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出300多年前的荷蘭古籍

由 臺海網 發表于 旅遊2022-07-17
簡介這本珍貴的荷蘭原版古籍《被貽誤的福爾摩沙》,正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出,系該館2010年從臺灣徵集而來

2020年閩臺緣博物館有開嗎

臺海網5月19日訊 據泉州晚報報道 今年是鄭成功收復臺灣360週年。在“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推出了“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週年——海峽兩岸鄭成功史蹟展”。其中不少珍貴文物系首次展出,部分研究成果系首次披露,再現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壯舉,也為“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史料印證。

“該島一向是屬於中國的……現在中國人需要這塊土地,來自遠方的荷蘭客人,自應把它歸還原主,這是理所應當的事。”1661年5月,面對前來談判的荷蘭使者,鄭成功一席話正氣凜然,他所言之“島”,便是臺灣。這段話被收錄進1675年出版的荷蘭書籍《被貽誤的福爾摩沙》(或譯為《被忽視的福爾摩沙》)中。

“福爾摩沙”一詞音譯自拉丁文及葡萄牙文的“Formosa”,是早期歐洲人對臺灣的稱謂。這本珍貴的荷蘭原版古籍《被貽誤的福爾摩沙》,正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出,系該館2010年從臺灣徵集而來。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經國內學者研究翻譯,300多年前鄭成功的這番話,至今聽來仍震撼人心。

這本書印數很少,卻經常被提及,尤其是書中的銅版畫等內容,經常被各大出版社引用。臺灣文史研究室的徐宗懋認為,這是“西洋古籍中研究臺灣史的第一奇書”。

古籍作者署名為C。E。S。,經過專門編纂荷蘭傳教史料的學者格羅塞考訂,認為作者是當時“荷蘭駐臺灣最後一任行政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t)”,或是他提供的材料寫成,C。E。S。大概是“Coyett et socci”(揆一及其同僚)三個單詞的縮寫。該書上卷詳述臺灣島上的風土人情、鄭成功軍隊圍攻荷軍前的戰備活動以及荷蘭人漫不經心的防禦,下卷記錄鄭成功軍隊圍攻荷軍經過等。書中引用各種公文、書信、決議錄、評議會記錄等原始材料,論證極為豐富,不失為外國同類記載中,關於鄭成功驅荷復臺這一歷史事件最詳盡的敘述,對於研究荷據時期臺灣史具有極高的文獻史料價值。

此外,首次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覽的“清泥塑彩繪鄭成功坐像”,通高0。88米,這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體量最大的清代鄭成功坐像。坐像頭戴金漆冠冕,左右身衣飾相異,左側身披長袍,左足踏翹尖薄底靴,右側身披鎧甲,右膝穿虎頭鎖子甲,右足著虎頭戰靴,冠冕、鎧甲及身上紋飾等均髹金漆。文物系中國閩臺緣博物館2015年赴臺徵集所得。為讓文物安全抵泉,海峽兩岸有識之士通力合作,用獨立貨櫃護送坐像渡海而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