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江南·鹽城筆會|心靈間流淌著一條精神大河——東臺黃海森林公園紀行

由 西部文明播報 發表于 旅遊2022-09-19
簡介為防止水杉苗曬傷,他和徒弟李聰帶領知青們在苗床上搭起架子,用草簾覆蓋,夜裡生怕被風捲走,都得起床好幾次去蓋草簾子

黃海森林公園免費嗎

江南·鹽城筆會|心靈間流淌著一條精神大河——東臺黃海森林公園紀行

水杉瀑布

一步入鹽城東臺黃海國家森林公園,便有初夏的綠風撲面而來,夾著絲絲透著花木的清香。沿著步道是全長13。1公里的水杉林,一眼望去,深不可測。步道兩邊種了許多色彩各異、會變色的無盡夏(繡球花),如同在綠波里漂盪,也像各色寶石點綴在無窮碧波中。往深處走,彷彿行走在兩道綠色瀑布之中,頓覺心曠神怡。從谷底仰望水杉,感受到莊嚴正直和激揚向上的力量,一如仰望高山峻嶺。音樂的水流在身邊靜靜流淌,將浮塵俗念沖洗乾淨。

種在綠中的小木屋

這是童話裡才有的小木屋。設計者一定是一位童心未泯的藝術家。小木屋以藍灰、磚紅兩色相間,三角形尖頂,使人想起出入其中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夜晚,小木屋披上了燈光做的外衣,魔幻成袖珍城堡,美不勝收。推窗觀看夜景,林濤湧入屋內,似有舒伯特的小夜曲隱隱迴旋耳畔。夜半夢醒,但聞疏風伴枕,心靜如水,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再次安然入睡。

18勇士拓荒記

清晨,霧起水杉林,含煙籠翠,寂然佇立樹下,聞人語不見人影,宛若置身仙境。早餐後,乘著公園專車遊覽全景。導遊是一位年輕姑娘,先對黃海森林公園作了簡單介紹:黃海森林公園建於20世紀60年代,總面積為3000公頃,有林面積2500公頃,坐擁6。8萬畝森林資源,森林覆蓋率超85%,是一塊生態淨土,上海的後花園,先後獲國家4A景區、聯合國自然遺產等稱號。導遊講解時,車已經過大片竹林、銀杏林、意楊林。

我坐在導遊的後面,順便問起60年代的創業史,由此引出18勇士拓荒的動人故事。鹽霜,白得刺眼,風捲沙塵,黃煙漫漫。1965年10月,東臺荒灘上出現了18張年輕的面龐,18位拓荒者應聘而來。房是茅草頂,床是茅草鋪,吃的是糙米。他們和領導班子6人一起在灘塗上建立起第一個林場,艱苦的生活使年輕人頭髮都白了。有一位叫唐錦富的青年忍不住躲在被窩裡悄悄流淚,但他們沒有一個做逃兵。他們在鹽鹼灘塗割茅草、翻土、種苕子,再用腐爛的苕子培育基肥,改良土壤,使灘塗初具規模。這之後又有來自上海、無錫、蘇州等地知青以及三峽移民的加入,這支隊伍日漸壯大,在不毛之地種起林場第一片綠。幾十年來,刈草墾荒,逐綠築夢,18勇士與知青、十任書記和場長,一起把青春、夢想、希望深植荒灘,繁育出華東平原最大的人工生態林,給黃海之濱繫上了一條“綠飄帶”。喝水不忘挖井人,場部每年都會邀請18勇士來到森林公園,這裡是他們的家。

知識分子的擔當

1968年,林場迎來畢業自南京林學院的首位大學生朱龍山。他面臨的第一個棘手問題就是改鹼。他採取了塘底撒洋灰、埋青、養羊的方法,為土壤增加肥力,種植適合鹽鹼土的植物,比如水杉,朱龍山想出新辦法——上段剪杆扦插,下段排植;為防止水杉苗爛根,改噴水為漫灌;為防止水杉苗曬傷,他和徒弟李聰帶領知青們在苗床上搭起架子,用草簾覆蓋,夜裡生怕被風捲走,都得起床好幾次去蓋草簾子。後來朱龍山被任命東臺林場場長。他的事蹟令我想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幾代知識分子篳路藍縷的艱苦年華,樂於奉獻,心中裝著百姓的擔當精神,可歌可泣,他們是祖國的珍寶。

梅壽芝老人

他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志願者。1982年從泰州離休後隻身來到林場,搭草棚,接雨水,開荒地,18年如一日義務植樹15萬株,捐出退休金28萬。老人去世後,骨灰就灑在林場。遠在外地的兒子梅紅將每年祭拜父親的日子定在植樹節這天。梅壽芝老人像千千萬萬可愛的環保志願者一樣,是生態家園的守衛者,扛起綠色旗幟的精神傳播者。

再見了,我還會再來

綠色生態,空氣淨化,鳥語花香,是每個人的嚮往,尤其是終日處在車水馬龍、塵世喧囂、為生存疲憊奔波的城市人。我相信黃海森林公園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她寬廣的懷抱。然而我更希望人們看到、感受到公園的背後,比公園本身更撼動人心的拓荒者的生命激情與無私付出,他們以汗水、以熱血、以信念與意志築起供後人休閒遊玩的生態公園。拓荒者是一條在人們心靈間流淌的精神大河。

此刻,我的心中漾起動情的告別曲。再見了,黃海森林公園,我還會再來。我默默地向你揮揮手,深深鞠了一躬。

張燁

編輯:邵大衛

作者/來源:文匯網

江南·鹽城筆會|心靈間流淌著一條精神大河——東臺黃海森林公園紀行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