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著名畫家孫博文藝術簡論

由 中華網山東 發表于 運動2022-07-06
簡介5cm 2002年作孫博文先生以一己之力,改變了中國傳統山水畫觀看的心理規約模式與習慣觀看路徑,用蓬勃的恢弘氣勢與筆墨的無限張力,加之承載其分量的大幅執筆尺寸,恰如同“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孤身大將,只管用肆意放縱的筆觸在咫尺之間金戈鐵馬

掘字多少筆畫

他的名字寫在水上

——孫博文藝術簡論

199年前,一位寂寞寥落的天才詩人與世長辭。在他的墓誌銘上,鐫刻著這樣一段讓後世傳頌千古的文字:“這裡長眠著一個人,他的名字,寫在水上。”199年後,看著孫博文先生撲面而來滿眼巨幅的山水畫作,我的腦海之中,立刻浮現出這段意味深長的銘文。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著名畫家孫博文藝術簡論

《日出東方》123×578。5cm 2002年作

中國傳統山水畫自北宋南渡,就繪畫尺幅而言,荊、關、董、巨的全景式山水描繪格局與磅礴氣勢,漸被馬遠、夏圭山一角、水一窪的殘山剩水所取代。加之蘇軾逸筆草草抒寫性靈的文人畫一脈蓄勢而起,直到位高權重的董其昌在畫學畫理上加以蓋棺定論,山水畫的尺幅氣質,如同封建時代的國運一般,在一朝一代的內卷更替間,其氣質愈加小氣而瑣碎。文人往往自得於筆墨的精微、氣息的純正、畫學的承繼。這種流行於傳統文化精英圈的驕矜自傲,既成就了又殘損了中國山水畫的多元面向。記得上一次在展廳看到巨幅山水畫作所帶來的視線張力與視覺震撼,還是潘天壽。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著名畫家孫博文藝術簡論

《去留肝膽兩崑崙》 796×143。5cm 2000年作

釋文:吾截崑崙兩三段,將餘拋在雲霧間。敢問蒼天不罪我,能劈喜馬拉雅山。

無法想象當年在美術界鑼鼓喧天激烈喧囂地為“風箏斷不斷線”、“中西繪畫要不要拉開距離”、“傳統派與現代派”之類二元對立的觀念紛爭激烈論辯時,在齊魯大地上,卻有這樣一位默默無聞的畫者,一反常規地跨越上千年的山水畫表達尺幅,跨越明清,直接唐宋,用縱橫恣肆大開大合的華彩筆墨,將傳統山水畫首先在尺幅上推向了新的巔峰。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著名畫家孫博文藝術簡論

《山高禪意濃》 358×143cm 2001年作

石濤曾經振臂一呼“筆墨當隨時代”,但是落魄皇室的出身,與藝術話語權的羸弱,讓他的呼號,其實也只是個呼號。明清數百年畫壇依舊沉浸在董其昌與四王體系所謂勻淨平順的乖巧風格之下,這種影響,其實一直延續到當代。孫博文先生卻像個苦行僧一般,遠離主流畫壇,疏離主流思潮,專注於自我繪畫語言的躑躅探索,這種離群索居遠離主流的創作方式,實際就註定了孫博文先生的生前寂寞。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著名畫家孫博文藝術簡論

《春和景明》361×144cm 2001年作

但是幸運的是在媒體與展覽日益蓬勃興盛,藝術資訊可以平面共享成為常態的當下,我們才從刻薄而勢利的藝術史中,重新發現了被遮蔽的沙耆,發現了被遮蔽的李青萍,發現了被遮蔽的吳大羽……直到今天,我們發現了孫博文!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著名畫家孫博文藝術簡論

《 疏影橫斜近黃昏》 179×98cm 2001年作

孫博文先生的山水畫作,首先在於尺幅上的突破,上追唐宋,氣勢撼人。中國傳統山水畫,在被文人畫家掌控話語權之後,經過儒家文化講求含蓄內斂的氣質薰陶,其視覺感受是內向而收斂的,觀者需要靠自身的文化修養去主動走進畫作,主動親近筆墨。這就造成了傳統山水畫作的一大遺憾,即曲高和寡。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著名畫家孫博文藝術簡論

《霞光萬道入水中》 212×96cm 2002年作

臺灣學者石守謙先生曾經指出近代中國畫轉型的難產原因所在,即在於畫家群體身份單一化、職業化,無法與整個文化環境產生共鳴與共生。其實不得不說是這種延續數百年的文人畫家群體繪畫精神的不思進取所致。雖然其中也誕生過類似潘天壽、黃賓虹、齊白石這樣的天才型畫家,但是其實在各自所處時代的影響力畢竟有限且多有爭議,其聲名與價值只是後天學術的深入發掘與重新建構。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著名畫家孫博文藝術簡論

《霜染黃金葉》 228×96。5cm 2002年作

孫博文先生以一己之力,改變了中國傳統山水畫觀看的心理規約模式與習慣觀看路徑,用蓬勃的恢弘氣勢與筆墨的無限張力,加之承載其分量的大幅執筆尺寸,恰如同“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孤身大將,只管用肆意放縱的筆觸在咫尺之間金戈鐵馬。我不知道別的觀者是不是有這樣的感受,看畫作想到孫博文先生,可以聯想到濟慈。看孫博文先生聯想其畫作,卻又似乎可以從畫面之中“聽”到一種“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堅毅悲壯。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著名畫家孫博文藝術簡論

《霽後霞光映遠山》787。5×143。5cm 2002年作

他的畫作不是講求筆墨情趣的淺唱低吟,而是鑼鼓喧天的大江東去,你可以說它粗獷生猛,可以說它不講傳統理法,可以說它過分囂張,但是我相信,這些輕薄的言語,對於孫博文先生來說,他是不在乎的。徐悲鴻曾經以“一意孤行”作為自己藝術世界的座右銘,齊白石也以“五百年後蓋棺自有公論在人間”作為自己獨創一格的堅守原則。孫博文經常徹夜作畫,興會所致甚至數幅並進,多少次青燈黃卷輾轉反側,如果將熱鬧非凡的國畫界比作大江大浪,孫博文和他的山水畫,恰如同一葉扁舟在靜水流深處“一意孤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著名畫家孫博文藝術簡論

《安得一竿閒》 177。5×96cm 2000年作

孫博文的山水畫,在色彩運用上也極大地突破了傳統藩籬。中國山水畫一般講究墨分五彩,在統一的色相上去尋找色度的微妙差異,寓含蓄內斂的傳統文人氣質在純然的水墨之間。雖然也有淺絳設色一脈,但也僅止於此,至於色彩濃重的大青綠一類,則往往被歸於“畫工”、“畫匠”,隨即會被篤定為“雖工亦匠,故不入畫品”。被傳統文化精英所掌控的評論話語權所持有的這種心理偏見,極大地限制了中國山水畫在色彩運用上的可能性。孫博文卻一反常態,以濃重豔麗的色彩,加上極為強烈的色相對比,在自己的畫作之上,調和各種色彩,一起吟唱出勢壯雄強的山水長歌。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著名畫家孫博文藝術簡論

《萬古長空》 361×143。5cm 2001年作

孫博文的許多山水畫作之上的用色,甚至於接近西方印象派畫作的直率與強烈,其一些晚期畫作,甚至有著熱抽象的畫意存在。我相信孫博文並非刻意地在借鑑西方繪畫的因素,他只是覺得如此的色彩運用,才能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他內心的澎湃激情與率意奔放。我畫寫我心,我筆寫我口。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著名畫家孫博文藝術簡論

《 東風一笑春無邊》 178×96cm 2000年作

孫博文的繪畫性情是如此獨特,在不經意間追溯了古今,跨越過中西,既是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強勢背離,其實也是續借了更久遠的國畫傳統。既是對中西繪畫的融會貫通,又是在直抒心靈間尋找到了中西方繪畫間一個極具視覺張力的契合點。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著名畫家孫博文藝術簡論

《春芳鬥豔》 239×96cm 2002年作

我想起楊小濱先生的一首詩,在此處,送給生前寂寂無聞的孫博文,以及他留下來的那些氣勢撼人的華彩巨嶂:

但是活的群眾從來不被收藏

因為他們太不整齊

毫無經典性

那時的青春

那時的勞動

飢餓在觀賞中變得美麗

過去的一切都禁止撫摸

一旦觸及

我們就會立刻老去

世間已無孫博文!

(張濤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著名畫家孫博文藝術簡論

《碧山腳下桃花水》 124×246。5cm 2002年作

畫家簡介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著名畫家孫博文藝術簡論

孫博文

(1938——2003),名九學,字博文,號汝陽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東萊陽穴坊鎮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孫墨佛(曾任大元帥府參軍)玄孫,北派山水畫大師孫天牧曾孫,師從關友聲、黑伯龍、王企華、陳鳳玉諸先生。1958年考入山東藝術學院,1963年畢業,畢業後主動奔赴莒南縣文化館從事基層藝術文化的組織和教育工作。1978年,孫博文離開莒南迴到故里萊陽,最終定居青島。1979年,孫博文拜萊陽籍著名畫家崔子範為師,將崔子範簡筆大寫意花鳥畫技法移用到山水畫上,從而開始自創山水新貌。後又研習張大千先生潑彩潑墨畫法,融合創新,獨成一家。

孫博文先生一生致力於中國畫的探索和創新,集詩書畫印於一身。作品無論是巨幅大構,還是斗方小品,均筆墨雄健,氣勢磅礴;畫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別是晚年創作了大量宏篇鉅製,尺幅之大,數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觀看路徑和思維模式;題材之豐富,用色之絢爛,又完全顛覆了中國山水畫的歷史積澱和傳統概念。孫博文先生的藝術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對中國畫大寫意傳統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2年5月,孫博文先生在北京軍事博物館舉辦個人書畫展,受到了新聞界、美術界的關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華章孫博文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一批孫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現。讓觀眾進一步認識這位生前不求聞達,畫壇瞭解不多的畫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華章孫博文藝術展”在山東美術館再次呈現,集中展出孫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國畫作近60幅,並圍繞此次展覽連續召開三次學術研討會,先後有近百位專家學者,從全國各地趕赴山東美術館參加此次研討,這在山東美術館乃至全國都是史無前例的。

33:51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