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如皋筆記:紅十四軍紀念館

由 東方連話 發表于 旅遊2022-08-06
簡介轟轟烈烈的革命和慘烈殘酷的反革命在這片土地上反覆上演,在紀念館裡的歷史照片中,可以看到當年報紙上的“剿匪”戰果報道,可以看到20多歲的革命者在臨行前高呼口號的描述,還有他們身首異處的殘酷遺照

紅十四軍紀念館在哪裡

如皋筆記:紅十四軍紀念館

梁東方

從如皋火車站出來,步行向西,不到兩公里,路邊出現了一片茂盛的林子。以為一定就是早就從地圖上看到的紅十四軍紀念館了,正要邁步進門,保安走了過來,便伸手掏身份證準備遞過去。他說是去紅十四軍吧,我說是。他說繼續向前二十米,這裡是陵園。

陵園其實也屬於紅十四軍紀念地的一部分,其中四千多烈士中,屬於紅十四軍的有很多。

以鮮紅的五角星為大門的獨特設計的紅十四軍紀念館內部規模很大,展廳設定眾多,將紅十四軍成立的前因後果和林林總總的細節都做了詳盡的展示。人行其間,如回到了九十多年前的歷史隧道中;設身處地地感受到腳下這片以前從未涉足過的土地,似有深深的脈搏在不息地搏動。歷史就是一個地方的人們曾經怎樣生活的記憶,它們不因為時過境遷而沉沒,賴於知識的傳播,賴於文字圖片的記載,也更賴於這樣專門展示的紀念館的展示。

如皋筆記:紅十四軍紀念館

在江北的通(南通)海(海安)如(如皋)泰(泰興)地區,革命的傳統源遠流長,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就已經有不斷的革命活動,起義和暴動的範圍之廣和人數之多都足以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於是1930年2月就地成立了紅十四軍,轄兩個支隊,1300多人。這樣一來,這裡也就成了那個年代裡中國大地上又一塊鬥爭激烈的所在,大量戰士和領導者倒在了這片土地上。到同年10月,紅十四軍在眾多將士犧牲的情況下被打散,少數部隊轉移到了中央蘇區,餘部重新融入隱蔽鬥爭之中。

包括紅十四軍時期在內,只是從1929年到1933年,如皋就有八位縣委書記犧牲在這片土地上;有的人,是在上任路上就犧牲了的。實際上從民國三年的民三三烈士因為參與孫中山討袁而被殺於如皋古城開始,這片土地上不平則鳴、胸懷大義、以血相濺的抗爭就一直綿延了下來。

如皋筆記:紅十四軍紀念館

轟轟烈烈的革命和慘烈殘酷的反革命在這片土地上反覆上演,在紀念館裡的歷史照片中,可以看到當年報紙上的“剿匪”戰果報道,可以看到20多歲的革命者在臨行前高呼口號的描述,還有他們身首異處的殘酷遺照;可以看到另一位也是20多歲的革命者因為女友被敵人殘殺而悲憤自沉……

所謂通海如泰地區,因為積貧積弱,而逐漸形成獨具本地特徵的烈性,與一水之隔的江南顯示了不太一樣的民風。不過,這一帶雖然有長江相隔,但在南通帶領下,始終為上海的輻射圈範圍內。時代最新的資訊總是能從滬上傳來,而從本地走出去的學生又總是能帶回最鼓舞人心的資訊與理念。抗爭的火種由此蔓延開來,形成了令人矚目的旗幟效果。

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曾經在現代史上演繹過如此肝腦塗地的壯烈,卻又是全國著名的長壽之鄉。自古而今,本地的名人之中大多也都壽數很大,百姓之中十萬人百歲老人的比例在全國也都排在前列的。和平年代的自然生息之中,人們逐漸普遍無虞於衣食的生活,就可以迎來大多數人都過上好生活的景象。冒闢疆和董小宛的愛情浪漫、審美舊事和他們所努力追求的詩化生活,都是本地今天的文化名片,和近乎唯一的名勝古蹟。而紅十四軍紀念館則是本地世世代代的抗爭傳統的一種明確代表。長壽的基因正生長在追求公平正義的不懈道路上。

如皋筆記:紅十四軍紀念館

如今乘坐城際列車可見,在江北的鄉間平原上,一排排別墅式的民居,散散地綴在大地上。不像北方那樣一個村子集中在一起,而是散開一條線,像聯排別墅,卻又比所有那些商品化的小區房產都敞亮。沒有腥風血雨,而能將一切社會矛盾於法制渠道內予以解決,這是整個社會之幸,也是前此無數代人們追求的最廣泛意義上的幸福所在。

抵達一個地方,先從它最具備標誌性的人文地理主流話語之地開始,不僅是對歷史的切入點,也同時是對現實的理解視窗。在這樣的意義上,新通車的如皋高鐵車站與紅十四軍紀念館相距不遠,步行可達,就是一種很好的設計了。

如皋筆記:紅十四軍紀念館

我注意到紀念館外面的大門上鮮紅的大字寫的是“紅十四軍公園”,這樣的名稱細節實際上是將紀念館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的表現。這種讓歷史和現實同步的努力,為的是讓後人不忘歷史,為的是理解了歷史之後能給這片土地帶來更其深厚的發展動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