行國家標準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全部解決。

思南縣順勢而上,以骨幹水源工程為穩定水源,採取“以大帶小、城鄉統籌,以大並小、小小聯合”的方式,規劃建設“十庫、八廠、七支線、兩聯接”的“骨幹水網”,採取引、提、蓄、輸等措施,打破常規鄉村界限區域供水格局,形成覆蓋全縣互聯互通的“骨幹水網”,70萬城鄉居民實現同“網”飲水。

江河頌·烏江之變|思南:70萬城鄉居民同“網”飲水

烏江干流從思南縣城流過,將其一分為二。任志平 攝

建“水網”,破解工程性缺水難題,縣域內實現“南水北調”“東水中送”——

“青槓壩,田大丘,三年兩不收。有女不嫁青槓壩,紅苕拌飯酸菜下。”這是思南縣塘頭鎮青槓壩村廣為流傳的一句話。

青槓壩村地勢位置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蓄水保水能力差,“喝望天水”是青槓壩村村民祖祖輩輩的飲水狀態。也是思南縣廣大山區群眾的飲水狀態。

滾滾烏江水,逶迤而來,奔騰而去,將縣城一分為二,也將思南切割成了東南、西北邊緣高,中部烏江河谷低的地形,最高海拔處1484米,烏江出鏡海拔340米,相對高差達到了1144米。

山高水低的地形條件,加上地下溶洞眾多,地表蓄水能力差,造成了思南縣“望著烏江,缺水喝”的尷尬局面。

“思南不差水,差的是‘水缸’。全縣年均降雨1134毫米,有248 條大小河流,水資源豐富,但是降雨時空分佈不均,工程性缺水問題嚴重,水資源利用不高。”思南縣水庫管理處副主任田傑介紹到。

江河頌·烏江之變|思南:70萬城鄉居民同“網”飲水

思南縣“骨幹水網”一期工程富家寨水廠。銅仁市水務局供圖

田傑說,過去,思南在城鎮實行分片區集中供水,地形的特殊,造成集中供水工程開發成本高,供水保障率地,難管理。在農村,極少有集中供水,基本是分散式、高揚程電泵提水,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用水成本非常高,最高制水成本達到了9。63元每噸,村民承擔不起。2017年之前,全縣年泵站提水電費高達1 100餘萬元。

“山區農村供水,受社會發展,地質變動等原因,地下水資源逐年枯竭,而不少農村水量調配能力差,無跨區域調水能力,吃水就更為困難了。”思南縣水投集團公司董事長楊昌世說。

楊昌世說,為了解決缺水難題,思南一方面加快修建骨幹水源工程,一方面積極思考建好“水缸”後的如何高效利用水資源。2016年8月,思南縣透過融資貸款,將已建和在建骨幹水源工程作為穩定水源,規劃建設“十庫、八廠、七支線、兩聯接”的覆蓋全縣、互聯互通的“骨幹水網”,在烏江兩岸鋪設長達347公里管網,打破了區域間供水管網的限制,實現縣域內的“南水北調”“東水中送”。

“骨幹水網”分三期實施,覆蓋全縣28個鄉鎮,總投資超過15億元。集鎮水廠和農村供水“毛細血管”完美連線,思南70萬城鄉居民實現“一網取水”,享用同源同質的自來水。

江河頌·烏江之變|思南:70萬城鄉居民同“網”飲水

思南縣甕溪鎮湯家壩村村民用上自來水。銅仁市水務局供圖

聽水響,看水流,從此吃水不用愁——

潘家宅村的變化,是思南“骨幹水網”二期工程帶來的。

過水灣水庫是思南目前唯一的中型水庫工程,作為“骨幹水網”二期工程的水源,輸水管網從這裡出發,翻山越嶺到達日處理能力4萬噸水的許家壩鎮椏上水廠,再輸送至包括潘家宅村村民在內的13個鄉鎮30。15萬人家中。

江河頌·烏江之變|思南:70萬城鄉居民同“網”飲水

思南縣“骨幹水網”二期工程水源過水灣水庫。

“我們村沒有水源,海拔最高達1千米以上,地下水水位太低,根本抽不上來,村民家家用水窖,2017年都還有人在修水窖。”魏中禮說,因為極度缺水,還衍生出了在乾旱時節賣水的行當,一個拖拉機拉3噸水,賣300元,家中有餵養牲口的,只能咬牙買。

思南縣水務局農水站站長楊勝平說,透過水廠集中供水,讓“水往高處流”,潘家宅村550戶人家全部實現自來水入戶,飲水安全全部達標,從過去的“看天吃水”變成了現在的“水流千家”。

魏中禮說,如今水價是5元一噸,供水有保障,家家戶戶都養上了牲口,有的人家的養牛規模達到了50頭。

小小一滴水,窺見大民生。打通農村飲水安全“最後一公里”,不僅解決了群眾吃水難的問題,還推動鄉村產業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看著掛滿枝頭的櫻桃,已過耳順之年的孫家壩鎮居民張小浦臉上笑開了花。去年憑藉300畝水果種植基地,張小浦賺了50萬元,今年又是一個好收成。

孫家壩鎮、邵家橋鎮、板橋鎮、楓芸鄉是思南四大旱鄉,以孫家壩鎮為首。

“全鎮沒有水源,地處的地區可以從烏江抽水,稍微高一點的地方就只能看老天爺了。”田傑說。

2010年前後,張小浦拿著早年在廣東打工的積蓄,在孫家壩鎮王家壩村和迎春村交界處流轉200畝土地種植水果,但因缺水,一度想放棄。

江河頌·烏江之變|思南:70萬城鄉居民同“網”飲水

張小浦在水果種植基地為果樹澆水。

“當時為基地修建四個50立方米的水池,雨水多時,可以蓄半池水,要是天干點,就完全癱瘓。”張小浦說,當時果樹灌溉全靠人力,因為水不夠,果樹產量低,除去開支,幾乎沒有結餘,累死累活一整年白忙活。

2018年,當地依靠思南“骨幹水網”工程建設的孫家壩水廠,實施了小農水專案,專案以人飲和灌溉為主,覆蓋張小浦水果基地所在村的9個村。

張小浦說:“政府在基地裡每隔100米就修建一個取水龍頭,非常方便。”

有水支撐,張小浦將果園基地擴充套件到300畝,水果品種葡萄、櫻桃、脆紅李、枇杷為主,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十幾個就業崗位,日子越過越紅火。

有水更要珍惜水。思南縣在農村供水管護上,貫徹落實節水理念,按照一戶一水錶的原則,將本該安裝在村民家門口的水錶,以100米為半徑,集中安裝在一起。

“以前安在村民家門口,管道破損後,有些村民看見了,但只要不經過他水錶,不產生費用,就不會通知管水員維修,浪費水資源。現在把水錶集中安裝,水錶到村民家裡管道由他自己維護,既有利於提高村民管水積極性,增強節約用水意識,還有利於管水員統一維護,不需要挨家挨戶檢修,提高了工作效率。”楊勝平說。

楊昌世介紹,為了更好服務城鄉供水,縣水投集團公司牽頭,利用大資料、大智慧,開展智慧水利“1+N”建設,即“一個排程指揮中心、N 個智慧應用場景”的水務管理與服務體系,對水源地、重要設施、管道節點等重點區域進行實時監測控制,有效進行質量管理、隱患排查、資源調配,有效提高用水服務質量和水平。

江河頌·烏江之變|思南:70萬城鄉居民同“網”飲水

思南縣供水排程指揮中心

“根據制水成本,思南水價實行分片定價,當前,水務、發改等部門正在進行城鄉居民同網同價調研,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思南山區的村民,尤其是低收入村民的用水負擔會得到徹底減輕。”楊昌世說。

汩汩清流,透過“骨幹水網”翻山越嶺,暢達東西,貫通南北,使思南縣從“聽水響,看水流,守著烏江吃水愁”蛻變成了““聽水響,看水流,從此吃水不用愁”。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冉阿建

編輯 申瑜

編審 王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