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遊記:北京市南部

由 專注綜合解說秋俠 發表于 旅遊2022-09-02
簡介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坐北朝南,圓形圍牆,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

皇穹宇是幹什麼的

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

佔地約273萬平方米。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

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

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

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門票:旺季(4月~10月):(11月~次年3月):(含大門票、神樂署、齋宮、祈年殿、圜丘、迴音壁):旺季;淡季

南門進入,按照順序遊覽。

從昭亭門(南門)進入,按照順序遊覽。

遊記:北京市南部

圜丘壇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主要建築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附屬建築有具服臺、望燈等。

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並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臺面,漢白玉柱、欄。

圜丘形圓象天,三層壇制,高,下層直徑,上層直徑,每層四面出臺階各九級。

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外鋪扇面形石塊九圈,內圈九塊,以九的倍數依次向外延展,欄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象徵“天”數。

圜丘檯面石板、攔板及各層臺階的數目均為奇數九或九的倍數。

如檯面石板以上層中心圓石為起點,第一圈為九塊,第二圈為18塊,依次周圍各圈直至底層,均以九的倍數遞增。

各層漢白玉石欄板的數目也是如此。

燔柴爐位於圜丘壇外壝內東南,座南朝北,圓筒形,綠琉璃磚砌成,其東西南三面各出臺階九級。

燔柴爐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儀時焚燒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天心石——天壇圜丘位於中心一塊圓形石板稱天心石,站在圜丘壇的中心叫一聲,你會聽到從地層深處傳來的明亮而深沉的迴響,這聲音彷彿來自地心,又似乎來自天空,所以人們為它取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

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坐北朝南,圓形圍牆,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

遊記:北京市南部

皇穹宇由環轉16根柱子支撐,外層八根簷柱,中間八根金柱,兩層柱子上設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內滿是龍鳳和璽彩畫,天花圖案為貼金二龍戲珠,藻井為金龍藻井。

皇穹宇殿內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國古建中是獨一無二的。

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頂,藍琉璃瓦屋面,正面出臺階六級,飾旋子彩畫,造型精巧。

東殿殿內供奉大明之神(太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則是夜明之神(月)、雲雨風雷諸神神牌供奉處。

皇穹宇殿前甬路從北面數,前三塊石板即為“三音石”。

當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只能聽見一聲迴音;當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就可以聽見兩聲迴音;當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下掌便聽到連續不斷的三聲迴音。

這就是為什麼把這三塊石板稱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專門把第三塊石板稱為“三音石”。

皇穹宇院落周圍的圓形圍牆,牆高約,厚,牆身用山東臨清磚磨磚對縫,藍琉璃筒瓦頂,這就是著名的“迴音壁”。

皇穹宇圓形院落的牆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體,磨磚對縫的砌牆方式使牆體結構十分緊密,牆的表面直徑651米,圍牆高。

當人們分別站在東西配殿的後面靠近牆壁輕聲講話,雖然雙方距離相距很遠,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聽見對方講話的聲音。

這是因為圓形十分光滑,對音波的折射。

遊記:北京市南部

丹陛橋位於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前,又叫海墁大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長360米、寬30米,是一座巨大漫長的磚石平臺,因其下面有兩孔涵洞而稱橋。

名字雖叫橋,可是沒有橋,更沒有橋翅兒,這是為什麼呢?丹陛橋呈南北走向,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地表逾。

它南接圜丘成貞門,北接及祈谷壇南磚門,將圜丘與祈年殿結為一體,構成天壇建築的主軸線。

早年間,聽老人們講:明朝的燕王做了永樂皇帝以後,決定在北京南郊興建一座天地壇,來祭祀天地,於是就下了一道聖旨:天地壇要修成“天·地”兩個境界。

後來祭壇修好了,永樂皇帝前來參觀,只見壇的北牆是圓的,南牆是方的。

北圓象徵天“圓”,南方象徵地“方”。

再看壇內的大祀殿又高又大,直上雲天,彷彿天上的宮闕一般,心中非常滿意。

但轉念一想,又覺得僅有北圓南方的天地牆,高聳入雲的大祀殿,而沒有一條通天的大路,還是不夠氣派啊。

於是,他又吩咐工部大臣:要在大祀殿以南,修一條天道,使皇帝步步升入天庭。

並且說:“限你兩個月修成,到時要是修不好啊,是要拿你治罪的。

”工部大臣領了皇上的口諭,心裡煩得不得了,他想不出修天道的法子,但皇上的話又是金口玉言,誰敢不聽呀?於是,就把北京的建築工匠都抓到天壇來了。

遊記:北京市南部

他先把皇上的旨意說了一遍,叫他們在一個月內將路修好,否則一律殺頭。

這可把工匠們難住了,這樣的路見都沒見過,可怎麼個修法啊?丹陛橋橋東有一方形磚臺,稱具服臺,三面有雕石欄杆,是皇帝祭祀時漱洗更衣的地方。

在祈年殿舉行祈谷禮時,先在此臺上支搭圓形幄帳,稱為“幄次”,通稱“小金殿”。

皇帝由齋宮到祈年殿行禮,先到這“小金殿”中更換禮服。

明朝皇帝到這裡時,還要脫掉鞋再到祈年殿上行禮。

這表示潔淨,不將微塵帶到神壇上。

就在這時,從人堆裡走出一個瘦老頭兒,他不慌不忙地走到工部大臣面前,從容不迫地說:“這路我可以按期修好,但有一件:凡是跟我幹活的,都得給雙倍工錢。

”大臣滿口應承。

這瘦老頭兒就是當時最有名的瓦匠師傅,他受過名師指教,不僅瓦匠活樣樣精通,還是一個天才設計師,經他手蓋起的宮殿樓閣呀,那是不計其數。

北京城的工匠師傅沒有一個不敬重他的。

他剛才一到這兒便把周圍的地形看在眼裡,心中很快就形成了一個修路的方案。

工匠們見是老瓦匠師傅領了頭,心裡也就踏實下來了。

遊記:北京市南部

於是,從第二天開始,大夥就在老瓦匠的指導下,動手修這通天路。

俗話說,人多力量大。

人們鑿石的鑿石,砌磚的砌磚,不到一個月的工夫,路就修成了。

這條大路路面寬闊,氣概非凡:中為“神道”,左為“御道”,右為“王道”,玉帝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整個大路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南端高三尺,北端高一丈有餘。

這樣安排,不就象徵皇帝步步升高,直達天庭了?祈年殿——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前身為大祈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為三重頂圓殿,名為“大享殿”。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

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

祈年殿是一座直徑,鎏金寶頂藍瓦三重簷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

祈年殿內有28根金絲楠木大柱,裡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間一圈12根寓意十二個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

遊記:北京市南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