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嘗試“公民融合” 這些民辦高校有望成為中國“常春藤”

由 閃電新聞 發表于 旅遊2022-09-16
簡介”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周詳表示,應用型技術大學在辦學過程中,如果有機會與優質學術資源、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資源相結合,會使學校自身既成為資歷框架的標準提供者與制定者,也會成為資歷框架的實施者與踐行者

三亞學院有望成為公辦嗎

嘗試“公民融合” 培養高階技術型人才

這些優質民辦高校有望成為中國“常春藤”

說起美國常春藤聯盟八大名校,幾乎無人不曉,但它們是清一色的私立大學。同樣,大名鼎鼎的斯坦福大學也出身“私立”。大財團、資本家捐助辦學,為教育提供優質資源,這在發達國家十分常見。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越來越多企業家懷揣教育夢想,渴望在中國創辦出一流的民辦大學,成為中國的“常春藤”。騰訊創辦了武漢學院,碧桂園地產創辦了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吉利創辦了吉利學院、三亞學院,北投集團創辦了燕京理工學院……這些民營企業涉足高等教育辦學,打造優質應用型技術大學,緣起於何?當公辦高校嘗試與民辦高校融合辦學時,是否會有“水土不服”?如何聚焦高水平人才培養,打造現代企業的“人才鏈”?

現代服務轉型發展

亟須大量技術型人才

如今,以智慧製造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變革迅猛發展,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日益成為全球製造業的主要趨勢。中國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為了順應全球經濟發展趨勢,我國國家資歷框架正在構建過程中,國家重點支援的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轉型發展亟須大量應用技術型人才。

“面對現代化高階技術人才培養,應用型大學和職業院校都將成為責無旁貸的參與者。”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周詳表示,應用型技術大學在辦學過程中,如果有機會與優質學術資源、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資源相結合,會使學校自身既成為資歷框架的標準提供者與制定者,也會成為資歷框架的實施者與踐行者。

如今,我國製造業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製造體系。然而,現有高階技術型人才依然呈吃緊狀態,所以正是民辦高校發揮自身辦學特色的時候。

“很多投資民辦高校的企業,通常將自身的行業特色、資源投入到辦學中,而這些企業大部分又以應用型技術為特色,這就是民辦大學的優勢所在。普通研究型大學在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方面是十分薄弱的,或者說是缺乏經驗的。”周詳坦言,民辦高校要想辦出成績,必須服務於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特殊要求,為整體產業提升提供人才培養服務。

“公民融合”嘗試突破

合作辦學謹防“水土不服”

近日,有媒體刊出一則訊息,吉利學院和北京大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北大將在學科和專業建設、師資隊伍、科研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吉利學院大力支援。由國家雙一流高校在辦學上給予助力,對民辦高校辦學來說,可謂一次突破性嘗試。

“這是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融合的突破性嘗試,教育界對兩所不同型別的大學合作辦學充滿了期待,這不僅是教育部支援高校教育改革的典型,也彰顯了世界頂級高校的高站位、大格局以及與眾不同的責任擔當,有效解決了民辦高校的辦學痛點。”北京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馬學雷直言,作為民辦高校,師資能力是辦學質量體現的重點之一。比如,吉利學院的老師既能上講臺講課,又能下車間變工程師,而這樣的雙師型教師卻是普通研究型大學沒有的,也是民辦高校在師資隊伍培育時需要重點架構設計的。

在“公民融合”的過程裡,北大如何在學校執行管理、學科和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管理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智庫等方面支援吉利學院,將成為公辦高校反覆探索的辦學重點和難點。

“不建議照搬傳統研究型大學的辦學模式給民辦高校,否則容易出現‘水土不服’,因為生源、師資型別不同。”馬學雷感慨道,吉利學院的案例如果運營成功了,無疑將為國內其他公辦高校試水合作民辦高校樹立一個標誌性榜樣。

聚焦高水平人才培養

打造現代企業“人才鏈”

近些年來,我國著力於產教融合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出臺了《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等重要政策檔案,但是產教融合確實遭遇了各種現實問題和阻力。與此同時,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與市場之間的距離也逐漸拉大。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民辦高校成為有效銜接市場與產業前沿的中間力量。

2013年,陳一丹先生卸任騰訊首席行政官(CAO)一職,承諾要辦一所非營利民辦大學,不從學校拿走一分錢;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是一所慈善性質的民辦高校;吉利23年創辦9所院校,堅持將教育作為公益性事業,無經濟回報……這些對教育情有獨鍾的企業家們皆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培養一批大國高階技術型人才、能工巧匠為目標,聚焦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

“透過引入優質的學術資源進行師資培訓,提升教師群體的理論素養和自主創新能力,有利於進一步提升民辦高校教師教學的學術水平。”周詳認為,優質民辦高校不僅可以培養出一批符合現代市場需求的工匠,也有把學生培養成工程師的能力,激發了每一名職場人的潛能。

周詳分析說,企業是人力資源市場的終端使用者,每個個體基於不同型別的企業組織發揮著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創造了社會價值。越來越多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創辦高校,目的就是縮短人才培養與人才使用之間的距離,打破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的鴻溝,將現代企業組織需要的人才綜合能力或通用能力在校園中進行有效培養。

“在校期間就經過良好訓練的學生們,在初入職場後只需進行簡單適應性培訓就能發揮和提升最大的人力效能,這也成為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一種必然要求。”馬學雷表示,企業組織尤其是龍頭企業參與教育環節,可以更好地立足“產業鏈”,打造“人才鏈”,成為現代企業組織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文/曹陽 【編輯:王思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