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布袋和尚的悟道詩偈

由 定慧國學堂 發表于 旅遊2022-09-19
簡介據傳他圓寂前留一偈語:“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布袋和尚即為彌勒菩薩化身的說法便廣為流傳

金蓮童子是指什麼

布袋和尚有一首禪詩,流傳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很多人學佛人因此詩而有所悟入,希望你讀過之後,也能所有收穫。

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因常揹負一隻布袋,被稱布袋和尚。據傳他圓寂前留一偈語:“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布袋和尚即為彌勒菩薩化身的說法便廣為流傳。我們去寺廟時,會看到一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這個彌勒佛的形象原型,就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為慈悲福分的象徵,在漢傳佛教中很受尊崇。其形象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光頭大腹,跣足屈膝;遊戲而坐、神態悠閒;一手拿念珠、一手按布袋,這是依照五代時期僧人契此的形象塑造的,這種形象自宋代以後廣為流傳。

在佛經中,彌勒佛的形象並不是我們所看的那樣,我們看到的其實是布袋和尚的形象,布袋和尚也因此被稱為彌勒菩薩的化身。民間把他刻畫為光首、笑口、肥頭碩耳、大腹便便,代表著歡喜、長壽、福氣、豐滿、健康等意,是華人喜聞樂見的彌勒佛形象。

布袋和尚的悟道詩偈

布袋和尚悟道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底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詩雖然是在描寫農民勞作插秧時的畫面,

看似淺白平易,卻富含哲理,飽蘊禪機,生動活潑,饒有情趣,

暗藏了人生的大智慧,大道理,可以說佛法的部分精華,就藏在這種禪詩當中。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這兩句看似是在插秧,其實也可以用在修行上。佛教經常提到廣種福田,這裡插秧,其實也是在提示我們,要廣種福田。廣種福田就是教導我們要經常積德行善,孝敬父母,幫助他人,這些行為就好像你在田地裡插秧一樣,只有先插秧,將來才能收穫福報的果實。我們在廣種福田的時候,人在做,天在看。佛家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要我們能踏踏實實種好自己的福田,到了收穫的季節,自然就能福德無量。

心底清靜方為道,

什麼是道?內心清淨便是道。

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水中天如鏡,人要自覺自悟,使本性清澈顯見,才能夠“心地清淨方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汙染,時時保持自性的清淨,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若能做到內心清淨,也就悟了大道。只要我們能做到心無雜念,自然六根清淨,清淨了自然也就能入道了。

布袋和尚的悟道詩偈

退步原來是向前

縮回來的拳頭是為了出擊更加有力,而農民在插秧時,看似是倒退著插秧,換一個角度看,其實退步就是在向前進。

學佛也是這樣的道理,有些人學佛總是想要得到,其實得到反而是失去,若真的能理解退步原來是向前這句話,也就更容易理解,心經上為什麼說無智亦無得。

學佛學到最後,是了無可得的,正因為什麼都沒有得到,所以才什麼都不會失去,也才能得到本來圓滿的一切。這樣的境界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因為世間之事,有得必有失,只有當你無所得的時候,才能無所失去。你越是想要尋找世間的大道,你就越無法找到它,你越是想明心見性,就越無法明心見性。只有明白退步的道理,你才能真正進步。

地球是圓的,我們無論站在哪裡,你往前走其實就是在繞遠,你若能往後退一步,你所達到的距離就是你向前繞地球走了一圈的距離,所以退一步就是進十步百步,甚至是千步萬步。

我們一定要學會退步的智慧,因為有舍才有得,你捨得越多,得到的就越多。如果你能把念頭專注在插秧這件事上,什麼都不想得到,也不求什麼是道,當你心中沒有任何雜念時,當下的清淨,你就已經見了道,只是你不知道原來那個就是道而已。

布袋和尚的悟道詩偈

布袋和尚還有一首

膾炙人口的

《布袋偈》: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布袋和尚作為一位出家人,四海為家,無產無資,只有一隻化緣用的布袋。這隻布袋,他走到哪裡,帶到哪裡,從不離身。所以說,“行也布袋,坐也布袋。”因為他的胸懷豁達,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安貧樂道,所以能夠“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活得十分快活。這首偈語告訴我們一個哲理:一個人活在世上,只要清心寡慾,就能知足常樂,瀟灑自在。反之,如果一味追求慾望,就會追求越多,失望越多,永遠處於煩惱之中。

布袋和尚的

《雲遊偈》

,反映了他曠達瀟灑、超世脫俗的雲遊生活。

偈雲: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缽”是和尚化緣的碗。頭兩句說他行萬里路,吃千家飯,是個遊方僧人。“青目”是眼珠子放在正中,正眼視人表示對人喜愛和熱情,與“白眼”相對。這句是說布袋和尚在化緣中經常遭到冷遇,甚至連問一下路也有人不理不睬。因此他只好向白雲問路。這首偈語告訴我們:世態炎涼,人在社會,常常會遇到一些慣用白眼看人的人。布袋和尚不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與之生氣計較,而是用幽默風趣的方式——問路白雲頭,一笑置之。這樣就避開了矛盾,保持了平和心態。

布袋和尚的悟道詩偈

布袋和尚的

《忍辱偈》

,表達了勸人忍耐的哲理思想。

偈雲: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笑聲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能使此心無掛礙,自然徵得六波羅

(六波羅是六種修持方式)。”

這首偈語通俗易懂,中心思想是寬容忍辱。它所包含的哲理是:生活中若能不計個人恩怨,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容之心待人,最終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寬容。如果是佛教徒,以忍辱為修行功課與契入點,自然會修成正果。

布袋和尚的《修心偈》,強調了修心的重要: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他還說:“萬物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這裡他主張心就是佛,只要心明白自心,無須去尋找佛經,因為佛經也從自心本性中流出。也與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也有相通之處。這首偈語告訴我們:修身之道,在於修心;既要重視社會的教育,外界的影響,更要注重自身的修養;自己不努力,不可能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布袋和尚的悟道詩偈

後梁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布袋和尚示寂於奉化嶽林寺東廡下石凳上,留有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偈畢安然而化。其後在其它州有人見和尚亦負布袋而行。於是四眾競圖其像。今嶽林寺大殿東堂全身見存。

清·王廷諍題福山湧泉寺聯說道:

“之所以示時人,時人不識,因為他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什麼來由?”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門前就可看見笑意盈盈的彌勒菩薩,好像歡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遊客。以下的詩偈,最能說明菩薩的滿腔歡喜: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宣告: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此僅為分享交流所用。

佛法漫談|行善必得其報

佛法楞嚴|《楞嚴經》之兼釋滿慈轉難

楞嚴漫談|心燈何在?

佛法楞嚴|生死輪迴與成佛涅槃的秘密:佛說迷悟兩種根本

楞嚴漫談|《楞嚴經》的經文架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i信解行證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敬請點贊、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推薦文章

  • 如何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福?

    ②是否心地善良大家也都聽過一些老人誇孩子的時候都會說,“這孩子長得真好啊,一看就是有福之人”,其實面相這個說法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但有一個詞叫“相由心生”,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長的就比較和善,好人有好報,心地善良的人自然就會有福氣,所以面相也...

  • 兒童吃太多甜食會誘發近視

    2、多吃甜食會造成維生素B1缺乏食用過多的糖後,糖分在體內代謝時需要提供大量維生素B1,如果糖分攝取過多,體內的維生素B1就會相對不足,生素B1缺乏也會使視神經生長髮育受到影響,從而導致視力的減退...

  • 新春好去處!佛山絕美古村落約起!詩情畫意都在這裡

    自駕:佛山一環高速→樂平大道→458想到→大旗頭古村公交:佛山城巴總站→三水汽車站→638路公交→大旗頭村蘆苞長岐村長岐村始建於明代,現存最古老的房屋建於清朝初年,依山傍水,村前兩口大池塘引入北江水,村前正面有兩個山崗隔河相望,村後背靠文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