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大理白族石寶山歌會,為何有“山林野合”遺風?

由 百穿閣 發表于 旅遊2022-09-05
簡介起源石寶山歌會,原名【八月初一】,關於其起源,學界有兩種說法:1、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其依據是歌會長期存有山林野合的習俗

石寶山歌會幾月幾日

再過兩週(準確時間:農曆7月25至27日),

雲南大理劍川縣,石寶山歌會即將開幕。

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石寶山歌會普遍存在“山林野合”的習俗,

今天作者將帶著你梳理一下關於石寶山歌會的那些事。

大理白族石寶山歌會,為何有“山林野合”遺風?

起源

石寶山歌會,原名【八月初一】,關於其起源,學界有兩種說法:

1、母系氏族社會時期,

其依據是歌會長期存有山林野合的習俗;

2、南詔時期,

其依據是由歌會的性質所判定,學者判定,石寶山歌會的性質為朝山會,是一項宗教活動,而宗教活動的土壤為神像及廟宇,所以起源不會早於神像廟宇的修建。

石鐘山石窟是完成於南詔後期和大理國時期的佛教石窟群。石窟內有南詔國天啟十一年 (公元 850年 ) 和大理國盛德四年 (公元 1179年 ) 造像題記 , 可知石窟開鑿的歷史已超過 1000 年 。

石寶山寺宇的建造大概可追溯到元朝。據 《新纂雲南通志 》 記載: “石鍾寺建自元代, 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 邑人張學詩重修 , 咸豐九年 (1859) 毀於兵燹 , 同 治十一年 (1872) 重建。”

作者認為第二種說法比較靠譜。

變遷

1、新中國成立之前

明清時期石寶山歌會最為繁盛,從以下這首詩便可見:

香菸噴作霧迷漫 , 徹夜僧寮不掩關 。

明月乍來還乍去, 可憐佳節與名山。

——清·趙懷禮·《朝山曲》

還有一些民間老人的口述也可見當時的盛況,每到歌會 , 石寶山漫山遍野人頭攢動 , 揹著行李鋪蓋 , 拿著鍋碗傢什的人們聚集於寺廟裡 、佛像前 、山野中 , 歌聲此起彼伏 。

2、新中國成立至80年代初期

由於石寶山歌會有山林野合的習俗,受極左思潮的影響,這被視為社會主義的異端,遭到大力度的打壓,雖有民眾為參加歌會,突破重重阻礙,但歌會的盛況已大不如前。

3、80年中期至今

政府意識到石寶山歌會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但同時也考慮到山林野合的負面影響,所以對歌會加以引導和組織,搭設擂臺,統一管理,大力發展旅遊。

咱們梳理了石寶山歌會的起源和變遷,現在回到本文的主題:

石寶山歌會為何有“山林野合”的習俗?

1、生殖崇拜

石寶山歌會最初是白族原始的文化現象 , 是以信仰雞神為標誌 , 以女性崇拜和女陰祟拜為核心內容的宗教朝拜活動。

大理白族石寶山歌會,為何有“山林野合”遺風?

阿姎白

桑間濮上男女野合一類古老習俗的遺留,追根溯源, 又與生殖崇拜, 特別是女性生殖崇拜有關。

在石寶山的石鍾寺石窟中 , 有一窟造像一直引起人們最大的關注 , 該窟名為 “阿姎白 ”, 所雕刻的是一具女性生殖器造像 。

很多人一直為這尊女陰造像與佛教神祇和王者造像同堂共處而不解 , 這種現象在其他地方也是難得一見 。那麼 , 為什麼在石鍾寺石窟中會出現這一獨特的現象呢 ? 這無疑與當地先民原始的女性生殖崇拜意識有關 。

2、農耕文化

白族是較早進行稻作農耕的民族之一 。

據考古發現 , 洱海地區及周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已有碳化稻 。在屬於銅石並用時期的劍川海門口遺址中 , 就有四處發現了穀物 , 經鑑定 , 這些出土穀物屬粳稻型別。

大理白族石寶山歌會,為何有“山林野合”遺風?

碳化稻

另據《雲南志》的記載, 在唐代, 白族 地區已經普遍“業水田”,種植水稻。當時白族民 眾還採用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耕作技術 “二牛三夫 制 ”, 表明當時白族地區的稻作農耕已接近中原漢 族地區的先進生產水平 。

從時間上看 , 每年的石寶山歌會舉行的時間都固定在農曆七月底八月初的幾天時間當中 , 這段時間 , 正逢當地民眾的農閒季節 , 也是農忙之前的最後準備階段 , 而此時恰恰是劍川一帶稻穀灌漿的季節 , 對於當年的收成好壞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

因此 ,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 , 舉行相關的祭祀和慶祝活動 , 促使農作物更好地生長 , 可能是歌會十分重要的目的 。在很多地區和很多民族中 , 都存在男女野合以促農作物生長的例項 。石寶山歌會中的山林野合 , 除了體現原始的生殖崇拜 , 可能也有更現實的目的 , 那就是透過人類的神秘生殖力量促成農作物的生長和成熟 。

關於石寶山歌會為何有“山林野合”的習俗,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答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