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文化風情|最大的戰國遺址——燕下都

由 瀟湘晨報 發表于 旅遊2022-09-14
簡介城內外已探明的高臺有50多個,其中最高大的“武陽臺”寬深110×140米,殘高11米,“老姆臺”寬深90×110米,殘高12米,小型的如“望景臺”寬深26×40 米,可以想象當初燕下都的雄偉氣魄及宮殿建築的豪華與排場

燕下都遺址在哪裡

文化風情|最大的戰國遺址——燕下都

文化風情|最大的戰國遺址——燕下都

燕下都,在保定市易縣境內。燕下都遺址是已知已發現的戰國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建於戰國末期燕昭王時代(公元前311年),東西約8公里,南北約4至6公里,總面積約40平方公里。

東城和西城有一道厚厚的牆,牆基寬約40米,周長約18公里,中部偏北還有一道東西橫亙的隔牆,將宮城分為兩部分。牆基寬約20米,全長4460米。西城,由北、西、南三道城牆及運糧河組成,西牆較直,北牆有拐彎,在村西、村北和村東幾經拐折,形成一個復鬥形,南牆由燕子村西折向南,涉易水至龍灣頭村西口復東行,與運糧河西岸相接,城牆基寬40米。三面城牆全長14 公里。

文化風情|最大的戰國遺址——燕下都

東城為內城,西城為防禦的附城;東城內有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墓葬區等,東城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說明此為燕下都的繁華區,為當時人群活動的中心。現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達103處,主要型別有城牆、城壕、夯土建築基址和遺蹟、居住址、作坊址、墓葬遺址、河渠遺址。

遺址區內已探明手工業作坊及居住遺址30處、夯土建築臺基12座、地下夯土遺蹟14處、古墓葬34座、古城牆8道約36公里、古河道4條、排水管道1條,出土文物總量約10萬餘件,主要是陶、鐵、銅、金、銀製的建築構件、生產用具、禮器、兵器、貨幣等。

文化風情|最大的戰國遺址——燕下都

文化風情|最大的戰國遺址——燕下都

文化風情|最大的戰國遺址——燕下都

清光緒十九年(1893),在燕下都出土了齊侯四器銅敦、銅鼎、銅匜、銅盤,現藏於美國紐約市博物館,1914年在老姆臺東側發現銅龍一件,現藏於比利時。1930年,由北京大學教授馬衡率領的燕下都考古團,在老姆臺進行大型考古發掘,歷時34天,發掘出土文物201袋又36木箱。1958年在老姆臺附近出土虎頭形陶水管出口部分,保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1964年,在老姆臺東出土大型銅鋪首銜環,高74。5釐米,重22公斤,形體巨大,紋飾及造型精美,是罕見的藝術珍品。

文化風情|最大的戰國遺址——燕下都

東城內有一條明顯的高大夯土臺基構成的中軸線,在這條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分佈著“武陽臺”“望京臺”“張公臺”“老姆臺”等大型宮殿主體建築的夯土臺基。宮殿區位於東城的東北部,由隔牆和3號古河道將它和手工業區隔開,形成一個宮城之堡。宮殿區以武陽臺基址為中心,在武陽臺東南和西南有左右相對峙的“路家臺”和“老爺廟臺”兩座大型宮殿的夯土臺基。

文化風情|最大的戰國遺址——燕下都

戰國至秦統一的二百五十年間,建築上突出的成就是高臺建築的出現,這種建築形式直至漢代仍很流行。在地平面上用夯土技術建立起高度不同、體積不同的高臺,再在高臺上建造宮殿,高低錯落,巍峨壯觀。此種建築式樣在戰國青銅紋飾上多次出現。燕下都的夯土臺,高大而且數量多。城內外已探明的高臺有50多個,其中最高大的“武陽臺”寬深110×140米,殘高11米,“老姆臺”寬深90×110米,殘高12米,小型的如“望景臺”寬深26×40 米,可以想象當初燕下都的雄偉氣魄及宮殿建築的豪華與排場。

【來源:保定文化旅遊】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薦文章

  • 月光族都有哪些特點,快來看看你是不是月光族

    敢於當月光族的人,都是需要底氣的,要麼就是年齡小,根本就沒有什麼負擔,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要麼就是家庭沒有負債,生活花費大多來自於父母,根本用不上自己的錢,所以也就不會去攢錢了...

  • 在家吃一個饅頭,去部隊當兵一頓居然能吃十幾個饅頭!

    但是在部隊就不一樣了,部隊每天都有很多高強度的訓練,每天除了早操,正常的操課還有雷打不動的體能訓練,每一樣至少都是一個三公里起步,很多新兵剛入營,面臨高強度的訓練體力跟不上,很容易拖後腿,而這個時候除了平時給自己多加練,既然訓練多了,就需要...

  • 醉美新遵義,雷山這幾個地方適合拍照,陪親人,攝影

    醉美新遵義永樂鎮之人初夏的陽光從密密層層的枝葉間透射下來,地上印滿銅錢般大小的光斑,一早來這裡陪物件,有些是無法更改的,比如情緣,喜歡來這裡散步,享受每一刻的感覺,欣賞每一處的風景,這就是人生,一早來這裡陪朋友,巍峨的雲峰上,霎時峭壁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