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科普週週有,展覽月月新!北京各大公園越來越有得逛

由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表于 旅遊2022-10-01
簡介設想  形成區域內文化新品牌紫竹院公園經營管理科科長史慧娟告訴記者,問月樓的展覽以大小結合為特色,名家作品展一年至少更換三四次,中國畫賞析、攝影展等小型展覽穿插其中,互動活動月月舉辦,常展常新,讓遊客常看常新

北京世紀公園在什麼地方

在公園待上大半天都不想走。這是最近許多市民的新感受。因為家門口的市屬公園跟以前有些不一樣了:不僅能遛個彎兒、健身休閒、看花賞景,還能在咖啡館、茶飲店歇腳聊天,到科普課堂、藝術展館上課看展。

科普週週有,展覽月月新!北京各大公園越來越有得逛

  探訪地點

  頤和園

  空間常逛常新

  古建會議室每天都搶手

天氣轉涼,秋意漸濃,頤和園裡桂花飄香,新開張的南九卿咖啡館裡,一款桂花味的咖啡上新了。“前兩天還沒有呢,是新出的麼?”一位年輕的遊客興奮地問著服務員。“對,就是為了呼應現在正在進行的桂花文化節,您可以邊喝桂花拿鐵,邊賞桂花。”服務員一邊回答,一邊指著新推出的飲品套餐“桂佛滿香”推薦道:“還可以試試這款套餐,佛香閣造型的奶凍絕對可以在朋友圈裡凹造型。”

位於頤和園東宮門仁壽殿旁的南九卿咖啡館,是頤和園最新推出的9家文化商業空間之一。這裡原來是清代六部九卿值班的地點,如今被頤和園在保護的基礎上重新升級打造,成為了休閒場所和辦公空間。自從咖啡館開業後,古典而幽靜的會議室就成了“搶手貨”,每天都有周邊公司或單位預約,三五成群的白領邊喝咖啡邊來公園開會,打破了頤和園在年輕人心目中“老成持重”的感覺。

在文物古建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頤和園正著力為市民遊客打造“頤式生活”,告別“老三樣”,引入咖啡、首飾、彩妝、服飾、茶飲、糕點等新業態,打造新場景,為遊客帶來新體驗。

  設想

  讓遊客能沉浸式體驗

“我們就是想讓遊客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每次走進這些文化商業空間,都能有一些不一樣的感覺。”頤和園管理處經營科科長杜娟帶著記者走進位於知春亭附近的服飾店,這裡向市民遊客展示、租賃和出售漢服。“設計之初,在店鋪的很多細節裡都藏了小心思,有心的遊客一定會發現。”杜娟抬頭指了指屋頂懸掛的一組紋飾,“別看上面的刺繡只是花鳥,那些都大有來頭,是祥雲、神鳥、蘭花、雙蝶,出自樂壽堂慈禧太后所喜愛的《百鳥朝鳳》《孔雀開屏》粵繡屏風。”

常逛常新的理念在頤和園新推出的9處文化商業空間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杜娟說,咖啡館、茶飲店都會隨著季節和時令的更替,對產品做出相應的調整,讓來店的遊客經常能有新發現和新體驗。

科普週週有,展覽月月新!北京各大公園越來越有得逛

  探訪地點

  天壇公園

  課程常上常新

  科普課程幾分鐘被搶光

最近,家住勁松的妞妞經常提醒爸爸媽媽檢視手機裡天壇公園的微信公眾號,看看有沒有放出最新的科普課程,她要去科普小屋“上課”。

妞妞指的科普小屋位於天壇西北外壇,這裡曾經長期作為北京市園林學校教學基地,幾年前由公園收回。如今,這處佔地13000多平方米的區域早已經拆掉圍牆,搖身一變成了天壇公園的“科普園”,百平方米左右的科普小屋就是利用原來的辦公用房改建而成的活動空間。

自從知道科普小屋定期開設科普課程之後,妞妞就成了這裡的常客。她在公園的科普講師帶領下探秘皇穹宇古建築的回聲原理,與其他小朋友一起觀察瓦當圖案、親手製作拓印團扇,還曾跟著自然之友野鳥會的專家一起觀鳥……科普園成了她的課外科普課堂,只要能搶到課程,她一定會來參加。

“我們以前覺得天壇這樣的公園就跟長城這樣的名勝古蹟似的,孩子去一次就夠了,沒想到有這麼多超值的免費科普課程,孩子的收穫特別大。”除了參加科普小屋的科普課程,妞妞和很多大小遊客也喜歡在室外活動。科普園的室外分割槽種植著本地鄉土植物、藥用植物、宿根花卉、喬灌木等,專業的園林工人會定期維護和更換,一年四季都有植物可賞。另外,科普園裡還有34棵古樹,各類植物營造的生態環境吸引來很多鳥類,尤其到了秋天,這裡又成了觀鳥樂園,讓大小遊客們玩得樂不思蜀。

  設想

  利用園內資源設計課程

天壇公園管理處宣教中心負責人王小錚告訴記者,科普園每年會根據不同時節,利用園內的古樹、植物、昆蟲、鳥類等生態科普資源以及歷史文化、文物古建等文化資源設計課程。“課程大部分都是我們自己的職工研發設計的,更新量能在30%到40%左右。”王小錚說,課程每週都會舉辦兩到三場,而且常推常新,因此吸引了大量家庭熱情參與。“以前我們搞活動有時候得專門組織,現在不一樣了,活動招募資訊在微信公眾號上一發,幾分鐘就搶沒了。”今年以來,科普園已舉辦了90多場活動,和往年相比活動數量翻了一倍,而各類科普活動的直播播放量,也超過了1000萬次。

科普週週有,展覽月月新!北京各大公園越來越有得逛

  探訪地點

  紫竹院公園

  展覽常看常新

  展品隨時更新隨時逛

“最近又上什麼新展覽了?”65歲的市民王大爺就住在紫竹院公園北門外,每次遛彎兒走到問月樓門口,都得邁腿兒進去溜達一圈,順便跟工作人員問上兩句。

“我年輕的時候就喜歡看看書法字畫什麼的,年紀大了,看得少了,沒想到家門口的公園能把我這愛好又給續上了。”這幾天,問月樓正在舉辦紫竹問月系列展之“京華秋韻——當代名家人物畫展”,很多上世紀60年代畫家的作品讓王大爺很是欣賞。

王大爺退休後,就把紫竹院公園當成了自己的“健身房”,上午下午各一趟,進公園健步走上1小時,身體微熱,渾身舒暢。可問題是,逛了這麼多年,王大爺對公園的每一個角落都非常熟悉,閉著眼都能找到路,難免有些審美疲勞。“每天除了身邊的花花草草會變化,也沒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的了。”

近年來,問月樓、友賢山館、行宮這三個公共文化空間亮相之後,紫竹院公園在王大爺心中的形象發生了變化。問月樓經常舉辦文化藝術展覽,甚至還有很多當代著名畫家的作品展出,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來觀展。“其他地方展覽展一年,而在紫竹院隔上一陣兒就會換新展。”細心的王大爺摸到了問月樓的規律,而且已經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藝術館”,想逛隨時逛。

  設想

  形成區域內文化新品牌

紫竹院公園經營管理科科長史慧娟告訴記者,問月樓的展覽以大小結合為特色,名家作品展一年至少更換三四次,中國畫賞析、攝影展等小型展覽穿插其中,互動活動月月舉辦,常展常新,讓遊客常看常新。截至目前,問月樓全新改造後的一年裡,已開展了5個書畫展和1個攝影展,以及30餘項貼近民生的文化互動活動,約5萬餘人參觀展覽,為遊客提供了各類優秀文化的交流體驗空間。

史慧娟說,友賢山館則區別於問月樓,由公園與國家圖書館跨界合作、聯手共建,以傳統文化主題為主,設定了“常更常新”模式,按照展品的數量,以“月更”“周更”的模式不斷調整展覽,這樣的模式使常來的遊客每次觀看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內容,也給偶爾來的遊客帶來耳目一新、不期而遇的新感覺,目前已有6萬餘人觀展。“我們藉助國家圖書館、教委、文委等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以及利用公園的環境優美和文化底蘊深厚,各取所長。共同打造文化空間,形成區域內的文化新品牌。”

  遊園新理念

  “大文創”打造沉浸式遊園體驗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服務管理處處長繆祥流告訴記者,頤和園、天壇公園、紫竹院公園和景山公園只是市屬公園盤活空間、精心打造小微展示、多元體驗空間、營造沉浸式遊園環境的縮影。

公園管理中心以規劃為引領,從內容、展陳、服務、商業多角度打造“大文創”思路。為了鼓勵各公園充分利用園內空間,為遊客提供有文化融入的全新遊園體驗,公園管理中心專門建立了小微展覽補貼機制,注入一小部分資金,一方面為公園基本開放託底,另一方面激發公園活力,鼓勵他們聯動社會資源,提升服務品質和文化內涵。

“在全新機制的鼓勵下,公園挖掘潛力提供服務的意識更強了,積極性、主動性得到調動,公園的文化品位、遊覽體驗持續提高,為遊客挖掘了新體驗、新玩兒法。”繆祥流說,大文創理念不僅改變了公園職工的認知,而且老年遊客的消費觀念也因為園內文化商業空間的提升而有所變化,“以前老人在公園可不怎麼花錢,現在公園裡經常能看到喝著咖啡賞著景兒的老年遊客了。”

記者 葉曉彥

流程編輯 吳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