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推動歷史城區有機更新,院士、專家為廣州“把脈問診”

由 身邊24小時 發表于 旅遊2022-08-14
簡介為彰顯廣州歷史城區“雲山珠水、千年花城”的整體魅力,解決歷史城區保護傳承的難點痛點堵點,推動歷史城區有機更新,塑造歷史文化風貌與現代都市文明交相輝映的空間形象,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邀請由王建國院士領銜,東南大學、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

建築工程分包違法嗎

大洋網訊 近日,基於風貌保護的廣州歷史城區城市設計專家諮詢會召開。會議邀請了何鏡堂院士、潘安、孫一民、王世福、馬嚮明、曹勁、鄧興棟等行業知名專家與會,為廣州歷史城區的保護與復興把脈問診,建言獻策。

會上,與會院士、專家就如何定義廣州歷史城區的風貌特色,如何恢復歷史城區江山視廊,顯山露水,如何打通重要觀景點與地標之間的景觀視廊,如何體現歷史城區珠江沿線特色風貌,如何更好體現“花城”特色美譽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探討。

推動歷史城區有機更新,院士、專家為廣州“把脈問診”

專家會現場

廣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200多年城址不變,全市20。39平方公里的歷史城區儲存了豐富傳統城市肌理和歷史文化資源。為彰顯廣州歷史城區“雲山珠水、千年花城”的整體魅力,解決歷史城區保護傳承的難點痛點堵點,推動歷史城區有機更新,塑造歷史文化風貌與現代都市文明交相輝映的空間形象,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邀請由王建國院士領銜,東南大學、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州市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技術團隊開展基於風貌保護的歷史城區城市設計研究工作,綜合自然生態環境、用地建築現狀等要素,充分考慮保護、修復、再生髮展的動力因素和限制因素,構建更優的風貌評價及感知體系、發揮歷史城區用地潛力、最佳化提升歷史城區空間,實現歷史城區形態的科學、合理、精細管控,進一步推動歷史城區高質量保護與發展。

王建國: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導

推動歷史城區有機更新,院士、專家為廣州“把脈問診”

王建國

王建國介紹了本次研究的工作背景及開展情況,結合院士團隊在南京、杭州等多地開展相關研究的實踐經驗,對廣州歷史城區城市設計研究工作提出思考。

王建國認為城市風貌是一座城市區別其他城市最重要的特徵,城市風貌包括內化隱形的非物質風貌,如文化、風俗等;也包括外化顯性的物質風貌,如山水、建築等,具有差異和獨特的城市風貌形象對於“城市升維”具有重要意義。

廣州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是我國第一批公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大型複雜名城的代表,素有“雲山、珠水、古城”的美譽。歷史城區是廣州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是城市發展中最重要、文化積澱最豐厚的地區;同時,歷史城區也是廣州城市環境最擁擠、城市空間形態最敏感、風貌保護壓力最大的地區。基於既有城市格局,需要重新定義廣州歷史城區的形態特色,挖掘廣州歷史城區風貌感知的多種潛力,構建空間生長的內在邏輯,提供規劃管理的資料支援,從而提升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科學性,在全國形成示範效應,是本次研究工作的目標。

何鏡堂: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建築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築師,教授、博導

推動歷史城區有機更新,院士、專家為廣州“把脈問診”

何鏡堂

何鏡堂認為,廣州既是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又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應當深入瞭解廣州歷史文化脈絡。近代傳統中軸線頭尾清晰,中間段連續性不強,可考慮透過街巷做好節點之間的串聯,梳理從山到江的通道,加強南北向聯絡。珠江尺度宜人,親水性佳,氣候條件良好,適宜打造水上游覽路線。“花城”體現了廣州人民對於生活的熱愛,尤其是春節前的花市已具備較強知名度,可舉辦相關活動提升花城品牌影響力。廣州歷史文化片區風貌提升方式可以更開放,應正確理解“老城市新活力”含義,兼顧傳承與提升,引入創新保護方式,進一步挖掘如文化公園、沙面、南方大廈等重要地段的歷史文化故事。

潘 安:住建部科技委秘書長、廣州市規劃協會會長

潘安認為,廣州市域具有山-城-田-海的宏觀山水格局,對於歷史城區,更應強調“雲山珠水”的關係,可結合“青山半入城,六脈皆通海”的意境去思考如何打通山江視廊。廣州城市的傳統中軸線不是直線,客觀上決定了難以直接從越秀山沿中軸線看到珠江。六脈渠已成為歷史,完全恢復並不太現實,但可透過多種方式表達其歷史印記。此外從民國時期開始,各時期的建設迭代也遮擋了通江視廊,體現了廣州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肌理積疊,因此不必過分強調視廊暢通。建議對歷史城區輪廓進行修補;重點關注越秀山、珠江邊的景觀視線控制;選取適合的觀察點,讓市民能夠從多尺度、多角度全面瞭解廣州歷史城區的空間特徵。

孫一民: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

孫一民認為,基於風貌保護的城市設計除了對建築風貌外觀的保護,也應注重人文特徵和自然風貌的保護傳承。其次,城市設計工作的核心是公共空間體系,應注重歷史城區公共空間的品質提升。再次,在城市建設中,要正確理解並採用“繡花”功夫,有格局、有方法地推進城市保護與更新,注重民生訴求與基礎設施完善,同時也需提高多專業工作協同,形成保護共識,避免建設性破壞。

王世福: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教授

王世福認為廣州歷史城區格局儲存較為完整、空間活力旺盛,路徑感知優於介面延續,中觀尺度體驗優於微觀感受,整體空間品質尚需提高。廣州歷史城區城市設計應該重視價值重現和文脈傳承,應迴歸市民感知和人文價值,風貌的保護與彰顯應強調物質環境與人的互動性。當前越秀山到珠江之間打通山江視廊的可操作性較弱,建議梳理自然和人工的地標體系,以城市公共空間配合地標,透過建立步行體系與眺望體系,加強歷史城區短視廊的體驗,提升歷史城區風貌感知與彰顯度。

馬嚮明: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工程師

馬嚮明表示,廣州自古以來都是海上貿易中心,陸海系統交匯並存是廣州最為突出的城市特點之一。隨著城市建設發展,水陸城市的城市特徵逐漸削弱,主城區與海洋的聯絡被弱化。建議考慮重現廣州水上歷史,利用河流系統將海洋功能及意象重新引入到主城區,讓歷史城區可以看得到海洋資訊,建立複合體驗路徑,梳理珠江沿線地標,體現廣州特有的水陸歷史價值與海洋文化。

曹 勁: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館員

曹勁認為,廣州是國家門戶之地,歷史城區大量地標建築物既是歷史上海上貿易航標制高點,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考慮結合文物保護規劃要求,在適當區域範圍內恢復制高點的視覺化。建議以高品質步行空間和歷史文化遺產遊徑串聯重要歷史節點,展現廣州名城底蘊。曹院長特別強調,城市考古工作應與城市空間特色營建緊密銜接,從考古成果中提取城市格局演變的關鍵性節點開展專項研究。

鄧興棟: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院長

鄧興棟建議,廣州歷史城區可圍繞古代傳統中軸線和“三山一水”的整體格局進行結構性保護,逐步治理、恢復以六脈通渠為代表的歷史水系,加強第五立面的整體保護和綜合治理。圍繞五仙觀、懷聖寺、六榕寺、光孝寺等文化載體,挖掘展示隋唐廣州多元文化交流中心地位,加強對禪宗文化的保護與展示。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負責人表示,將充分吸納專家意見和建議,對歷史城區風貌合理傳承、調適與最佳化,實現歷史城區的科學管控、精細設計,進而推動歷史城區的整體保護和有機更新,在老城市新活力實踐上取得新進展、新突破,讓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復興“老”的經典魅力、煥發“新”的時代活力。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通訊員 穗規資宣

【來源:大洋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