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脫貧攻堅的“石門樣本”

由 華聲線上 發表于 旅遊2022-09-30
簡介脫貧攻堅的“石門樣本”(之一)貧困戶建檔立卡,石門縣是如何做到精準識別的——進村過梳子 入戶過篦子海拔1800米的南北鎮黑頭巖村,一年四季雲霧繚繞,風景格外迷人

篦子梳怎麼讀

脫貧攻堅的“石門樣本”(之一)

貧困戶建檔立卡,石門縣是如何做到精準識別的——

進村過梳子 入戶過篦子

脫貧攻堅的“石門樣本”

海拔1800米的南北鎮黑頭巖村,一年四季雲霧繚繞,風景格外迷人。 殷遠明 攝

脫貧攻堅的“石門樣本”

扶貧幹部深入到農家摸底登記,不漏掉一個貧困戶。

脫貧攻堅的“石門樣本”

在登記建檔立卡戶時,扶貧幹部都要召開村民代表會徵求意見,做到精準識別。

脫貧攻堅的“石門樣本”

即使山路再遠,扶貧幹部都要翻山越嶺到建檔立卡戶家中核實情況。

脫貧攻堅的“石門樣本”

扶貧幹部一邊與貧困戶同勞動一邊向其瞭解情況。

周勇軍 苟立鋒 卜 雲 胡紅霞

8月7日,在石門縣摘帽脫貧之際,我們來到壺瓶山下,澧水河畔,所見所聞,真真切切。

在這場脫貧攻堅的決戰中,石門縣貧困發生率從最初的14。4%降至0。9%,貧困人口從82300人減少到5145人,貧困村僅剩1個。

貧困指標數字銳減的背後,是石門扶貧幹部堅持精準識貧,“進村過梳子,入戶過篦子”,扣好精準扶貧“第一粒釦子”所帶來的“遞減效應”。

精準識貧 責任須“縱向遞增”

扶貧先識貧。只有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廣大村民才會沒有意見,貧困群眾才能得到幫扶,精準扶貧才能有所依託。

脫貧攻堅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不能丟下一個貧困群眾,不能讓一個困難群眾掉隊。如何確保每個符合標準的貧困戶都能建檔立卡?答案只在一個地方——基層。

為了不錯漏一人,從縣委、縣政府到縣直單位,從鄉鎮到村(居),石門縣堅持“誰主體誰主責”,“誰主管誰主抓”,“誰聯絡誰包乾”,全面壓緊壓實縣鄉村三級主體責任。全縣51名在職縣處級領導,173名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縣直科局長,606名村(居)黨支部書記、主任,10526名黨員幹部,層層簽訂“軍令狀”、“承諾書”,從上到下,人人把職責扛在肩上,事事把目標投向基層,處處把任務落到村戶,讓各級黨員幹部的精準識貧責任快速“縱向遞增”。

“特事特辦,要動員一切力量幫助陳教炎一家。”這是夾山鎮黨委得知陳教炎家庭境況後達成的共識。

陳教炎是石門縣夾山鎮棗峰村人,2015年底的一起車禍,花光了他本來打算用來建房的所有積蓄。事發前,陳教炎一家四口擠在半山腰的D級危房裡。

車禍發生後,棗峰村黨支部立刻向夾山鎮扶貧辦提出申請。根據石門縣對四類重點物件危房改造補助辦法,不到一個月,陳教炎獲得了8萬元建房資金。在村集體的幫助下,陳教炎一家住進了新房。同時,作為四類重點物件(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五保戶及貧困殘疾人家庭)之一,陳教炎家有3人被納入兜底保障物件,全家每月可領到1060元兜底保障金。

見到陳教炎時,他正躺在新房前的靠椅上納涼。看到有人前來,他趕忙起身迎接。

陳教炎新房的建成和兜底保障金的落實,得益於各級扶貧幹部的快速識別,精準施策,特事快辦,這也是石門縣精準識貧責任“縱向遞增”的一個縮影。

按照“堅持標準、實事求是、應進則進、應出盡出”的原則,全縣上下及時梳理“四類物件”,及時剔除不符合條件的物件,及時將真正貧困的困難群眾納入建檔立卡系統。整改前,全縣共有貧困戶29216戶79910人。經過精準識貧,認定複核,系統內貧困戶減少了2492戶,而貧困人口卻增加了2390人。

精準識貧 清查須“全面覆蓋”

要在3970平方公里的大山深處,從67萬群眾中篩選和甄別出最需要幫扶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進村過梳子,入戶過篦子”,這是石門精準識貧的“獨門絕技”和“拿手好戲”。在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的全面清查中,石門縣摸索出的這一辦法,準確無誤地把好了“入口關”。

所謂“進村過梳子,入戶過篦子”,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像用梳子、篦子梳頭髮一樣,確保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人,查清核准轄區內每一個群眾的真實貧困狀況。

怎麼做到“進村過梳子,入戶過篦子”?

一看房,二看糧,三看讀書郎,四看家中有沒有人進病房,五看家裡勞力壯不壯,六看安全飲水道路交通暢不暢,七看群眾是否有笑相,八看集體經濟收入有沒有進賬,九看村容村貌靚不靚,十看支部班子強不強。

紮實做好各項清查工作,落實“十看工作法”是石門縣在精準識貧工作中總結的有效經驗。

夾山鎮衛計辦主任王文欣是“進村過梳子,入戶過篦子”的行家裡手。為了核實貧困戶和疑似貧困戶的真實情況,除了進村入戶實地檢視,他還經常到清查物件實際所在地,詳細查證瞭解,最遠的地方到過湖北咸寧。為了解答群眾對退出和進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疑問,他和同事們長年累月在田間地頭或群眾家中,開黨員會、屋場會、戶主會,和村民們拉家常,給他們算收入、講政策,一待就是十幾天。

“去年12月,全鎮59名幹部全體出動,到慄山村進行拉網式普查。該村有4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000多,貧困人口與貧困戶分佈也是複雜多樣。為了摸清‘家底’,我們一大早開始上門調查,問收入,看住房,查飲水安全,瞭解子女教育狀況……走訪一結束,立馬就在村部召開現場碰頭會,當場拿出解決辦法,一直到晚上11點半才結束。”

夾山鎮黨委副書記李春卉對每一次入村普查都記憶猶新。透過普查,發現慄山村42歲的村民宋光元因為患病導致貧困,鎮裡隨即將他列為建檔立卡扶持物件。普查一結束,殘疾村民王宗清家的房子得到了修繕,堵塞多年的楊南溪灌溉渠重新得以疏通。

像這樣的一次全鎮普查,時間最短需要20天。

像這樣大規模的全縣普查,縣裡每年至少組織三次,每一次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鄉鎮自查。自行摸清貧困戶底子,重點核查重病、重災、單人保、殘疾物件,對符合建檔立卡貧困戶條件的進行摸底上報。

第二階段,交叉檢查。各鄉鎮之間,透過抽查所有貧困戶及非貧困戶,圍繞“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採取入戶走訪、現場檢視等形式,隨機檢查是否有“錯評”、“漏評”物件,確保物件識別精準。

第三階段,全面核查。縣、鄉、村各聯片領導和聯村幹部、駐村工作隊進行拉網式全面複核,查詢遺漏物件和遺漏問題,不漏掉一個真正貧困的群眾,及時解決群眾最關心和最急迫的問題,築牢精準識貧的最後一道防線。

精準識貧 機制須“動態立體”

立秋時節,頭頂的陽光依然灼人。夾山鎮楊坪社群八組袁新國田裡的水稻和地裡的柑橘都收穫在望。和石門縣其他貧困群眾相比,他退出貧困榜的喜訊要來得更晚一些。

“國家的錢要給更需要的人,我自己能養活自己。”56歲的袁新國是村民小組組長,去年初,他主動申請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只不過,這個過程比他想象的要“麻煩”得多。

袁新國提出申請後,社群幹部主動上門找他核算家庭收入,原本以為只要簽字確認就能摘掉“窮帽”的袁新國,直到2017年6月才正式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

這是石門縣嚴格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戶退出“三簽字”制度的一個典型案例。

根據制度要求,凡是貧困戶退出,均要嚴格按照村民主評議、貧困戶確認、村級公示、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簽字、鄉鎮入戶核實、鄉鎮公示上報、縣抽查複核、市評估核查、縣批准公告的流程進行。貧困村退出,則必須遵循村自主申請、鄉鎮監測上報、縣稽核審批、縣委書記和縣長簽字、市核查銷號的流程。

在實際工作中,為進一步提高準確率,石門縣還總結出了“四必訪”工作法——

貧困戶中意見大的必訪,非貧困戶中意見大的必訪,被清退的貧困戶必訪,被清退的低保戶必訪。

精準識貧不只是識別貧困戶,更要識別非貧困戶。在建檔立卡過程中,石門縣不僅要求把好入口,更強調守緊出口。

針對已經脫貧的物件,該縣把防止返貧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統籌謀劃,脫貧摘帽以後,每年定期組織開展“回頭看”、“回頭查”,確保已退出貧困村和已脫貧貧困人口穩定達到脫貧退出標準。同時加強對非貧困物件的入戶走訪監測,及時發現返貧和新致貧物件,及時按程式納入扶貧開發資訊系統,落實結對幫扶。

家住夾山鎮新花村的一戶群眾,因為生意失敗,家中房屋垮塌而陷入貧困,但周邊群眾認為他是生意人,應該有積蓄,不相信他家符合建檔立卡標準,民主評議無法透過。

瞭解到這個情況後,鎮裡扶貧幹部迅速會同教育、交通等部門認真調查核實其家庭收入、支出和資產狀況。事實證明,這戶人家確實符合建檔立卡標準。緊接著,扶貧幹部馬上召開屋場會,拿出真憑實據向群眾解釋。最終,這戶人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為了確保應保盡保,進退及時,石門縣扶貧辦已經會同教育、衛生、民政、住建等職能部門,針對各類具體致貧原因,堅持從源頭抓起,構建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立體化動態貧困識別機制。

從2014年到2018年,長達四年的精準脫貧攻堅戰,也是一場精準識貧攻堅戰,在這兩場攻堅戰中,石門人腳踏實地,步步為營。如今,精準識貧依然是幫助5000多名貧困群眾擺脫貧窮的前提保障。同時,面對規模龐大的已脫貧群眾,鞏固提升、防止返貧的任務依然繁重,完善動態立體的精準識貧機制任重道遠,石門人正昂首闊步,堅定前行。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石門縣委宣傳部提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