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杜秋娘:憑藉《金縷衣》一夜成名,杜牧為她寫詩,唐憲宗封她為妃

由 歷史故事薈萃 發表于 旅遊2022-09-26
簡介再不能等了,秋娘覺得現在這混亂之時,正是推舉李湊登上皇帝寶座的最佳時機,朝中宰相宋申錫一向看不慣宦官專權的強霸嘴臉,更不願大唐江山移姓別家,而漳王李湊的才能品行確是上佳之選

寒山寺因為什麼而出名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

老濞即山鑄,後庭千雙眉。

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

濞既白首叛,秋亦紅淚滋。

吳江落日渡,灞岸綠楊垂。

聯裾見天子,盼眄獨依依。

椒壁懸錦幕,鏡奩蟠蛟螭

——杜牧《杜秋娘詩》

杜秋娘,一位中唐時的南京名伎,一曲自寫自唱的七言樂府《金縷衣》曲,成為鎮江水邊的名曲,“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引得千百年來多少人嘆息落淚。

杜秋娘,鎮海節度使

愛妾,老夫少妻的甜蜜成為她年少時光美麗的回憶。

杜秋娘,唐憲宗最寵幸的秋妃、最得力的機要秘書、最欣慰的生活知己,果真是三千寵愛集一身。

杜秋娘,皇子漳王李湊的傅姆,悉心教導這年輕的皇子成為一個有膽識有個性的人。

杜秋娘,歷經四朝,名傳天下,皇子被廢后,遣歸金陵,終老故土,大詩人杜牧曾專程拜訪,併為其敘寫著名長詩《杜秋娘詩》,芳名留千古。

杜秋娘:憑藉《金縷衣》一夜成名,杜牧為她寫詩,唐憲宗封她為妃

唐德宗貞元年間,君賢民安,大江南北一派歌舞昇平,盛世如花。不盡長江水奔湧到此也變得溫柔起來,彷彿受這多姿古城的影響,自城前悠然而過。江邊燈火通明,與天上明月輝映,倒映水中,連成片片星星點點的光,於黑夜裡彷彿無數明亮的星星。

微風輕拂下,有陣陣玉蘭花香,和著脂粉香氣,醉人千里。江畔那點點獨舟漁火也彷彿醉了一般,透出柔媚的氣息。不遠處的望江樓上,從那美麗精緻的窗子裡傳來陣陣飄渺的歌聲,伴著讚美聲歡笑聲,好一派春光綺麗,歡歌笑語。

不覺要尋聲而去,但見望江樓畔那桃花小築里正鶯歌燕舞,玉堂之上輕紗半掩,繡幄低垂,彤欄巧護,燈火輝煌。公子名士坐滿華堂,中間那一空闊之地上有數十名美麗舞女容華淡定,風姿天成,輕歌曼舞間,妖嬈豔態,妒風笑月。

“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輕衣曼卷、琴曲悠揚中,醉了座上無數公子俊男達官富豪,直到那急而短促的鼓點聲響起,眾舞女輕扭腰肢,輕移蓮步,退人後堂,人們才想起鼓掌叫好。

可是,那是怎樣的一絲箏音傳來,淡淡的、婉轉的、幽怨的、嫵媚的,慢慢浸人心靈和骨髓,彷彿是微微飄拂過的初秋的和風。。。。箏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便似剪燭夜話平生事,瀟瀟夜雨落窗欞,說不盡那一種輕柔旖旎,道不盡那一番往事如風。

杜秋娘:憑藉《金縷衣》一夜成名,杜牧為她寫詩,唐憲宗封她為妃

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後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那曼妙少女之聲剛剛傳來時,並沒有得見她的花容,也並沒有唱出詞句,她只是隨著音樂輕輕哼出那嫋嫋哀怨的聲音。可是,那聲音裡彷彿下了魔咒一般,眾人已經呆痴了。

有珠簾輕卷的輕脆微響,那彈箏的女子身著淡綠色廣袖長身紗衣,烏雲輕挽,微微有些蓬鬆,沒有任何裝飾,只是斜插了一枝碧玉響,半低著頭,一瞥眼之間但覺娥眉如畫,玉面如月,宛如月下仙姝,林中妖魅,但見朱唇微啟間,美妙如鶯的聲音就飛了出來,帶著幽怨的低吟:

明月一輪幾樣味?

千古清輝,總被愁懷累。

幽閣沉風清曲裡,又誰知寡詞滋味?

恨賦偏偏人不寐。

拋卻詩心,難忘春堤翠。

經年舊事眸前影,多情總被無情悔。

一曲既畢,纖纖玉手在箏上輕輕劃過,但聽得有小橋下流水的淙淙動聽之聲。女子這才抬起頭來,顧盼四周,被她看到的人都不覺骨軟筋舒,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其中一位年逾五十,但氣質不凡的老者正眯著雙眼不住地點頭含笑,他就是當地有名的鎮海節度使李錡。歲月雖在他的臉上刻下痕跡,但長年的高官顯位、養尊處優,鎮守邊戍、領兵練武讓他自感老當益壯。

對面前這位能歌善琴的女子,他早已垂青,並且打聽得清清楚楚,正準備聘下重金買得美人歸。

那歌罷回後堂的絕世少女本名杜秋,人稱杜秋娘,自幼淪落風塵,以歌舞豔色娛人,至於她的家鄉不知是金陵還是鎮江,更不知她為何小小年紀就淪落煙花地。沒人告知她的父母在哪,可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的秋娘只有委身風月之中,靠著她的貌美多才成為金陵鎮江一代的名伎。

多少富家公子想求得美人在懷。但是,更多

只想一夜雲雨,嚐嚐新鮮。秋娘已經15歲了,過早的成熟讓她早已為自己身向何處做著打算,所以才努力學習琴棋詩畫,希望憑著自己的美麗多才博得一位有心郎的青睞,能救她出深淵。

那個人終於出現了,雖然有權有勢,但是,他太老了。可一切都不由她,幾日後,15歲的秋娘就人了50歲的李錡府中,成為李府中十幾位歌舞伎中的一位。

李府更是常常酒宴歌不停,秋娘是堂上主力,為主客們歌舞取樂。但她唱膩了那些現成的歌曲。為顯露才華,與眾不同,她偷偷地試著自己寫歌。

月下清輝,玉蘭香濃,輕風裡苦思冥想的秋娘偶一抬頭,看到對面窗子裡映出李錡正伏案工作的身影,那般重權在握之人,此刻的身影也如此疲憊。於是,感慨傷懷中,那首名傳千古的《金縷衣》曲在秋娘的心中翻轉而成了。

又一晚明燈高懸,座上客來,樽有酒滿。琴聲繚繞間,秋娘盛裝走出來,高高的雲鬢上是幾朵金邊紅瓣的杜鵑花,一襲淡青色的紗裙上鑲滿了金絲線,隨著蓮步輕移,彷彿水面上夕陽裡泛起的層層金波,波光瀲灩間,彷彿水上仙女凌波飛渡。

杜秋娘:憑藉《金縷衣》一夜成名,杜牧為她寫詩,唐憲宗封她為妃

連看慣了秋娘的李鎬都驚豔了,傻傻地望著眼前這女子,看她輕啟櫻口,那名傳天下的歌句幽幽而出: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需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果真是醉弄心絃,一曲清歌繞九天。醉了座上所有的人,醉了堂外所有的春,更醉了身邊那個掌握她命運的男人。

李錡此時雖年過半百,卻也雄心不減,一曲《金縷衣》,讓他心中的慾火不禁被煽動起來。在他看來,這小曲兒充滿了挑逗,雖然他已不是“少年時”,但臨近暮年,似乎更要抓住美好年華的尾巴,及時享受生命樂趣,這小女子簡直太知他的心思了!

就在那玉堂之上,李錡當即決定把秋娘收為愛妾。一曲終了,改變了秋娘的地位和命運。

自此,這曲《金縷衣》成了秋娘專門的保留曲目,越傳越廣,遠至京城,連當朝皇孫李純也知道了此曲,細聽之後,不禁慟然,對秋娘油然生了一片憐愛之心,嘆道:“如此女子,真真是天下少有,希望以後能一睹芳容!”

秋娘現在不比往日了,在與李錡的親近接觸中,慢慢感到這老夫君的種種好,他的細心體貼如冬日的陽光般照得秋娘暖暖的,很舒服。而秋娘的柔情如水更深得李錡憐愛,這對老夫少妻,在互相的體諒與理解中找到了琴瑟和諧之美,春花秋月間,度過了多少恩愛相守的歲月。

杜秋娘:憑藉《金縷衣》一夜成名,杜牧為她寫詩,唐憲宗封她為妃

秋娘偶爾也會感懷,就這樣在李府守著夫君靜靜安穩地終老,也算是一種幸福吧,哪怕彼此年歲相差太大,他可能早早離我而去,但至少不用愁吃愁穿,不用再為人歌舞賣笑,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可惜天下風雲,由不得人們的假設。它的變幻無常總讓人始料不及。

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李適駕崩,太子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他即位時已得了中風不語症,但還是立刻進行改革。短短几個月內就革除了一些弊政,受到了百姓的擁護,但也觸動了當時最強大、最頑固的宦官勢力和藩鎮武裝的利益。

早在永貞元年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就一手操辦,將順宗長子廣陵王李純立為太子。七月,俱文珍等以順宗的名義下詔,由皇太子主持軍國政事。八月,宦官擁立李純即皇帝位,即唐憲宗,順宗退位稱太上皇。

到第二年,在位僅八個月的順宗就被宦官害死了。

27歲的唐憲宗李純年輕氣盛,胸有大志,一登基就決心扭轉國內藩鎮割據的離散形勢,因而採取強制手段,試圖削減節度使

權利。

訊息下來,正在倚香抱玉的鎮海節度使李錡大為不滿,他推開身邊的嬌妾,長身而起,可能有美人相伴的原因吧,他彷彿又找回了從前火熱的青春力量,此時的衝動就如毛頭小夥子。沒有聽從秋娘的勸慰,李錡依仗手中的兵力,舉兵反叛了朝廷。

以石擊卵的後果可想而知,在朝廷大軍的鎮壓下,叛亂很快平息,李錡這一代重將在戰亂中慘烈被殺。

杜秋娘:憑藉《金縷衣》一夜成名,杜牧為她寫詩,唐憲宗封她為妃

剛剛換得平安享福的日子,僅僅三年,18歲的杜秋娘此時卻作為罪臣家眷被送人都城後宮為奴。人宮後,秋娘充當歌舞姬。無人之時,她不知為自己的苦命流了多少淚。

這一次,她仍要試試當年於眾位歌舞姬中得以脫穎而出的手段,她那與眾不同堪比天籟仙音的琴曲歌聲。

“春自如情暖,夜何如話長。酒醇成水淡,詩妙奪花香。”這是難得的一次為唐憲宗表演的機會,有心的秋娘在那一群歌伎濃妝豔抹的襯托下淡裝出場,在珠輝光映下,在輕紗飄飛間,在這年輕俊朗的當朝君王面前,她玉容淡抹,秀髮微攏,素面朝天,不帶半點修飾與矯揉,半低頭,輕蹙眉,啟朱唇,那曲名震大江南北的《金縷衣》馬上繚繞於這位年輕帝王耳畔心間: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需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彷彿是剛要合上花瓣的繁花,又為群星把芳馨敞露,剛要歸巢的雲雀,又飛到樹梢吹起夢囈一般的唿哨。這女子的歌聲裡微微帶了些化不開的慵懶之意,清冽醇濃,如飲美酒,令人醺然自醉。

從前的記憶被喚醒了,那時還是少年時的李純初聽此曲已經留下深深的印象。如今得見眼前女子正是三年前曾心儀之人,而且果不負心內企盼,驚豔滿眼。

如今的李純已是當朝帝王,青春正年少,“莫負好時光”,及時進取,及時享受,不要“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曲中那種熱烈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他。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句詞,卻能長久在人心中繚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

杜秋娘:憑藉《金縷衣》一夜成名,杜牧為她寫詩,唐憲宗封她為妃

仔細再看那歌唱的女子,氣韻風姿在眾佳麗中獨高一格,才情更不用說。於是,杜秋娘被封為秋妃。

秋娘是幸運的,這得之不易的幸運讓她倍加珍惜,何況這年輕的君王果真是人中之龍,天之驕子,她不敢怠慢了片刻。從前用功學到的學識才華此刻都是她提高身份與價值的法碼,她慶幸自己當年的苦學勤練,才有今日相伴君王仍不覺自慚形穢的從容。

是的,秋娘的一笑一言,一舉一動,都別有風韻,她美豔但不妖冶,她聰慧但不狡黠,她溫柔但不軟弱,她明理但不逞強,她多情但不矯情,她才藝雙絕但不自恃清高,她像那沾滿露珠的花瓣,給這年輕的憲宗帶來一室芳香;她像那劃過藍天的鴿哨,給這高傲的君王帶來心靈的靜遠和追求。

春天是相戀的季節,因為一切都孕育著生機。於是,二人雙雙徜徉於山水之間共對詩文。夏天是熱戀的季節,因為一切都充滿了火熱。於是,二人月下清風裡泛舟高歌於太液池。秋天是牽手的季節,因為金黃碩果鋪滿大地。於是,二人窗前共同調教鸚鵡學念宮詩。冬天是相擁的季節,因為彼此相擁才能抵禦寒風凜冽。於是,紅燭搖曳裡數不盡的纏綿悱惻旖旎多情。

輕輕的愛,就是慢慢的相思;當愛在身邊,你我就是一個浪漫傳說。

想那“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明皇貴妃之戀也不過如此,更難能可貴的是,秋娘雖與憲宗同享人間歡樂,但決不是“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而且正相反,她用女子特有的細膩柔情與寬容之心彌補了憲宗年輕氣盛、性情浮躁的缺點,她用她的慧心和才智,不著痕跡地為皇上分憂解難。憲宗常常與她討論治國大事,並在她的建議下采取了許多有力措施,形成貞觀之治後的“元和中興”局面。

杜秋娘:憑藉《金縷衣》一夜成名,杜牧為她寫詩,唐憲宗封她為妃

唐憲宗執政之初,由於鋒芒凌利,對藩鎮採取強壓手段,引起藩鎮紛紛的不滿。後來番邦犬戎侵犯大唐邊境,憲宗對藩鎮施以懷柔政策,不但抵禦了外侮,而且取得了本土的安定,使唐室得到中興。憲宗之所以能及時轉變態度,除了大臣的建議外,重要的還是靠秋娘溫柔的勸解,她以一顆女性的柔愛之心,感化著鋒芒畢露的唐憲宗。

待國家太平後,手下有大臣勸諫憲宗用嚴刑厲法治理天下,以防再度動亂,這建議頗合憲宗的性格,但秋娘聞言則說:“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岜可舍成康文景,而效秦始皇父子?”見識深遠,人情人理,叫憲宗不能不信服,依了她的意見,以德政治天下。

憲宗對秋娘,真是千般寵愛,秋娘幾乎佔據了憲宗的整個身心,使憲宗對其他佳麗無以復顧。當國家逐漸平定昌盛之後,宰相李吉甫曾好意勸憲宗可再選天下美女充實後宮,他說:“天下已平,陛下宜為樂。”不到30歲風華正茂的憲宗卻自得地說:“我有一秋妃足矣!李元膺有《十憶詩》,歷述佳人的行、坐、飲、歌、書、博、顰、笑、眠、妝之美態,今在秋妃身上一一可見,我還求什麼?”

愛的出發點是讓我們愛,秋娘與憲宗攜手相對時,我相信,他們在彼此眼中看到的只是一種叫做愛情的瑰寶,即使一個是當朝帝王,一個是江南名伎。

杜秋娘:憑藉《金縷衣》一夜成名,杜牧為她寫詩,唐憲宗封她為妃

有愛的日子真好,坐看十幾年的歲月流轉,華年消逝也可以那般從容淡定,只因身邊有那個人相伴著。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的新春過得很熱鬧,憲宗與秋妃在國宴和禮花之後,相攜著回人寢宮,這是十多年裡養成的習慣了。四目相對時,已是30餘歲的秋妃仍會脈脈含情,那神情讓憲宗永遠也看不夠。

二人惟一的遺憾是一直沒有生下皇子公主,但後宮其他的王子公主也不少了。細心的憲宗很少觸及秋妃的傷心事,二人仍恩愛和諧。愛情在時間的磨礪裡已經漸漸變成了親情,這是最好的結局。

可是,新春的氣息還沒有過去,正月二十七日庚子時分,唐憲宗就不明不白地駕崩於中和殿上,年僅43歲。那一刻,秋妃正在後宮料理瑣事,本以為會如往常一般等來她的君王,但等來的卻是一個塌天的噩耗。

此前的國事處理中,聰慧敏感的秋妃已經漸聞到皇宮內不尋常的氣氛,以內常侍陳弘志為首的宦官集團在處理政事中多次軟硬兼施地干預憲宗的決定。

秋妃明白,憲宗的地位是由宣官輔佐獲得的,因此他信用宦宮,他的軍隊中有許多將軍是宦官,而且有些擁有很高的軍權。這是互相利用的關係,但漸漸地變成了宦官專權,幾乎把持了朝政。有時看到憲宗在長長嘆息無語,秋妃的心也跟著疼。如今那個疼她愛她寵她敬她的男人不見了,再次留下她孤苦無依的一人獨自面對宮內紛爭。

杜秋娘:憑藉《金縷衣》一夜成名,杜牧為她寫詩,唐憲宗封她為妃

內常侍陳弘志等人散佈出傳言說憲宗是服食長生不死金丹中毒而亡的,當時宦官在朝中勢力龐大,也就無人膽敢往下追究了。

次日,25歲的太子李恆(唐憲宗第三子)在宦官馬潭等人擁戴下嗣位為唐穆宗,改元長慶。期間波瀾壯闊、皇位之爭少不得血濺宮幃,暗殺與明鬥同時進行,憲宗時的皇次子李惲等人就被這突如其來的政變殺了個措手不及,踏上了黃泉路。

接著,唐穆宗對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千人等給予了不同的賞賜,特別是把生母郭貴妃冊立為皇太后,以報答她多年來的辛苦經營。與此相對照,他對父皇的親信和寵臣則分別處以殺罰貶斥。正是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

此時進宮十五載的秋娘,憑著自己的才華品行,在宮廷中聲望頗高,不僅宮中各派不去為難這苦命女子,朝中重臣也對她相當敬服,所以皇帝的更迭,政治的風暴,並沒有影響她的地位!

就是在唐穆宗眼中,這位端莊親切的秋妃真的像疼愛自己的小阿姨。閒暇之時,她常給他們幾個皇子公主講故事,傳知識,哄他們開心。稍稍年長些後,他也親眼目睹了秋妃在朝政上給父親的幫助。於是,在某些軍國大事上,唐穆宗還經常要聽取秋娘的意見。

有時,看著這孤單的女子眼望著後宮那些可愛的孩子們一臉羨慕疼愛的表情,穆宗也為之深深嘆息。後來,他乾脆授封秋娘為自己的兒子李湊的傅姆,負責皇子的教養,這一身份足見秋娘在唐宮中的地位了。

愛人離去了,如今能有一個可愛的孩子伴在身邊,雖然不是自己親生的,但他也是李家的骨肉啊,那滿腔的慈母之愛本能一般的傾洩而出,全部放在皇子李湊身上。

杜秋娘:憑藉《金縷衣》一夜成名,杜牧為她寫詩,唐憲宗封她為妃

唐穆宗即位後,很快就沉迷於聲色遊樂之中。比如,七月六日是穆宗的生日,他異想天開地制訂了一套慶祝儀式。他還在宮裡大興土木,修建了永安殿、寶慶殿等。宮苑內修假山倒塌,一次就有七位工人被壓死。

當永安殿新修成的時候,他在那裡觀百戲,極盡奢華。在永安殿,穆宗還與中宮貴主設“密宴”以取樂,連他的嬪妃都參加。除此之外,他還用重金整修裝飾京城內的安國、慈恩、千福、開業、章敬等寺院,甚至還特意邀請了吐蕃使者前往觀看。

對於穆宗的“宴樂過多,畋遊無度”,秋娘、諫議大夫鄭覃等人多次勸諫,但穆宗仍我行我素。藩鎮相繼發生叛亂,河朔三鎮再度失守,他都不聞不問。

身為傅姆的秋娘眼看著大廈將傾而無能為力,除了獨自一人時思念憲宗緬懷先恩之外,只能繼續將所有的愛與才識教與身邊的皇子李湊,希望有朝一日他能成才成人,重振大唐雄風。

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穆宗在與宦官內臣等打馬球時發生意外,得了中風,臥病在床,身體一直沒有康復,長慶四年(公元824年)正月二十二日駕崩於他的寢殿,時年30歲。

秋娘只是冷眼旁觀著這大唐盛衰,皇座更迭。於是,年方15的太子李湛繼位為唐敬宗,改元寶曆。

李湛繼位後,心思根本沒用在社稷江山百姓福祉之上,年幼無知的他更要倚仗那些別有心思的宦官了,朝廷之上一片混亂汙濁,最遭殃的當然是黎民百姓了。

秋娘深知這一切,但除了哀嘆,又怎能管得了這許多。好在李湊此時已經長大成人,在她的悉心教導下,胸有大志,暗藏學識,一心想為這李家江山做點什麼,無奈身不在其位,不能謀其政,只有臥薪嚐膽苦學勤練了。

年幼的唐敬宗遊樂無度較之其父穆宗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生性喜好大興土木,即位以後,從春天到寒冬,興作相繼,沒有停息的時候。各級官員和匠役之人都怨聲載道。

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初八日辛丑,敬宗又一次出去“打夜狐”,還宮之後,興致昂然,又與宦官劉克明、許文端以及擊球將軍蘇佐明、王嘉憲等二十八人飲酒。敬宗酒酣耳熱,人室更衣,此時大殿上燈燭忽然被一陣狂風吹滅,待再點亮時,人們發現小小年紀的唐敬宗被弒於內室,這時他還不過是17歲。

雖然秋娘聽到傳言說是宦官們指使劉克明與蘇佐明等同謀將敬宗害死,但活著的人更多地是關心著誰來繼承王位,而不是死去的人因何而死。

杜秋娘:憑藉《金縷衣》一夜成名,杜牧為她寫詩,唐憲宗封她為妃

敬宗死後,又是一番宮廷血拼,幾派相爭,結果是樞密使王守澄又與宮內宦官內外相結,保舉唐敬宗的弟弟江王李昂人宮,於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十二日正式在宣政殿即位,是為唐文宗。因17歲的文宗年幼懦弱少不更事,朝廷大權實際落在一幫大臣和宦官手中。

這年的臘月冬寒異常地冷,秋娘眼看著李家皇帝一個個不明不白地死於宮中,又一個個在宦官操縱下登基,簡直成了宦官手中的玩偶,而背後操縱著大權的宦官勢力卻越來越囂張,怎不讓人痛心疾首?

這時,李湊已被封為漳王,在秋娘的悉心調教下,漳王李湊養成一副有膽識的個性,並立志要作一個有所作為的君王。

再不能等了,秋娘覺得現在這混亂之時,正是推舉李湊登上皇帝寶座的最佳時機,朝中宰相宋申錫一向看不慣宦官專權的強霸嘴臉,更不願大唐江山移姓別家,而漳王李湊的才能品行確是上佳之選。於是,秋娘周密籌劃,與朝中宰相宋申錫一派人等密切配合,企圖一舉除掉王守澄的宦官勢力,廢掉文宗,把李湊推上皇帝寶座。

一個出身微賤女子,以其絕世風姿成為後宮之寵,更以其天縱膽色竟要影響這大唐江山了,秋娘果不是凡人可想。

杜秋娘:憑藉《金縷衣》一夜成名,杜牧為她寫詩,唐憲宗封她為妃

也許秋娘忍下那為江山為黎民的愛國之心,不論世事如何變幻,年近不惑的她以自己多年來在皇宮的美名佳行,定可以安居後宮一隅,安享晚年。

但是,她不是玩偶,不是擺設,不是那隻求自保之人,她有胸懷天下的氣魄,她有不讓鬚眉的膽識,她有心繫百姓的愛心,她有敢於向命運挑戰的決心。

杜秋娘:憑藉《金縷衣》一夜成名,杜牧為她寫詩,唐憲宗封她為妃

於是,她做了她力所能及之事,雖然結局並不完美。後來因宦官耳目眾多,訊息洩漏,被王守澄有所探知,幸好沒有什麼把柄落在他們手中,自然不便嚴加處置,結果是李湊貶為庶民,宋申錫則謫為江州司馬,而杜秋娘也削籍為民,放歸故鄉。

繁華過後,寂寞如風。一切都煙消雲散之後,秋娘發現,彷彿走了一個輪迴,她於白髮之際又站在了起點之上。撫今追昔,想來真是幽夢一場,無論是那個名動四方的歌伎,還是那個豔動王心的寵妃,還是那個慈愛有加的傅姆,如今老去,萬念俱灰。

秋娘喜歡鎮江這美麗安逸的江南小鎮,遂隱姓埋名,與帶出的兩名老宮女為伴,以織布賣工為生,生活雖極為清苦,但卻恬然自得,再不必看血濺華庭,再不必聽慘叫連天。

每日裡簡單的勞作,不必費神,閒暇時最愛站在邊畔,看那不盡的長江水,從城前流淌,點點帆舟掠過,宛如一個個的歷史故事如日曆般地翻過,古老而新鮮。

靠著那些有愛相伴的回憶,她過得從容自在,安靜地等待著離去的日子。

那日,深秋午後,聽到輕輕的敲門之聲,待秋娘慢慢開門之後,溫暖的陽光裡站著位30餘歲的書生,素衣淨面,氣度儒雅,定非常人。他與秋娘同姓,且已是當世一代才子,杜牧,晚唐詩人,近日正奉皇命前往宣城為官,路過鎮江古城,打聽秋娘在此隱居,遂特意前來尋訪。

這位唐代大詩人,6歲時得見當時年輕貌美的秋娘歌舞那一曲感憂傷懷的《金縷衣》,至今難忘。如今人事滄桑,流年如水,杜牧拾眼看去,二十多年的日子把個美豔俏佳人變成了安祥老媼,雖滿臉滄桑,但眼波之中流轉著參透世態炎涼的淡然。

與杜秋一席長談之後,秋娘不禁感慨萬端。由最初的清貧,到後來的大福大貴,及至最後的歸隱,一生可謂波瀾壯闊,她不聽從命運的擺佈,努力改變著,堅強挑戰著,那種可貴的精神是世上無數男子都要失色的。

杜牧按捺不住心中的崇敬與感慨,當即揮筆寫下了著名的長詩《杜秋娘詩》,追述杜秋娘這位四朝名伎悲苦沉浮的一生,使杜秋娘的芳名傳於後人。。。

杜秋娘:憑藉《金縷衣》一夜成名,杜牧為她寫詩,唐憲宗封她為妃

世人因一曲《金縷衣》而得知杜秋娘,更因這首不朽詩作而瞭解秋娘,她用一生的經歷,用四句簡短的歌詞,告訴我們多少說不盡的人生哲理,人生短暫,光陰如電,不珍惜眼前所有,定會後悔莫及。

不盡長江滾滾東來,朝如青絲暮似白雪,總以為自己韶光在抱,青春在握,似乎一切都來日方長,但轉瞬間一切已成過往,如水東逝,追索不回。

因此,得意時、失意時、快樂時、傷悲時、順境與逆境交錯時,都請謹記: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需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