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汕尾這個瀕臨空心的村落,現在變成這樣了……

由 善美汕尾 發表于 旅遊2022-09-30
簡介利健文說,螺洞村所在的水唇等周邊三個鎮,是中國最大的青梅連片產區,村裡好山好水好空氣,發展鄉村旅遊得天獨厚

陸河世外梅園用門票嗎

春暖花開時,廖少挺戴上防蟄帽,拉著一車蜜蜂上山追花逐蜜。“從鎮裡的水電站離職後,我專心養蜂,年收入有四五萬,翻了一番,有錢改造漏水的房子了。”

汕尾這個瀕臨空心的村落,現在變成這樣了……

廖少挺所在的觀天嶂山腳下,梅子青青枝頭墜,蜜蜂嗡嗡花間飛。群山環繞間,碧水潺潺的螺洞河穿山坳而過,座座農家特色民宿錯落山間。每逢冬末初春,海拔300多米的汕尾市陸河縣東南部,這個“世外梅園”吸引著遊客紛至沓來。

汕尾這個瀕臨空心的村落,現在變成這樣了……

群山環抱中的螺洞村。

這裡是省定貧困村水唇鎮螺洞村。鮮為人知的是,這個鄉村賞花踏青的好去處,4年前還是瀕臨空心化的破敗村落,如今卻成為遠近聞名的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所有貧困戶在2017年底脫貧。讓我們一起走進螺洞村,探尋其蝶變背後的發展密碼。

村民入股共建“世外梅園”

螺洞河畔,鳥語花香;梅園林中,果木蔥蘢。眼前的情景,與利健文4年前進村時大相徑庭。

“剛來的時候,我很擔心螺洞變成空心村,發展不下去,只能整村異地搬遷。”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駐村工作隊隊長利健文記憶猶新:以前螺洞河看不見水,蘆葦、垃圾從河裡堆到岸上,全村有500間危舊土坯瓦房、上百間舊牛棚豬舍。“村裡戶籍人口1804 人,只剩下500多人留守。”

汕尾這個瀕臨空心的村落,現在變成這樣了……

螺洞村民剛從樹上打落的青梅。

更大的困境在於發展難以為繼。

村裡缺乏連片耕地,散落半山的梯田也逐漸荒廢。“這裡的土很‘瘦’,砂含量高,種水稻不夠吃,留守的村民靠肩挑背扛,走十幾裡山路賤賣青梅為生。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每年3500多元。”利健文說。

鎮政府組織村民代表到浙江等地學習,讓螺洞村看到了一條新的路子——生態旅遊。2015年12月,當地政府、村兩委召集外出鄉賢共同商議,成立廣東省螺洞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螺洞公司”)。

兼任公司董事長的村支部書記彭子順,原來在深圳龍崗做生意,2016年響應號召回鄉發展。“幾個鄉賢湊了300萬元,以為捐錢就完了,沒想到要組建一個公司。沒有人願意牽頭,我就硬著頭皮上了。”

“我們一定要把村裡的人氣找回來。”駐村後,利健文與彭子順一拍即合。

利健文說,螺洞村所在的水唇等周邊三個鎮,是中國最大的青梅連片產區,村裡好山好水好空氣,發展鄉村旅遊得天獨厚。

汕尾這個瀕臨空心的村落,現在變成這樣了……

如何把分散的資源集聚起來?

駐村工作隊提出“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創新思路。

“我們開完村委會,開村民大會、座談會,反覆宣講,還有不同意的,就上門逐個做溝通解釋工作。”彭子順回憶道。

最後,螺洞公司以村民入股的方式,籌集資金、土地打造梅園景區。農地被徵用的村民,以每平方米130元入股,村民們也可以1萬元/股的方式,現金入股。梅園景區交給公司統一打理,村民每年可以獲得每股800元的分紅。

這樣,螺洞第6自然村的20多畝荒地率先量化折股,流轉起來成立土地合作社,打造出旱水角梅園核心景區。2018年對外營業,一年僅門票收入就超15萬元。截至2019年底,螺洞村已成功流轉土地60畝。

養蜂戶從“要我養”到“我要養”

“這箱蜜蜂缺蜜,要喂些蜜進去。”一早起床,廖少挺就開著摩托車來到半山上,穿梭於30多個蜂箱之間。

“除了在家,就是在蜂場。不僅看蜂群是否缺糖缺粉,還要尋找更好的蜜源。”廖少挺時時記著養蜂老師教的“蜂隨花走,人隨蜂行”。

汕尾這個瀕臨空心的村落,現在變成這樣了……

在螺洞村,晚上上課,白天實習,養蜂成了不少村民的必修課。扶貧工作隊在山上建了標準養殖示範場,供接受培訓的村民“練手”。

養蜂燃起了村子產業振興的希望。“螺洞村地處海拔300多米的山頂盆地,過去人跡罕至,村內多種蜜源植物儲存良好,非常適合養蜜蜂,釀冬蜜。”在利建文看來,養蜂既因地制宜,又能激發村民積極性。

“省裡和陸河周邊大大小小十幾個養蜂專家,我都一一上門拜訪,邀請他們到村裡講課,並組織貧困戶外出參觀養蜂示範場。”利健文記得2017年第一次跟貧困戶去河源紫金縣買蜂種,前後跑了5個蜂場,連夜將蜜蜂運回村,從早上7點忙到次日凌晨6時沒閤眼。

“剛開始既怕蜜蜂蜇人、又怕蜜蜂飛走,還怕蜜蜂賣不出去。”但廖少挺抵不住利健文的“軟磨硬泡”,更掐不滅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搬回由扶貧資金購買幫扶的50箱中蜂。沒想到,他真的靠養蜂一舉摘掉了“窮帽”。

汕尾這個瀕臨空心的村落,現在變成這樣了……

彭志華家密密麻麻的蜂箱。

作為螺洞村裡第一位返鄉的大學生,今年37歲的彭志華養了100多箱蜜蜂,是村裡的“養蜂第一人”。“全身上下只剩舌頭沒被蟄過,然而‘蜜蜂虐我千百遍,我待蜜蜂如初戀’”,彭志華每天必做的事就是上山開蜂箱看蜜蜂,“開了這箱就忍不住開那箱,特別想知道蜜蜂長得好不好”。

作為養蜂專業合作社社長,彭志華動員螺洞村貧困戶和原有的蜂農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提供蜂場選址、蜂具購買、蜂群引種、病害防治、蜂產品銷售等服務。

“很多村民從‘要我養’到‘我要養’。”

彭志華說。現在,螺洞村已發展蜜蜂養殖30戶,年產值70多萬元,合作社註冊了“世外梅園”蜂蜜品牌,建立了電商平臺。

一年25萬人“打卡”增收350萬

在“世外梅園”景區的螺洞河兩岸,一邊是碩大的蜜蜂玩偶,一邊是茂密青翠的梅林。

“螺洞村以鄉村旅遊為主線,青梅和蜂蜜為‘兩翼’,支撐村子的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服務業等也被帶動起來。”利健文這樣概括螺洞村的發展模式。

旅遊帶旺了鄉村,產業有了支撐,外出的村民陸續回來發展。

利健文擔心的空心村沒有成為現實,村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汕尾這個瀕臨空心的村落,現在變成這樣了……

彭隆村在店內笑迎來客。

螺洞河旁的上山路上,60多歲的村民彭隆村笑呵呵地坐在“合祥土產品”店內與遊客聊天。回鄉發展三年後,他決定把深圳的租房退掉。“我在深圳做裝修30多年,幾年前看到村裡大變樣,就回來試一試。一邊經營農產品、一邊養蜂,年收入十幾萬。我現在一心留在村裡了。”

如今,“合祥土產品”成為遊客到螺洞村的“打卡點”。店內青梅酒、蜜糖、梅乾等自制農產品琳琅滿目,牆上掛滿名人、外國遊客在店內的留影。每天晚飯後,彭隆村就忙著用手機搜尋琢磨農產品加工、銷售的知識。

“合祥土產品”往前走幾十米,50多歲的村民王愛蘭在家門前搭建起一個腐竹車間。浸泡、起皮、晾曬……每天只要不下雨,她就在車間和屋外的空地忙碌。

汕尾這個瀕臨空心的村落,現在變成這樣了……

王愛蘭在家門前晾曬腐竹。

“原來我是做豆腐的,因為豆腐儲存時間不長,駐村工作隊給我送來這臺腐竹機,教我怎樣做腐竹。”王愛蘭兩口子在家做腐竹一年增加收入近萬元,加上養蜂,夫妻倆年收入四五萬元,徹底脫貧。

旅遊發展起來後,遊客吃飯的問題也需解決。

鎮政府和村兩委發動村民們搞農家樂、建民宿,螺洞村第一家農家樂開業時,村裡支援了500元買鍋碗瓢盆。駐村工作隊還請來客家菜的金牌廚師給村民上課。“一開始大家都在觀望,看到效果後,都很踴躍。”利健文說。

在東莞從事機械加工的彭健宣今年59歲,本想回家退休。看到螺洞村旅遊的紅火,他投入幾十萬在老家建起“山裡人家”農莊。開業一年多,生意火爆,又擴充套件店面建起村裡最大的農家樂。為了操持好生意,兒子和兒媳婦也陸續回村。

汕尾這個瀕臨空心的村落,現在變成這樣了……

彭健宣開設的“山裡人家”農家樂。

利健文說,到今年,螺洞村吸引了超過150名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建起“農家樂”12家、民宿9間,特產店、農副產品銷售、木偶劇場等業態遍地開花。2019年,小小的螺洞村接待遊客超2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近350萬元。“特別是梅花節期間,一天最多有3萬遊客。一些村民除了釀蜂蜜,還用蜂蠟製作唇膏、護手霜等,當做旅遊紀念品銷售。”

汕尾這個瀕臨空心的村落,現在變成這樣了……

經過裝修和重建,螺洞村的房子煥然一新

“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蜜蜂特色村莊”……螺洞村口的迎客石,記錄著螺洞村的美麗蛻變。

半山上,蜂鳴聲不絕於耳,養蜂的村民不時抽出箱子裡的巢框檢視,蜜蜂密密麻麻地爬在上面。“如果我們都像蜜蜂一樣勤勞,肯定是不愁吃穿的。”彭志華感慨說。

汕尾這個瀕臨空心的村落,現在變成這樣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