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千古絕唱“明月幾時有”的創作背景和家國情懷

由 雲清侃文化 發表于 旅遊2022-09-18
簡介這就是蘇軾詞中的弟弟子由本來蘇軾在赴密州任上想在濟南和弟弟蘇轍過個團圓年,那個時候的“元旦”就是今天的春節,可是因為蘇轍早在十月就動身去了汴京述職

沈從文的江城是哪裡

蘇軾之所以名列唐宋八大家,之所以千百年來為人所尊崇,主要就是源於他的才華。而能夠彰顯他才華的,便是那首著名的中秋詞”明月幾時有“。

蘇軾是複合型人才,當然指的是在做學問方面。在官場上他並沒有如魚得水,左右逢源。以致於當那位紅顏侍妾王朝雲說出“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時,捫腹徐行的蘇軾也不得不開懷大笑“此言固當”,說得恰如其分極了。

千古絕唱“明月幾時有”的創作背景和家國情懷

蘇軾懷子由

蘇軾的中秋詞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創作“明月幾時有”時,蘇軾知密州,是密州太守,那是前呼後擁“傾城隨太守”;那是地方大員,那是八面威風;那是壯志滿胸,豪情滿懷。所以表現在文字方面,也是春風得意,也是躊躇滿志。即使在中秋之夜,在案牘勞形之餘的片刻有那麼一點失落傷感,也是蜻蜓點水,不足為慮。

“明月幾時有”創作於北宋神宗熙寧9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那年蘇軾四十歲,按道理正是他年齡、閱歷、經驗都處於巔峰的時候。蘇軾知密州,是他自己請求,爭取到的,用官場術語來說叫做外放。

他從熙寧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開始,遠離新舊黨爭的漩渦,由京城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說起這事兒,其實是怨蘇軾自己,大家都知道,蘇軾為宋神宗所賞識,所以就安排到自己身邊做個近臣,負責撰寫詔書一類的文字活兒,當然也少不了顧問一番。

所以當神宗皇帝垂詢蘇軾對新政的看法時,直腸子、炮筒子、不會拐彎的蘇軾竟然信口開河,說什麼“

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聽到這些話,把蘇軾引為“自己人”的王安石當然不高興了,於是就把蘇軾調離皇帝身邊,讓他當開封府推官,讓他整天處於腳不落地的處在紛繁複雜的具體事務之中;

蘇軾得罪了王安石還不算,還得罪了一大幫其他領域的官員。熙寧三年元宵節, 皇帝頒佈詔旨,開封府可以購買浙江的燈,並且可以“討價還價”。明眼人一看就是巧取豪奪,“打脫牙齒和血吞”的“亂攤派”,別人都是明哲保身,明知不對,少說為佳。

可是蘇軾不是一般人啊,他畢竟是蘇軾啊,於是按捺不住一腔豪情“為民請命” ,他直言這種做法,只是為了少數人的耳目之樂,卻耗費了眾多百姓的“必用之資“,請皇帝收回成命。

皇帝因為喜歡蘇軾而採納了他的建言,可是那些想借此機會逢迎諂媚甚至中飽私囊之徒,卻認為蘇軾斷了他們的財路,於是之後的“烏臺詩案”爆發,就不只是新舊黨爭那麼簡單,蘇軾無意中的“樹敵”,落井下石再踩上一隻腳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兒了。

我們知道了這些,就知道為什麼蘇軾會一再要求外放了,蘇軾在密州說話還是算數的,因此心情還算舒暢,所以就有了《超然臺賦》,就有了喧囂之後的凝神靜思,就有了離別十年後的妻子王弗入夢,因而有了《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就有了“老夫聊發少年狂”,更有了“自東坡中秋詞一出,餘詞盡廢”的那首“明月幾時有”。

有人說,“明月幾時有”的魂兒在那首詞,我卻認為那首詞兒的魂兒在敘,君不見,如潑墨揮毫,如飛來之筆,簡單點過”丙辰中秋“這個時間節點,馬上以突兀排山倒海之勢訴說胸中丘壑,“歡飲達旦,大醉”,簡單六個字,卻擁有豐富的內涵,有情感的白描——那便是“歡”;有為什麼達到此境界的動作——那便是“飲”,君不見,不是小口喝,不是閒情逸致地品,不是有口無心地喝,不是抿,一個“飲”字將蘇軾多少年來的鬱悶、委屈、壓抑、痛苦盡情宣洩出來。

在古詩詞中,用飲這個字眼的語句不知有多少,李白“會須一飲三百杯”、王翰的“欲飲琵琶馬上催”、包括後來者辛棄疾的“鯨飲未吞海”、明朱樸的“把酒為鯨飲”、李東陽的“我狂不去當重來,鯨飲碧筩三萬吸”等都是表明這種情愫。“大醉”大者,酣暢淋漓;醉者,神情恍惚而心智清楚。

千古絕唱“明月幾時有”的創作背景和家國情懷

無人會登臨意

想起了過去想不起來的事兒,觸動了心底不曾有過的愁緒。於是“作此篇”哪裡是“兼”懷子由,其實就是想念兄弟。就如同我們現在的戀人一樣,“你想我嗎”?“不想、不想、不想,滾一邊去,有多遠滾多遠”,其實這是正話反說,每一句的不想都是萬千思念;每一句的不想,都是想他時刻不離我身邊。蘇軾何嘗不是如此呢?

蘇軾雖為密州知州,終究是江湖之遠,難免有抑鬱在心,不能對同僚說;對家人來說,又不能理解自己。只有對自己的弟弟蘇轍可以傾吐,兄弟兩個惺惺相惜,當年曾經共同見證“路長人困蹇驢嘶”。

蘇軾終於在密州也沒有呆多長時間,也就是兩年,就收到了到河中府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濟任職的調令,後來雖然改知徐州。但是蘇軾不想錯過和弟弟見一次面的機會。

千古絕唱“明月幾時有”的創作背景和家國情懷

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齊州

此時的蘇轍在齊州任掌書記,齊州也就是今天的濟南。其實蘇軾當年選擇外放密州,也就是希望離弟弟近一點。那個時候不比現在,有火車,有動車,即使有車馬,還有官職在身,也不能擅離職守。熙寧六年,蘇轍拖家帶口到濟南,也是因為自己在當時的京城開封,生活並不是那麼滋潤,也就是口袋裡面癟癟的,想回趟四川老家也不那麼容易。

聽說“濟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蒲魚之利與東南比,東方之人多稱之。會其郡從事闕,求而得之”,由此可見,蘇轍也是奔著濟南也就是齊州“家家流水、戶戶垂楊”去的,據老人家們說,在路上隨便掀起一塊磚,就能夠看到流淌的泉水。當然蘇轍也看中了其中的富庶,尤其是民風的質樸。

千古絕唱“明月幾時有”的創作背景和家國情懷

這就是蘇軾詞中的弟弟子由

本來蘇軾在赴密州任上想在濟南和弟弟蘇轍過個團圓年,那個時候的“元旦”就是今天的春節,可是因為蘇轍早在十月就動身去了汴京述職;都說計劃沒有變化快,蘇軾決定前往齊州,沒有考慮到氣候變化因素,剛出發就大雪封路,到濰州也就是山東濰坊時就是他朝思暮想的“元旦”了,錯過一個難得的良機,又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元旦雪停了,蘇軾繼續趕路,沒有想到又是大雪,又是道路泥濘,等到到了濟南時,蘇軾“敝裘羸馬”儼然成了古代牧羊北海的蘇武了。

千古絕唱“明月幾時有”的創作背景和家國情懷

峨冠多髯的蘇軾

蘇軾看到在殘雪未曾消融的凜冽寒風中迎候自己的三個侄子蘇遲、蘇適、蘇遠,激動得熱淚盈眶,自從爹爹蘇洵辭世,兄弟兩個攜家帶口返回眉山守孝三年;而後王安石變法,兄弟二人如參商兩星顛沛流離,各自奔走。而今雖然沒有見到弟弟,見到弟妹和孩子們,蘇軾也是特別開心、特別知足了。更何況還有京城時的故人李常,能夠陪著自己飲酒、談學問、流連湖光山色。

知道了這些,對於我們更好領會蘇軾的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會有很大的幫助,但願今天的月圓之夜,皓月當空,我們所有相親相愛的親人、友人、愛人、戀人都能夠“千里共嬋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