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十堰歷史名人|張振武:辛亥革命首義功臣的傳奇人生

由 十堰晚報 發表于 旅遊2022-07-20
簡介張振武,1877年生,湖北竹山人,在湖北省師範學校讀書時萌發反清革命思想

蔣詡武的墓在哪裡

十堰歷史名人|張振武:辛亥革命首義功臣的傳奇人生

辛亥革命首義功臣張振武。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而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中,名聞全國的“三武”——孫武、蔣翊武、張振武都是策動起義的重要人物,對於建立民國可謂居功至偉。作為武昌起義元勳,張振武是竹山的驕傲,更是值得十堰人民和中國歷史銘記的英雄。他把短暫的一生獻給了革命事業,併為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辛亥三武”,其中一位是竹山人

1911年10月10日晚,夜幕籠罩下的武昌城風聲鶴唳。時任滿清政府湖廣總督的博爾濟吉特·瑞澂忙活了幾天,心裡的石頭總算落了地:他早就收到風聲,湖北革命黨可能要舉事,四川此時掀起“保路風潮”,朝廷調湖北重兵前去鎮壓,武昌城內駐防空虛。瑞澂意外破獲了革命黨潛藏在武漢三鎮的兩個秘密機構:共進會和文學社總部。他抓了十幾個人,只是不見孫武、蔣詡武、張振武等主要頭目。

10月10日晚9點,武昌起義第一槍打響!緊接著,湖北迅速成立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蔡濟民、吳醒漢等15人被推舉為“謀略團”議員,共進會會長劉仲文被推舉為議長;軍政府設軍政、民政兩部,孫武任軍政部長,副部長是張振武,因孫武受傷住進醫院,張振武代行其職;蔣詡武任民政部部長。

孫武、張振武、蔣詡武因此名聲大振,並稱“首義三武”。民國建立,首功於湖北武昌,而醞釀武昌起義得力干將非“三武”莫屬。

孫武,湖北夏口(今湖北武漢)人,生於1880年,早年留學日本軍校,研究野外戰術及新式炸彈;回國後加入武昌革命團體日知會,同盟會成立的時候,日知會全體加入。1906年湖北革命黨欲起事,被當局查獲,多人被捕。孫武潛往日本,是年8月,共進會於東京成立,孫武任軍務部主任,不久便回鄂策劃革命,聯絡幫會,拉攏新軍。

共進會與同盟會淵源頗深:同盟會致力於西南起義,往往失敗。江浙光復會不滿,拉走部分人馬另起爐灶;長江流域的革命志士則主張在湖南、湖北舉事,在各地幫會大佬的撮合下,共進會得以成立,以“結納會黨”、招收江湖好漢為主。四川洪門首領張百祥被推舉為會長,湖北洪福會首領劉仲文為副會長,湖北日知會孫武擔任軍事部長,湖南哥老會焦達峰為交通部長。共進會會旨將同盟會“平均地權”改成了“平均人權”,孫武還制定了“九條紅底十八星”軍旗,紅底象徵恢復朱明,九個條紋代表九州,十八星代表十八個省。武昌起義時,湖北軍政府則懸掛此旗,不同於同盟會的“青天白日旗”。

蔣翊武,湖南澧州(今澧縣)人,生於1884年12月,年輕時在家鄉宣傳革命,後加入同盟會,1909年秋應故友、湖北新軍某隊隊長劉復基邀請到武漢《商務報》任職,二人以“文學社”之名,在新軍中積極發展會員。

張振武,1877年生,湖北竹山人,在湖北省師範學校讀書時萌發反清革命思想。甲午戰爭後,曾留學日本攻讀法律政治。學成後返鄂,執教於武昌黃鶴樓小學,創辦“公立學堂”聯絡同志,因宣傳反清革命思想,幾遭逮捕。後加入共進會,負責理財事務。

十堰歷史名人|張振武:辛亥革命首義功臣的傳奇人生

電影《辛亥革命》劇照。

立志報國,推動武昌起義順利打響第一槍

張振武自幼聰穎好學,有膽有識,立志報國。1900年,在武漢遊學的張振武考入湖北省師範學校,受老師時象晉的薰陶,進步思想開始在張振武心中萌發。因深感民族危機,張振武回到老家變賣部分家產,於1904年自費東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法律。1905年加入同盟會,尋求救國之路。

1907年畢業回國,任教於武昌黃鶴樓小學。張振武把學校當成宣傳革命的最好場所,儘可能利用各種機會宣傳革命,喚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觀念。如上地理課時,他特別指出某處原屬中國領土,先後被帝國主義侵佔,學生哪能容忍這種奇恥大辱,一顆顆革命的種子悄悄播下。

為了擴大宣傳陣地,張振武還在武昌創辦了體育會,設男女中學各一所。在辛亥革命前,他又創辦了“民國公學”,後改為省立第三中學。張振武創辦學堂後,以學校為基地,廣泛宣傳革命。1909年6月,張振武參加了由同盟會會員成立的共進會,料理會中的財務事宜。為了革命,他不顧家人反對,賣掉了位於竹山城關鎮老家的田產,把所得錢財全部交給共進會財務部。

1911年10月,武漢三鎮山雨欲來,革命大潮暗流湧動。9日下午,武昌起義計劃暴露,清朝官兵在城內大肆搜捕和屠殺革命黨人,起義機關的領導人紛紛撤離。危急時刻,張振武挺身而出,主動與他人秘密聯絡,緊急商議,決定提前起義。10月10日晚,終於在工程營打響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10月11日黎明,武昌城內官署、城門均為革命黨人控制,革命黨的十八星旗插上了黃鶴樓,宣告武昌首義的勝利,武漢三鎮隨之完全控制在革命黨人手中。

十堰歷史名人|張振武:辛亥革命首義功臣的傳奇人生

張振武故居已被修繕一新。

主持軍務,親臨前線督軍保衛武漢

1911年10月11日上午,武昌革命黨負責人在諮議局召開會議,討論如何組織政府,鞏固和發展革命成果。參會革命黨人不顧張振武的堅決反對,推舉當時在舊軍隊中有威望的黎元洪擔任新政府省都督。

武昌起義因提前暴露,原擬定的檔案毀於戰火,導致無軍政首長可遵,無成規可循,會議諸將大都各自為政,不相統屬。這時張振武倡議設軍務部,總攬軍隊編制、人事配備、餉項支出、機關存廢等事宜。會議推舉孫武擔任正部長,張振武任軍務部副部長,實際上,他以副部長代行部長職責。

武漢被革命軍佔領後,清政府迅速派重兵南下鎮壓,武漢保衛戰隨之打響。作戰期間,張振武三次印發《敬告我軍人》的白話文,鼓舞守城軍士鬥志,他還經常上前線巡視,凡軍隊自武昌開拔,先在都督府集合訓話。漢陽危急之時,他命人拿出軍務部名冊,點名編隊,連夜奔赴前線。

10月17日革命軍召開擴大軍事會議,有人建議放棄武昌。張振武在前排以刀斫地,厲聲說道:“有敢言退出武昌者斬!”會後依然人心惶惶,張振武跨馬巡行街市,大呼:“漢陽不守,乃我戰略撤退,武昌萬無一失!”軍民這才安定下來。

經過一個半月的浴血奮戰,革命軍在清政府強大的軍事攻勢下節節敗退,至11月27日,清軍佔領漢口。清軍隔江用炮轟擊武昌城,城內秩序混亂,張振武和孫武釋出安民告示在全城張貼,帶領士兵在全城巡邏。3天后,武昌城秩序穩定下來。

這時,狡猾的袁世凱藉助強大實力,壓迫湖北革命軍政府來與自己和談,雖然張振武堅決反對南北議談,但是南北雙方還是於1911年12月達成和談協議。

十堰歷史名人|張振武:辛亥革命首義功臣的傳奇人生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雕像。

喋血京城,革命黨領袖慘遭殺害

因張振武一直反對黎元洪擔任湖北軍政府都督,多次聲討反對黎元洪,黎元洪對張振武殺之而後快的心早已有之。處在各種矛盾鬥爭漩渦中的張振武,經黎元洪密謀,被袁世凱誆騙招納進京。

黎元洪不願也不敢擔當誅殺首義元勳之名,因而電請袁世凱,調首義有功將士入京。張振武一開始沒有答應,去而復返;黎電請袁世凱許張以蒙古調查員,張仍拒絕接受;黎便又心生一計,再次電請袁世凱改任張東北屯墾使,設立機關,並由鄧玉麟等陪伴入京。張振武向袁提了些條件,袁均應允。就這樣,張振武以起義元勳,率其大將方維來到北京。初到京城時,袁世凱對其禮遇有加,張振武也放鬆了警惕。

據當時的《亞細亞日報》1912年8月15日報道,14日晚上,張振武特約同盟會會員孫毓筠、宋教仁、張繼、劉揆一、李肇甫、劉彥、田桐,與共和黨黨員十餘人會飲於德昌飯店,藉以聯絡感情。此時張振武慨然以調和黨見為己任,他說他目睹黨爭,危及大局,因此自己不想結黨,不營私利,但求黨見日消,共維大局,力護共和。大家也都同意張的見解,認為政黨不能強同,黨見萬不可有。有人在席間還發表演說,賓主興趣皆濃,應酬到晚間10時,盡歡而散。

15日晚上,張振武又在六國飯店大宴京鄂要人,段芝貴坐首席,陳宦次之。段芝貴當時就已攜帶處決張振武的軍令,宴會還沒有結束,就說有點兒小事,先行告辭。其餘客人,都紛紛找藉口離席,神情狀態異常離奇。張振武等宴散欲返前門西邊住處時,在晚上10點左右。六國飯店在東交民巷,由東交民巷到前門西邊馬路不通,須經臨時開的大清門柵欄,繞行棋盤街。當張振武馬車剛到柵欄門時,在此埋伏計程車兵已將柵門關閉,不準通行。張及其所帶差官,頗有抗拒,但皆被拘拿。

張振武被捕後,隨即被押解到西單牌樓玉皇閣軍政執法處。處長陸建章向張振武宣佈:“大總統接副總統密電,謂張振武率黨徒方維在京謀不軌,破壞統一,即行正法。”張振武問:“何以執行如是之速?”陸建章回答:“某部次長由府中來電話,令到即槍決,免生枝節。予執行職務,所知者此耳。”就這樣,立下汗馬功勞的辛亥革命首義功臣張振武慘遭殺害。

十堰歷史名人|張振武:辛亥革命首義功臣的傳奇人生

辛亥革命紀念館。

張振武被殺,輿論譁然。黎元洪為擺脫困境,編造一系列所謂罪狀。即使這樣,他們仍無法向全國交代。黎元洪便連發三電,為自己辯解。

雖然當時社會各界密集發電對張振武遇害一事進行聲討,終因力量單薄,聲討活動無果而終。1912年9月初,張振武靈柩從北京運回竹山城,竹山百姓在城關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將靈柩安葬於城北觀音溝木魚山。

為了緬懷這位首義功臣,竹山縣政府1982年重新修繕了張振武的墳墓,並於2001年把竹山師範附屬小學更名為張振武小學。再後來,在省委、省政府支援下,竹山縣政府撥款重修張振武墓地,用磚石水泥砌墓臺,墓前立碑一座,上書“辛亥革命首義先烈張振武先生之墓。1983年12月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 記者 何利 編輯:艾蒿)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