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低調地展示天然的美,卻在歲月中慢慢消逝——婺源虹關村

由 獨居遊記 發表于 旅遊2022-09-01
簡介雖然後期為了重拾古村技藝,開設了尚逸工坊,但因為人丁稀少,無人繼承,虹關徽墨變得默默無聞,再難打造昔日的輝煌

虹關何處落徽墨的線索

虹關村是婺源旅遊的必經之地,也是古代“徽饒古道”的重要驛站之一,偏僻、靜幽,古橋流水,青石鋪路,這是遊覽過古村後的觀後感。

低調地展示天然的美,卻在歲月中慢慢消逝——婺源虹關村

村落不大,走馬觀花半小時足矣,細品要小半天。村內明清建築不少,大多是民居,未被商業化,當然這也就導致了村內大量古建築損毀,不管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破壞,村內遺蹟得不到保護,就會轉為歲月塵埃。

低調地展示天然的美,卻在歲月中慢慢消逝——婺源虹關村

古村於南宋時便有,因詹姓建村時,天上一縷虹光射向此地,春秋時又是吳國和楚國的分界帶的第一道關口,遂命名為“虹關”。

低調地展示天然的美,卻在歲月中慢慢消逝——婺源虹關村

虹關古村的興起與明清兩代徽墨生產有著密切關係。明清時代,虹關是徽墨的主要產地之一。村裡好多的街道都是以墨業為名,素有“墨鄉”之稱,目前村內還尚存經營徽墨的原始賬本,十分珍貴。古村內的詹大有曾將徽墨銷往世界各國,將虹關墨歷史聲名遠揚,算是虹關村最輝煌時刻。可惜好景不長,隨著村內唯一的墨廠倒閉,虹關徽墨傳承戛然而止。雖然後期為了重拾古村技藝,開設了尚逸工坊,但因為人丁稀少,無人繼承,虹關徽墨變得默默無聞,再難打造昔日的輝煌。

低調地展示天然的美,卻在歲月中慢慢消逝——婺源虹關村

踏上曾經的國道“徽饒古道”,腳踩著凹凸不平的石板路面,還能想到曾經的這裡車水馬龍,一片繁華熱鬧景象。

低調地展示天然的美,卻在歲月中慢慢消逝——婺源虹關村

古道旁錯落有致的一間間明清建築,跟皖南的古村落同屬徽派,給千年古村更添古韻。建築多是墨業世家所建,至今古村內還有很多儲存較好的房屋,玉映堂、棣芳堂、玉鑑堂、禮和堂、繼志堂、務本堂、從是堂、詹大有祖居、光裕堂和六順堂等,數量不少。區別於古徽州建築的“三雕”,虹關人還把墨模的雕刻藝術運用到了建築藝術之中,這也給千年古村添加了獨特的亮點。虹關村裡的明清建築算是儲存得比較好的,石板路穿村而過,路兩旁高牆深院的古民居,讓巷子顯得格外狹窄幽深。

低調地展示天然的美,卻在歲月中慢慢消逝——婺源虹關村

虹關村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三面環山,一面朝水,良好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村口的一顆樟樹屹立千年不倒。此樹獨木成林,樹高26米,胸徑3。4米,冠幅達三畝餘,樹齡竟有1100多年!枝繁葉茂,氣勢磅礴,堪稱“江南第一樟”。它以雄偉的身軀保護著虹關村村民,似乎得到了它的祝福,虹關村裡人才濟濟,走出不少奇人異士。

低調地展示天然的美,卻在歲月中慢慢消逝——婺源虹關村

古村八成都姓詹,可以說整個古村就是詹姓聚居的一個大村落。古村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據史料記載,古村裡曾有一位巨人詹世釵,身高竟有十尺三寸(約3。19米),當然這個資料略有水分,實際身高修正後大約為2。44米,比姚明還要高18公分,也算是奇人了。清道光年間,古村裡有“長人之家”,詹世釵的居所,就是如今的“玉映堂”,為明代建築,後來詹世釵去了英國發展,再沒回來。目前婺源縣博物館裡還珍藏著他的一雙鞋。

低調地展示天然的美,卻在歲月中慢慢消逝——婺源虹關村

從明洪武到清乾隆的400年間,村裡出過不少高官,如詹同、詹徽父子,在明洪武年間先後擔任吏部尚書;詹應甲,是乾隆南巡召試欽點的舉人,清嘉慶年間由宜昌府通判升任直隸州知府,死後林則徐親自為其撰寫了墓誌銘。

低調地展示天然的美,卻在歲月中慢慢消逝——婺源虹關村

虹關村的風景還是很美的,山川俊秀,流水潺潺,隨風搖曳的油菜花,古樸蒼勁的千年古樟,天際白雲嫋嫋,好一幅田園畫卷。

低調地展示天然的美,卻在歲月中慢慢消逝——婺源虹關村

優美的生態,神秘的古道氣息,豐厚的人文資源及純樸的民風提煉著樸厚與單純、豐富與概括,是畫家寫生的優選地,實景圖。

低調地展示天然的美,卻在歲月中慢慢消逝——婺源虹關村

村口有一座單孔石拱橋,叫通津橋,始建於南宋,長16米,寬4米,橋面青石板鋪路,橋身橫跨小溪,站在橋上可觀古村內外美景。夕陽西下,天空還殘留落日餘暉,橋下小溪潺潺而過,望著油菜地的一片金黃,沉醉其中。

低調地展示天然的美,卻在歲月中慢慢消逝——婺源虹關村

虹關古村目前還不是景區,這裡沒有古鎮濃重的商業化,也沒有景區的人聲鼎沸,更沒有人工翻修,就那樣的展示自己原來的樣子,給遊人一種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這種美誰都不願它消失,但無人投入保護,這種美可能只能停留在相片中啦!還是祝願虹關村能夠保護好千年的遺產,且留住那份天然、純淨的美。

低調地展示天然的美,卻在歲月中慢慢消逝——婺源虹關村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