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中華家風》第一季|⑥ 家訓不老

由 央廣網 發表于 運動2022-07-07
簡介弘揚時代家風傳播核心價值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系列融媒體報道《中華家風》第一季|⑥ 家訓不老他是王汝民一個在廈門工作五年的臺灣青年工作之餘他為自己安排了一次旅行一場文化之旅他要去尋訪中華文化的起源“黃河文化”陝西韓城東北角有個670年的古村落——

耕讀第什麼意思

弘揚時代家風

傳播核心價值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

系列融媒體報道

《中華家風》第一季|⑥ 家訓不老

他是王汝民

一個在廈門工作五年的臺灣青年

工作之餘他為自己安排了一次旅行

一場文化之旅

他要去尋訪中華文化的起源

“黃河文化”

《中華家風》第一季|⑥ 家訓不老

陝西韓城東北角

有個670年的古村落——黨家村

依塬傍水,避風向陽

房接房,簷連簷,清一色的青磚灰瓦

清雅樸拙,錯落有致

村裡的石板巷道

晴天無塵、雨天無泥

《中華家風》第一季|⑥ 家訓不老

▲黨家村四合院一隅

村落設計精巧讓王汝民感嘆不已

而家家戶戶刻於門、銘於心的家訓

濃郁的文化淵源

讓王汝民想要停下來

聽聽這裡的故事

黨家村起源 注重後人教育

黨家村有360多戶人,120多座四合院,在每一戶人家的門楣上都有家訓以及文化題字,就是長輩教育晚輩的做人做事的一些方法和守則。

“耕讀第”、“富德居”等門楣,青磚木石上精雕的書法,戲樓、祠堂、中堂的對聯題詞,無不滲透著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凝固了明理教化的傳統。

《中華家風》第一季|⑥ 家訓不老

劉旭麗 黨家村管委會幹部

黨家的祠堂始建於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門外的兩根柱子上有一副對聯,“由朝邑遷韓邑,五百載人文蔚起”“自元代迄清代,二十世俎豆常新”這是當年光緒皇帝欽點的翰林黨蒙(黨家的第十六代孫)在回鄉祭祖的時候題寫的,講述的是黨氏由遷徙到發家的過程。

黨姓先人當年逃荒至此,便開始多年勤勤懇懇的經商,多年後有了一定經濟基礎。他們不僅大興土木,修建四合院,建造黨家村,還崇尚文化教育,陸續辦起了12個私塾,甚至不惜重金聘請名師,加強對子孫後代的教育。

僅清末道光到光緒這60年間,黨家村就出了1名進士、5名舉人、44名秀才。對於當時不足百戶的黨家村來說,這相當於有半數人家取得了功名。如今,先人的文化修養凝聚成一條條家訓鐫刻在這片村落,給予黨家人和來到這兒的人溫暖而深遠的力量。

家訓“志欲光前 心存裕後”

《中華家風》第一季|⑥ 家訓不老

黨鑑泉 黨恕軒第二十代傳人

2016年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我們的祖先在建房的時候,根據自己人生的感悟、人生的閱歷,他就摘錄了一些語錄體的名言警句,或者鐫刻在青磚砌成的牆壁上,這個叫壁刻家訓,或者木刻的,在四合院做門樓的門額上,或者木製的永久性的對聯上。

我從小看著我們家的木刻的家訓長大的,我們這個屏風門,前邊是“志欲光前”,後邊是“心存裕後”,它的意思就是我們要立志為祖先爭光,存心為後代造福,我想這就是祖先對我們後代人的期望。

不能忘卻的家風家訓

王汝民

一個家族的傳承非常重要。現在工商太發達,大家都太急,都太快了。看一看這些古代的家風家訓,還真能夠讓人多靜下心思考。稍微靜下心來,我覺得社會會更和諧。

記者手記:

文/吳婉瑜

我們幾個大個子擠在簡陋的小車裡從西安趕去黨家村,路程四五個小時,顛簸而漫長,途中難免感覺單調苦悶。但當我們車子行駛到黃河邊上,壯闊的黃河像敞開了胸膛展露在眼前,全車人員異口同聲發出歡呼,似乎所有辛苦和尷尬在這一刻都煙消雲散。黃河母親讓每一位在她面前的子女變得溫和而包容。

但更讓我們驚訝的是黨家村這個地方,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之下、奔流不息的黃河之水岸邊隱藏著這樣一片清雅樸拙的村落,延綿了700年的歷史和文化值得更多人細細感受久久回味。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對臺灣節目中心

全國青聯秘書處 聯合出品

監製:黃少輝 樂豔豔 景臨

策劃:劉立忠 趙博

審稿:劉揚濤

記者:吳婉瑜

播音:杜月媚

音訊製作:江凱

鳴謝:

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臺港澳節目委員會

陝西省婦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