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包公戲中丞相王延齡的歷史原型是誰?從史書看並非名相王曾王旦

由 驚心鳥 發表于 旅遊2022-08-18
簡介在包拯考中進士辭官回家照顧父母時,王拱辰則成為朝廷中的政治新星而崛起,受到了宋仁宗趙禎的器重,官職像坐火箭一樣飛黃騰達

岳飛死在什麼亭

在所有的包公戲中都有一位王丞相的角色,他作為重要的配角周旋於包拯、龐太師和宋仁宗之間,成為朝廷內鬥的潤滑劑。幾乎每一場關於包拯在朝廷中懲奸除惡的橋段中,他都有出場,積極周旋於其中。在關鍵時候他多次勸說宋仁宗做出正確決策,保護了受到奸臣打壓的包拯,成為故事中正面朝廷官員的典型。對於這位王丞相的來歷,小說和戲劇中描述得支離破碎,因此也引起了很多文史愛好者的好奇。為此歷史愛好者們都去宋朝史書中尋找答案,想要對這位包公戲的重要配角人物尋根究底。

包公戲中對王丞相的描述很多,各方面的線索收集起來還是不少的。這位王丞相名叫王延齡,宋朝的三朝元老。他是包拯的老師,也是他在朝廷中最大的支持者。他和包拯一樣當過開封府尹,可以說是手把手教著包拯當官的。他是宋仁宗趙禎最為信賴的文臣之一,在朝廷中有極大的話語權,常常在龐太師暗算包拯時保護他。結合這樣的多的戲劇故事線索,似乎在史書中確認這位王丞相的來歷應該很容易。但事與願違,史書中既沒有叫王延齡的丞相,也沒有完全符合這個身份的王姓丞相,所以引起了很文史愛好者的討論。

包公戲中丞相王延齡的歷史原型是誰?從史書看並非名相王曾王旦

在文史愛好者的群體中,認為王延齡歷史原型的可能性比較高的是宋朝名相王曾和王旦。甚至有人說王延齡是這兩個名相混合的角色,而非將單獨一位名人作為歷史原型。可是從史書來看,這種說法其實有很大的漏洞。事實上王曾和王旦儘管也姓王,也是宋朝前期的名相,但在歷史上和包拯的關係並不密切,更不要說成為包拯的老師了。他的經歷也沒有出現在於包拯相關的案件和歷史事件中,說他們說包公戲中王延齡的原型是非常牽強的。這種說法大機率是文史愛好者在考證中,牽強附會而得出的結論。

包公戲中丞相王延齡的歷史原型是誰?從史書看並非名相王曾王旦

按照戲劇的設定,王延齡三朝元老,這是很重要的標誌。文史愛好者們列出的名相王旦和王曾都不符合這一條,所以很難說是王延齡的原型。王旦是宋太宗趙光義時候的進士,在宋真宗趙恆末年去世,只能叫兩朝老臣。他做過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澶淵之戰時為權任東京留守事,可以說是趙恆最信任的老臣之一。他掌權十八年,為相十二年,是宋朝少有的掌權超過十年以上的宰相。從權位上看,王旦比戲劇中的王延齡尤有過之,但人生經歷卻與包公戲無關。他死於宋真宗天禧元年,那時候包拯還沒進京考試,根本不可能是他的老師。

包公戲中丞相王延齡的歷史原型是誰?從史書看並非名相王曾王旦

名相王曾的人生經歷上倒是與包拯有著時間軸上的重合,但卻沒有任何空間和人物事件上的交集。王曾是宋真宗時的狀元,而且是連中三元,因而受到宋真宗的重用。他在宋仁宗寶元元年死於鄆州任上,從資歷上看也只是兩朝元老。包拯是宋仁宗天聖五年的進士,但他考中後沒有當官,而是先在家裡侍奉父母,所以與王曾沒有什麼交集。等包拯父母去世而復出當官時,王曾正好與呂夷簡內鬥而一同罷相,然後被外放去了山東鄆州。當時包拯復官後被安排在安徽天長縣當知縣,可以說兩人基本上就沒有私交的機會。

包公戲中丞相王延齡的歷史原型是誰?從史書看並非名相王曾王旦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王旦和王曾都不是王延齡的歷史原型,那麼到底是哪位北宋丞相呢?要回答這個疑問,還是要從北宋的史書上找答案,尤其是與包拯密切相關的史料。在包拯的史料中,有這樣一位姓王的官員,與戲劇中的王延齡有著高度的雷同點。雖然他沒有正式的拜相,但在朝中地位也是一等一的重臣,對包拯的官場道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包拯能成為宋仁宗時代的名臣,與這位姓王的官員密不可分。說他是包拯的伯樂可以,說他是老師,也沒有大問題。畢竟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官場領路人也有座師之稱。

包公戲中丞相王延齡的歷史原型是誰?從史書看並非名相王曾王旦

根據戲劇中王延齡的人設特點進行關聯,可以確定北宋大臣王拱辰便是王延齡的歷史原型。王拱辰是北宋的三朝元老,雖然沒有正式拜相,但朝廷地位無限接近於丞相。他是宋仁宗天聖八年的狀元,活躍在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是活脫脫的三朝元老,這與王延齡的人設相符。他雖然考進士的時間比包拯晚三年,但官運遠比包拯亨通,是包拯官場道路的重要領路人。在包拯考中進士辭官回家照顧父母時,王拱辰則成為朝廷中的政治新星而崛起,受到了宋仁宗趙禎的器重,官職像坐火箭一樣飛黃騰達。

包公戲中丞相王延齡的歷史原型是誰?從史書看並非名相王曾王旦

考中狀元后,趙禎給王拱辰賜名,先讓其當了懷州通判,然後讓其入值集賢院,知制誥,歷監察判官,修起居注。到了慶曆元年的時候,王拱辰已經是翰林學士,知審官院,是趙禎的重要心腹。在宋朝與遼國的談判中,王拱辰表現非常出色。他對遼國提出的無禮的索要領土的要求據理力爭,將遼國使者駁斥得啞口無言,使其不敢輕舉妄動。因為這個功勞,王拱辰年紀輕輕就做到了御史中丞,這可是朝廷中無限接近於副宰相的官職。而此時包拯還在地方上做官,先後做了天長知縣和端州知府,後來因考核優異才入京任殿中丞。

包公戲中丞相王延齡的歷史原型是誰?從史書看並非名相王曾王旦

從歷史發展來看,王拱辰雖然起步比包拯晚,但官運遠比包拯亨通。這一方面源於他的狀元資歷,另一方面因為他的岳父是朝廷的參知政事薛奎。薛奎以參知政事的身份權任三司使,妥妥的副宰相,成了王拱辰背後最大的支撐。包拯入京後很快和王拱辰有了打交道的機會,他被王拱辰舉薦為監察御史裡行,不久之後正式轉任監察御史。從此包拯走上了御史和諫官的道路,開啟了彈劾官員的歷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御史監察類官員,成就了“包彈”的傳說。可以說從官場道路的角度看,王拱辰是包拯的座師和伯樂。

包公戲中丞相王延齡的歷史原型是誰?從史書看並非名相王曾王旦

自從進入了御史臺,包拯便一發不可收拾,各種彈劾雨點般的打向了朝廷中的貪官汙吏。然後包拯便聲名鵲起,很快成為這類官員的佼佼者,先後出任御史中丞、知諫院、權知開封府、三司使、樞密副使等官職,位列副宰相的重要職位。在這些官職中,包拯與王拱辰最具交集的便是權知開封府,這也是民間對他們最為關注的官職。包公戲中的包公是開封府尹,其實就是這個官職的演化。宋朝的開封府尹是儲君的轉階官職,政治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不可能給普通大臣,所以管理首都的一把手實權是在權知開封府手裡。

包公戲中丞相王延齡的歷史原型是誰?從史書看並非名相王曾王旦

戲劇中說王延齡當過開封府尹,後來又引導包拯坐上這個位置。實際上王拱辰和包拯的確先後出任權知開封府,但兩人並沒有什麼因果邏輯關係,只是官場任命的巧合罷了。但與包拯不同的是,王拱辰在宋朝的名聲並不好。他甚至因為受名聲所累,多次拜相入閣的機會都被人阻擋。這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在范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過程中,王拱辰站在了新政團隊的對立面,成為了保守派文官集團的政治打手,而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利用御史中丞的權力,羅織罪名攻訐滕子京、范仲淹、歐陽修等新政官員,受到士大夫階層的抨擊。

包公戲中丞相王延齡的歷史原型是誰?從史書看並非名相王曾王旦

在慶曆新政期間王拱辰的表現敗壞了自己的政治聲譽,他作為保守勢力的政治打手,主動出手攻訐新政官員,使自己的官場之路走窄了。雖然後來受到仁宗、英宗、神宗三個皇帝器重,王拱辰兩次出任三司使、多次出任御史中丞,但距離入閣拜相總是隻有一步之遙。他先後遭到趙、歐陽修和王安石的彈劾,始終沒能與宰相官職扯上關係。直到晚年時他才被宋神宗任命為宣徽南院使,賜金方團帶,終於與宰相官職扯上了關係。因為宣徽南北院使都是宰相的榮銜,一般只給下野的宰相或者節度使,所以這也成為宰相標誌之一。

包公戲中丞相王延齡的歷史原型是誰?從史書看並非名相王曾王旦

因此臨近退休的王拱辰這才混上了個“相爺”的稱呼,勉強可以享受宰相的政治待遇。戲劇上的王延齡出任丞相,與王拱辰的假宰相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至少王延齡是有實權的。不過從藝術表現和史實結合的程度來看,也就王拱辰的人生與王延齡的共同點最多,其他的宰相和王姓官員都不如他。所以綜合各方面考慮,王拱辰作為王延齡的歷史原型是比較肯定的。雖然他的歷史名聲比王延齡差多了,但相似點卻是最多的。民間戲劇小說的創作者,因為包拯的關係,對王拱辰這樣的人物高看一眼,將其無限拔高,也是人之常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