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故土保佑吃完了飯的三峽移民

由 IT時報 發表于 旅遊2022-07-17
簡介王國應覺得拼多多是個神奇的東西,即使橙子的產量再高也能不賤賣地全部賣掉,正如矗立在長江之上的三峽一般

三峽大壩淹沒了多少縣

前言:

20世紀的最後一個10年,長江沿岸的人們終於等到了這一天。1992年開始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移民分期進行,直至2010年9月,共計搬遷移民139.76萬人。[1]

當三峽大壩地標似的橫亙在中國當代社會改革開放的歷史版圖中,海拔175米的長江水位已經躍過高崗山巒,吞下城池田地,淹沒了包括秭歸在內20個縣市區行政地 [2],構成了中國式新地形景觀:高峽平湖。

船行江上,腳下江水所淹沒的正是自己的故鄉,還有祖祖輩輩們的印記。湖北秭歸,這裡有著和亞特蘭蒂斯一樣的神蹟。只是同樣的兩座水下之城,一座成為了神蹟,一座成為了神蹟下的歷史。

故土保佑吃完了飯的三峽移民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為了三峽的移民們

三峽大壩蓄水時,秭歸縣數萬人的故土全部被淹沒,記憶中的故鄉已經葬身水底。這種往事在這長江兩岸像煙塵一樣,升騰又消散,很快便無影無蹤。在歷史的長河裡,個體的命運實在太微不足道了。但是正是因為移民們的犧牲,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程序。

從1992年到2010年,隨著長江水位不斷的上漲,先後有10萬人離開了這片曾經居住過的地方。[3]一些移民指著自己的車票,告訴自己年幼的孩子自己從哪來,又去了哪去投靠的親朋好友;一些移民帶走了家鄉的橙子樹苗,去往其他省市的安置點開始重新生活;剩下的人選擇眼看著漸漸升高的長江水,往地勢更高的山上重建“新秭歸”。

1997年,對王國應的一生來說,註定是個不平凡的一年。當年王國應一家正值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5口之家已經穩定,自己的孩子剛剛出生。在面對滾滾而來的長江水的時候,王國應並沒有絲毫的猶豫就決定搬離。在他眼中,他所做的所有事都為了這個國家、為了長江下游千千萬萬個和他一樣的家庭。幸運的是,在政府的移民規劃中,王國應一家沒有被搬離秭歸,新家的位置位於東北角山上海拔約幾百米的山上。

故土保佑吃完了飯的三峽移民

圖片來源於《宜昌市移民志》

很多人在移民前一起吃了最後一頓團圓飯,也有很多人忙著上山,為祖墳上最後一支香。對他們來說,長江不是生母,就是乳孃;而這一座淺淺的墳墓和一方黃土,則是他們實實在在的生命賜予者。當時政府進行了補貼,一些人將祖墳遷到了山上,而很多外遷移民的祖墳,就被淹在了水下。

“當時為了國家工程所有人都搬走了,好像過年一樣熱鬧。”一位移民在回憶時想到,“鄉鎮給外遷移民辦了個歡送會,領導的講話非常鼓舞人心,幾乎所有人對外遷這件事都熱情十足,但是還是有人在偷偷掉淚。”

搬運故土的秭歸人

對於中國人來說,臨水而居的習慣永不會變。有人曾說,水庫淹沒的地方都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而秭歸人選擇臨長江而居,面水背山,是最合理的生存選擇。王國應從小就跟隨家人種橙子,這種情況對他了解再合適不過了。

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山上未經開發的山頭一片荒蕪,到處都是亂石與峭壁,這對王國應這樣靠種橙子為生的農民來說簡直可以用絕望來形容。“山上的土層很薄,無法種植農作物;而山下的土卻即將被江水淹沒,造成泥沙堆積的風險。”王國應說,“後來我們就從山下,也就是原來我們居住的地方把土一筐筐的扛了上來。”

崎嶇的山路上都留下了移民們用籮筐扛泥土的畫面。取土、背土,秭歸鄉親不分男女老幼齊上陣。背土累了,在山道上休息也是土不離肩。“就這麼一筐一筐的背,才讓這裡能種上橙子。”王國應說到。那些日子,他從山下搬上來不少於3噸的泥土。來回一趟,就要花上半天以上的時間。

從個人行為到政府行為,從籮筐到卡車挖掘機。這裡的亂石與峭壁慢慢被泥土所覆蓋,到如今,放眼望去是青色的臍橙樹和橘樹。在屈原的詩裡,它們象徵著忠誠的品質。正是這樣,20多年之後,秭歸這座城再也沒和橙子分開過。

被挖掘的寶藏

清晨從宜昌出發,穿過三峽大壩下方的翻壩高速,過汽渡穿越長江,於薄霧之中一路盤山而上,彎道險阻,泥土飛揚,直至抵達深山處的楚王井村時,已近中午11點半。這一段百餘公里的路程,走了4個半小時。

王國應又“移民”了。靠著一家人在山上種植橙子,今年王國應在楚王井村更高的山上蓋了一座三層的小樓。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讓他全家一年已經有10萬左右的收入。這和幾年前的2000年收入形成強烈對比。

故土保佑吃完了飯的三峽移民

2008年的持續災害性大雪,曾讓秭歸“普臍”產量大減至無人問津,售價僅為0。3元。2014年前,險峭的高峽平湖依然橫亙在秭歸臍橙與廣闊市場之間,強抑著橙子身價的上漲。那時候,橙子均價也只在每斤0。58元上下。[4]

為了抵抗寒冬,江畔深山中的橙子逐漸變得多種多樣,紐荷爾、九月紅、中華紅、倫晚…時至今日,這片土地上無論春夏秋冬都裝飾著一片橙色。從2015年開始,拼多多等電商進入深山,在河谷險灘之間挖掘藏而未識的寶藏,至此這裡的橙子源源不斷的進入千家萬戶的餐桌。

故土保佑吃完了飯的三峽移民

“之前賤賣過幾毛一斤的橙子,得自己背到碼頭過輪渡,最後還看小販的眼色。如今怎麼賣都賣得掉,還都是高價。真的是一個在地,一個上天…”這幾年,王國應的橙子透過商家的手,在拼多多上被天涯海角的人一搶而空。王國應覺得拼多多是個神奇的東西,即使橙子的產量再高也能不賤賣地全部賣掉,正如矗立在長江之上的三峽一般。

不一樣的三峽

在秭歸老一輩人的記憶中,坐船駛出鬼斧神工的嶽書寶劍峽後,迎面便是青溪。靠山坡而建的是清一色木質石壘民居,那兒屬秭歸,離縣城七八公里,從神農架流下一股清水在此注入長江,相傳王昭君在水中洗浴過,故名“香溪”。

沿江的公路從香溪到秭歸不足20分鐘。下車不遠的路口赫然立著“屈原故里”的牌坊。江邊一別致的白色建築是屈原祠綠廕庇日。坡坎上下的路上涼風習習,居民們說話輕聲細語,和嘈雜的武漢街頭截然不同。哪知數年之後,這裡會隨三峽工程墜入江中。2000多年之後,投江的屈原大夫的宿命,再次與江水絞在了一起。

故土保佑吃完了飯的三峽移民

王國應印象便是如此,收完橙子閒下來的時候,王國應就坐在門口喝喝茶、抽抽菸,如果有人問起,他便會介紹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江中露出半個頭來的,是以前的屈原故里,重建的在那邊…”。門口的兩口大缸是爺爺留下的,缸裡裝著故土如新。對他來說,記憶中的三峽已經不在了,但現在的三峽,似乎更加美好。

參考資料:

[1]、[2]:三峽工程持續18年移民安置任務完成遷139。76萬

http://news。china。com。cn/local/2010-09/18/content_20958099。htm

[3]:三峽電子出版社:《宜昌市移民志》第五篇縣(市)區移民工作

[4]:拼多多電商扶貧助橙農收入漲五倍

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81207/ctdsb3301612。html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