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曾佑橋:心靈深處的流澤歲月丨我的故鄉

由 力量湖南 發表于 旅遊2022-09-28
簡介面對我的故鄉流澤,那片歷經時代洗禮的土地,回想那些賣香燭、挑麥秸、挑煤的艱苦歲月,我開始慢慢明白,曾經經歷的一切不是讓我停留,而是為了積蓄力量重新出發,走向更遠的地方

邵東市流澤鎮有多少人口

曾佑橋:心靈深處的流澤歲月丨我的故鄉

曾佑橋:心靈深處的流澤歲月丨我的故鄉

我的故鄉流澤鎮位於湖南省邵東縣,西距縣城14公里,北距廉橋僅4公里。廉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熱鬧的街市。在清道光年間所修的《寶慶府志》中,稱廉橋為楮塘鋪。附近盛產黃花菜、白芍、丹皮等,其圩場集散的物資多為藥材、鐵鑄件和竹、木製品,以及農副產品等。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廉橋比流澤熱鬧多了。流澤山地崎嶇,地勢較高,是漣水與資江的分水嶺:大雨過後,雨水東流漣水,西瀉資江。這裡的莊稼人希望年年風調雨順,減少乾旱,讓潺潺的流水終年潤澤這片盛產黃花菜、茶葉、玉竹、小麥的土地,於是這個地方有了一個如泉水一般叮咚作響的名字——流澤。

曾佑橋:心靈深處的流澤歲月丨我的故鄉

1938年,在外公的指點和幫助下,我的父親從仁讓堂遷到了流澤鎮積福街十字路外公家,開始棄農經商,母親打點家裡的“祥記南雜店”,父親一邊經商一邊務農。因此我自小就是在積福街長大的。

邵東人多地少,為了餬口歷來就有做生意傳統,集市比較繁華,當地農民自古就有趕集的習慣。集鎮上也有定期的墟場。定期墟場,其實就是當地農民俗稱的“趕場子”。每月以一、四、七,或以二、五、八,或以三、六、九為集日,同時也有逢五逢十趕場的大集市。每逢趕場的日子,集市上就有雞飛豬叫、人頭攢動,非常熱鬧。

1964年,農村經濟稍微有所好轉,往年蕭條的集市也逐漸繁榮起來,當時我和弟弟左橋還在大塘小學讀三年級。四月的一天,正逢星期天趕場子,父親叫住我和弟弟:“佑橋、左橋,今天不上學,你倆跟著大哥去仁家坪趕場啊!”“好!”我和弟弟一聽可以去趕場,興奮地答應。

但是我們不是去墟場上閒逛,看熱鬧的,而另有一份重要“使命”。農民為了期盼有個好收成而企盼神靈的護佑,這是農村的一種傳統習慣,因此紙錢、香燭等就有了市場,做這種買賣,本錢不大,收效較快。

曾佑橋:心靈深處的流澤歲月丨我的故鄉

於是,我們跟著大哥小山到附近的市場上,學著大哥的樣子,把竹籃裡的紙錢一疊疊擺放在人來人往的路邊,大哥告訴我們,擺攤子要佔人多熱鬧的地方,這樣生意才好。我們三兄弟的攤子就緊連一排,佔去一片地方。“買香燭吧!”我們吆喝起來。那天雖然我們賺的不多,但也許是我們學做生意上的“第一堂課”,我的生意啟蒙是在積福街上真正開始的。

後來,我們家辦起了“紙錢”作坊,我和左橋自然就成了業餘生意人。每逢學校休息或者放假,我和左橋就各自挑著一小擔“紙錢”、香燭去墟場上擺攤。父親看到我們回家,就會囑咐一番:“你們還是學生,別忘了讀書,學習對你們兩個是第一,一定要抓緊啊!”為了消除父親怕我們因為荒廢了學業的疑慮,我們白天如果去趕場,晚上就在煤油燈下複習功課。一直到母親喊:“快去洗臉洗腳,該睡覺啦”。

父母們雖然辛勞,但是看見我們幾兄弟都很聽話,心情特別好,平日裡臉上總是堆著笑。

後來,隨著我們慢慢長大,能夠為這個家庭承擔更多的擔子,挑過煤、用麵條兌過小麥、挑過麥秸、賣過鞭炮……雖然辛苦一些,但是想到能夠解決家裡的實際困難,我們愈發勤快。這些活兒,雖然苦,但是也磨練了我們稚嫩的肩膀與意志。

其中,“麵條換小麥”是我青年時代最難忘的一件事。邵東是典型的丘陵地區,水田少,旱地多,適宜種麥子。1969年是個風調雨順的年頭,流澤的小麥長勢喜人,收割之後,家家戶戶的小麥都是大豐收。父親“用麵條兌換小麥”的想法隨之產生,我挑40斤面,換回了60斤麥子,去時擔子輕,回來肩頭重,一天下來,還未到家,肚子早就餓得咕咕叫了。這“麵粉條換小麥”的生意做了一個月後,真是累壞了我們,肩挑腫了,腿也走酸了,但是內心卻是滿足而歡快的。

曾佑橋:心靈深處的流澤歲月丨我的故鄉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人民日報》發表了振奮人心的公報,讓流澤人的心中生出無限的希望。邵東流澤是一個小地方,可是流澤人趕市場是出了名的。改革開放初期曾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有市場的地方就有邵東人。”

瑞雪兆豐年。1980年的春節,流澤下了一場罕見的大雪。塘裡的清水不再蕩起波浪,而被厚厚的冰層封住了。長長的冰稜垂掛在屋簷下、樹梢上。然而,春天的氣息是冰封不住的,在田野裡散發著、在人心靈中傳遞著,萬物復甦的春天就要來了。

春節一過,為了進一步擴張心頭的商業藍圖,我們家將所有能變現的東西全拿出來,變賣成現金,把存欄豬也賣了,湊齊資金,大哥承包新泉綜合廠,我和左橋、鐵橋做眼鏡生意……從流澤這個小集鎮出發,我們四兄弟各自打拼在經商創業的道路上,流澤成為我們經商道路的始發站。

改革開放初期,辦個體工廠的人並不多,但是面對蕭條已久的市場,當時正是辦個體工廠最佳的時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哥1981年和我還有姐夫劉傑靈等人辦起了“十字鋁製品廠”。後來,隨著工廠發展,我們四兄弟相繼投入鋁廠的經營中。

解決原材料來源問題、交通運輸緊張問題……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的解決,我們四兄弟發揮各自專長,互相協作,互相支援,事業也越做越大。自1987年開始,流澤的鋁製品廠就像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激烈的競爭讓我們不得不思考鋁製品廠未來的走向與發展。

面對我的故鄉流澤,那片歷經時代洗禮的土地,回想那些賣香燭、挑麥秸、挑煤的艱苦歲月,我開始慢慢明白,曾經經歷的一切不是讓我停留,而是為了積蓄力量重新出發,走向更遠的地方。

1988年改革開放的大潮開始從沿海湧向內陸。這一年,湖南開始建立湘南改革試驗區,這個好訊息讓我們興奮不已,決心將企業轉移到永州冷水灘市,曾氏企業也開始從作坊蛻變成了現代化的工廠。

曾佑橋:心靈深處的流澤歲月丨我的故鄉

1995年10月,我們兄弟“三上瀋陽”,說服瀋陽雙喜壓力鍋公司與我們在長沙聯合辦廠,這次合作也促成了曾氏企業的第二次轉移。2000年,隨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我覺得是時候走出湖南了,在廣袤的西部尋找企業發展的新戰場,於是貴州安順和六盤水等地,成為了曾氏企業跨省發展的新一站。2010年,為順應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時代潮流,曾氏企業投巨資著力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但是無論走多遠,在流澤的歲月始終存留在我的心底深處,是故鄉給了我最初走出去的勇氣與力量,給了我歷練與成長。無論在外面走多遠,還是希望時常回家看看,那裡有我們的初心與夢想,這個我始終忘不了。

- END -

文史博覽·力量湖南融媒體

出品

監製 | 楊天兵

統籌 | 黃琪晨

口述 | 曾佑橋

文 | 《文史博覽·人物》 記者 沐方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