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領略老成都的變遷,來時光博物館看這些舊照片舊報紙

由 紅星新聞 發表于 旅遊2022-07-31
簡介歷經時代變遷,河道闢為街道,成都民俗專家劉孝昌就出生成長在中蓮池街

霏字繁體字幾畫

9月8日上午9時30分,成都寬窄巷子東廣場,已有遊客在排隊等候,此時距離時光博物館開館還有半小時;直到中午時分,館外依然排著長龍。秋日的霏霏細雨擋不住大家尋找記憶、感恩新時代的熱情。

紅星新聞記者碰到了兩位老人,都是資格的“老成都”。他們帶來了自己珍藏的舊照片、舊報紙,引來遊客們的圍觀、拍照。而他們也不厭其煩地向大家解釋這些資料的傳承意義,希望大家能從過去受到啟發,更好地奮鬥在新時代。

領略老成都的變遷,來時光博物館看這些舊照片舊報紙

↑“時光博物館”,以時光大篷車的形式落地成都寬窄巷子東廣場,吸引市民和遊客參觀。

民俗專家劉孝昌:

家越來越大 從12平方米到100平方米

成都新南門一帶,原來有3個池塘,池中有蓮,分別稱之為上蓮池、中蓮池、下蓮池。歷經時代變遷,河道闢為街道,成都民俗專家劉孝昌就出生成長在中蓮池街。

他拿出中蓮池街的兩張老照片,分別由他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

他介紹說,那時中蓮池街的街坊還住著老舊的瓦房,城裡人騎上了腳踏車,腳踏車、三輪車成為交通運輸工具。照片近處有一堆蜂窩煤,說明這旁邊住著一戶條件較好的人家,當時一般家庭燒的是柴和“二炭”。

這張照片是劉孝昌用德國徠卡相機拍攝的,也是他的第一部相機,一位同學摯友相贈。在他工作以後,自己購買了國產相機,長期使用海鷗牌,拍下了另一張照片。

領略老成都的變遷,來時光博物館看這些舊照片舊報紙

↑劉孝昌

從畫面上看到,上世紀90年代,人們明顯更時髦,穿著牛仔褲,騎著賽車。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人們的商業意識也越來越強,破牆開店,街道兩邊都是商戶。劉孝昌還記得,當時門市月租金為一兩百元,而他作為一名區政府工作人員,工資為70元左右。

領略老成都的變遷,來時光博物館看這些舊照片舊報紙

領略老成都的變遷,來時光博物館看這些舊照片舊報紙

↑成都老照片

在時光博物館奇妙時空屋,他看到一張老式木床感慨萬千,“1971年,我結婚的時候就是這種床,在邛崍花了16元買的‘白木頭’,自己回家拼接,再刷上漆”。他的老伴帶了幾斤喜糖去單位,就宣告結婚了。“沒有婚禮、沒有儀式,我感謝我的老伴與我相濡以沫這些年,平平淡淡才是真”,他說。

居住條件的改善始於改革開放以後,劉孝昌分了一套40平方米的房子,終於有了一個小家。“我從來沒想過現在能住上100平方米的大房子”,他蒐集了許多書籍,現在有3間書房來放置。

領略老成都的變遷,來時光博物館看這些舊照片舊報紙

↑成都老照片

報紙收藏人士劉家榮:

龍泉驛的每一份榮光 都有報紙見證

劉家榮收藏了數千份舊報紙,在龍泉驛區當地小有名氣。可想不到的是,他其實出生於農民家庭,後來當了煤礦工人,文化程度並不高。

在病退以後,他有了時間和精力,開始如飢似渴地閱讀報紙,惡補文化知識。在這過程中,他感到文化需要傳承,這些報紙都是歷史的見證,便開始了收藏之旅。

領略老成都的變遷,來時光博物館看這些舊照片舊報紙

↑劉家榮攜帶4份報紙講述龍泉生活的變遷

在時光博物館的舊報刊欄前,他和兒子展示了自己精心挑選來的4份報紙,併為大家講述一段段榮耀時刻。

第一份報紙是出版於1949年12月31日的《工人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我軍解放成都》,來自於“新華社西南前線三十日電”。當時報紙使用的還是繁體字,標題從右讀到左,文字也不是橫排,而是豎排。

領略老成都的變遷,來時光博物館看這些舊照片舊報紙

第二份報紙是出版於1987年3月10日的《四川日報》,頭版的一個豆腐塊訊息預告了第二天首屆龍泉桃花會(桃花節前身)要開幕。“桃花會讓龍泉的桃子出了名”,劉家榮說,桃子銷量增加,農民增加了收入,後來才有了農家樂,走上了鄉村振興之路。

領略老成都的變遷,來時光博物館看這些舊照片舊報紙

第三份報紙是2000年3月23日出版的《人民日報》,頭版訊息報道了《國家級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掛牌》,時值西部大開發伊始。

當時報道稱,成都經開區自1990年興辦以來,累計投產專案170個,實現產值112。3億元,利稅4億元,創匯6700萬美元……如今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0年,成都正加快東進步伐,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政區合一,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02。8億元。

領略老成都的變遷,來時光博物館看這些舊照片舊報紙

第四份報紙則報道了2015年“龍泉造”汽車從成都出發,透過蓉歐快鐵運往歐洲,巡遊埃菲爾鐵塔。“汽車、桃子都是我們的驕傲!”劉家榮說。

領略老成都的變遷,來時光博物館看這些舊照片舊報紙

紅星新聞記者 嚴丹 攝影記者 王紅強

編輯 陳怡西

領略老成都的變遷,來時光博物館看這些舊照片舊報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