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由 溫暖的寒冬 發表于 運動2022-07-04
簡介我一直在傳播一個觀念:中國教育改革的目標不是減輕負擔,而是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結構和狀態,讓每個學生每天除了正常的吃飯、睡眠、交際之外,都能過一種有意義的學習與生活

奧賽班是什麼意思

我國古代“教”與“學”是兩個概念。

教,用做名詞,讀第四聲,《中庸》中說,修道之謂教。用作動詞,讀第一聲,《呂氏春秋·貴公》中說,願仲尼之教寡人也。

學,作為動詞,有覺、效的含義。《白虎通·辟雍》中說,學之言為覺也,覺悟所未知也。《莊子》說,學者,學其不能也。《論語集註》中,學之為言效也。

教學並不是一個獨立的複音名詞。學,是教的場所,是教育實體的泛稱。教是做動詞用,為教弟子學。這個意義上的教學,就是教的含義。

近代,隨著教育宗旨的變化,教育內容變化,教育實體(學校)內部發生職能分化,在教學之外,另有管理、訓育、指導等職能活動與之並列,意味著教學的外延縮小,因此,古今教學不能混為一談。

近代教學演變的結果,教與學脫節的現象日趨嚴重。到了19世紀20世紀初,歐洲新學校運動與美國進步教育運動崛起,其中的教學改革,向教學生學的觀念復歸。

在此背景下,陶行知在1919年撰文指出:現在的人叫在學校裡做先生的為教員,叫他所做的事情為教書,叫他所用的法子叫教學法,好像先生是專門教學生書本知識的人,……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好像學的事體被教的事體打消了……然而教學兩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應當合一的。從後,逐漸將教授改稱為教學

教育和學習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過程

我們看到有一個現象,過去我們只用“教育”這個概念,現在很大程度上用學習來取代教育。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過程。

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說,“

我要提醒大家,學習是自己去做的事,而教育是別人對你做的事

,要把這兩者區分開來”。所以我們今天就要意識到,不是一個人坐在學校裡上課,就是學習。真正的學習是什麼樣的,或者什麼是真實的學習,這是一個問題。

學習是如何發生的?什麼是真實的學習?

美國一所著名的私立高中,在9月份開學以後,重新做了一次考試,就是把放假以前的試卷又拿出來讓大家做一遍,最後它的平均分從B+變為F,從“比較優秀”變為“不及格”。它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全美國最拔尖的學生,是不是真的在學習”?這的確是個問題,

你看他考試、作業,其實最後又還給老師了,並沒有真正獲得知識。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牆洞實驗”

那麼我們看到另外一個故事,就是非常著名的一個印度的學者,他做的一個

“牆洞實驗”

。他在印度的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重複地做一個實驗,就是把一個電腦安裝在一個外牆上,學生可以自己去觸控這個電腦來學習;他過了兩個月以後再回來,發現這些學生無師自通,不僅學會了瀏覽網頁、下載,還學會了英語,學會了一些生物學,學會了很多比較專業的知識。他重複地做這個實驗,發現兒童可以在不受監督的情況下,自學上網,學習新知識。這個極大地顛覆了我們過去對學習的認識,而且他們還可以獲得一些所謂“問問題”的經驗,比如說關於火山的知識等等。

在“牆洞”實驗中,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問孩子們一些“大問題”,並獲得了一些問問題的經驗。比如你教火山的知識,你不要問:“你們找一下哪些地方有火山”,這是很無趣的問題,你應該問:“火山對於地球有用嗎?”

孩子們喜歡這種問題,如果有人說火山肯定不好,就問他為什麼不好,讓他們思考。這個時候你不是教他們,你是在學習,從孩子那裡學到新東西。就這麼簡單,這個方法叫“自我組織式的學習”。

——蘇伽特·米特拉教授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蘇伽特·米特拉教授以從事“牆洞”實驗研究和應用推廣聞名於世

他後來又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它稱之為叫

“雲端學校”

,他在開放的空間安置了計算機,只聘用了一個當地老奶奶來管理器材,老奶奶的功能就是說,“哎呀,小孩子,你們做得真好啊”,然後孩子走了以後,她來關一下門。結果發現孩子就學得非常好,也是主要透過自學學到了很多東西。那麼這個教授的“牆洞實驗”和“雲端學校”說明了什麼概念呢?

有效的學習就是幫助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

第一個概念說明

自學的價值

,因為我們這些年來大家習慣了好像坐在教室裡授課才是學習,其實比這個更重要的是自學,而且

孩子天生具有自學的能力。

第二個概念是

小組合作學習

,因為大家是一群小孩在電腦面前互相來探索,然後學會的再教不會的,合作學習。

自學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其實

在一個孩子進入學校之前和離開學校之後,他全部的學習方式主要就是自學

。有效的學習就是幫助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主動學習主要就是自學,形成了一種內驅力,最終學會學習,並且進入終身學習,都是指自學。

教育 ≠ 學習 ≠ 學校 ≠ 讀書 ≠ 刷題

所以,我們一定要意識到,教育不等於學習,不等於坐在學校裡讀書刷題。很多人意識到這一點,學校教育並不是最有效的方式。馬克·吐溫就說,不要讓學校妨礙了你的學習。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馬克·吐溫

兩種學習觀

這背後就有兩種學習觀,

一種是強調系統性的完整性的教育

——循序漸進打牢基礎,按照這種灌輸式的教學,向學科的金字塔攀爬;

另外一種是一種新的學習觀,在一種現代的,腦科學、系統科學、學習理論的基礎上來理解學習。

剛才講的像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社會化學習,都指向了一種新的學習。

新的學習是建立在當代學習科學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從建立在牛頓力學的世界觀轉移到建立在一種生物學的世界觀、學習觀、課程觀。

在這麼一種概念當中我們就意識到,人類社會它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相互聯絡的生命系統。他最重要的兩個特點:

互動——人是在互動的過程當中來學習來提高的;

自動調節——人會自動地來建構,來組織。

所以我們的課程要從過去的這種具有一種封閉性的結構,走向後現代主義的開放性的結構,來理解這種相互作用的複雜關係,

來理解學生是如何透過自主學習趨向於自我完善的。

這裡面的關鍵就是我們的人腦的結構。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學習的過程到底是一種像我們教科書所顯示的金字塔型的線性的,由淺入深,一級一級往上攀登的,還是一種開放性的網狀的互聯互通的結構,這個問題是非常有意思的。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其實我們看到社會的這種生態系統,像以蜂巢、鳥群為典型,它都顯示了一種無序當中的

自發秩序

,就是在看上去似乎是混亂的無序的狀態當中,它最後會形成一種秩序,這就是大自然執行的一種方式。其實它也可以作為一種教學法,

非常適合兒童的學習

很多人意識到,在今天,由老師來領導孩子學習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孩子們更喜歡自組織的學習方式,而且他們完全可以學習自學,我們需要的只是激勵而不是給他們建立很多規矩。

新的學習:以興趣為導向、自我驅動的學習

新的學習、有效的學習是以興趣為導向的,是一種自我驅動的學習,所以我們要超越確定性的、線性的、決定論的觀點,就是剛才說的牛頓力學的這種概念,就是比較機械的因果律這種決定論的概念。

有的朋友說,

教育是一種供給側的改革,而學習是一種需求側的改革,學習是基於需求而發生的,而兩者的結合點就是興趣。

“所以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回到教育本質上,教育是培養人的,

教育應當讓孩子們感受到當下教育的快樂,而不是工作之後掙大錢才快樂

。”

1

教育已遠離了其自身的功能

這個話題與我們的

教育價值取向

有極大的關係。

學校教育到底是幹什麼的?現在學生上小學為了上中學,上中學是為了考大學,考大學是為了找工作。

在這樣一個話語體系裡,根本沒有

培養人的問題

,沒有

為生活做準備、為終身發展做準備

的問題。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當前我們的教育本身並不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當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內在聯絡,教育本身才更有意義,學生的學習也才更有興趣

相反,學習脫離了生活和人自身的體驗,學習就是枯燥的,孩子還有什麼興趣?

學生只有在生活和實踐中才可以體會到學習的價值是什麼

,比如他在課堂上突然解開了一個生活中的秘密,他的學習興趣立刻就可以調動起來。

所以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回到教育本質上,教育是培養人的,

教育應當讓孩子們感受到當下教育的快樂,而不是工作之後掙大錢才快樂

為什麼孩子們感覺到今天的學校生活最苦、最累,因為

他們所學的東西與生活有很大的距離

,都是和自身體驗沒有直接關係的東西。

這是我國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2

教育要喚醒孩子內心自我成長的需要

看待壓力,關鍵要看清楚這種壓力來自何方。

是自己內心的一種需要,還是家長、學校強加給他的。

當前學生感受到的壓力多是

系統體制下的壓力

,而不是

內心自我成長需求所帶來的壓力

這是當前基礎教育面臨的又一個重大的問題。

考大學是為了什麼?

不少學生認為,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讓我的父母和自己過上好日子,而沒有把自己將來的事業,同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聯絡起來,

沒有對國家未來的關心,更沒有對人類命運的關懷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現在我們說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看不到藍天,喝不到清水,但我們給了孩子這種人文情懷嗎?

這種教育缺失之後,便造成了孩子境界的短視。

他們沒有自我內在發展動力,沒有強大境界支撐下的動力

,所有的壓力都來自於學校、教師和家長強加的透過考學改變命運的壓力。這種壓力對孩子的發展是極其有害的。

我們的孩子沒有學會自我管理,因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沒有給今天的學生提供

獨立自主能力成長的空間

當我們培養的高中生

缺乏學習興趣、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缺失

的時候,我們的人才培養就是非常值得憂慮的。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錢偉長

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錢偉長是依靠歷史和語文考了滿分進入清華的。

他的物理只考了五分,但是他卻成了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為什麼?

日本人入侵中國了,他要報效祖國,就毅然放棄了中文,改學了物理。他沒有物理學的基礎,可他成了這個領域的大家。

這說明

情懷和境界是決定人生和事業高度的重要因素,是推動人發展的重要因素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因此,所謂要給學生一定的壓力,要我看來,就是要

喚醒學生內在的追求

沒有內在的人格的自我覺醒、自我意識的覺醒,外在的所謂各種壓力,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所起的作用不僅是短暫的,而且就學生的終生髮展是極其有害的。

不能不說,

一些高中生離校時採取的極端發洩方式,不少高中生一旦進入大學就迷失方向、不願意學習

,就是這種惡果的直接體現。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3

減負不是我國教育改革的真正目標

我不贊同減輕課業負擔這個說法。我認為,

應該

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結構和狀態

什麼叫性質?從被動到主動學習。

現在學生的學習負擔為什麼重?是因為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

結構,就是學習內容不能是單一的,必須是多元的。

既有書本學習,也有實踐學習;既有課堂學習,也有校外的學習;既有制度化學習,也有自主的學習。

狀態,是指學生的學習是有興趣的,是有效率的

,沒有興趣、沒有效率的學習負擔是無意義的。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我一直在傳播一個觀念:

中國教育改革的目標不是減輕負擔,而是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結構和狀態,讓每個學生每天除了正常的吃飯、睡眠、交際之外,都能過一種

有意義的學習與生活

因此,談到減負,只做“減法”,沒有“加法”是不科學的。

我們

要減學生過重的、單一的、單調的、被動的知識學習負擔

同時

增加學生長期缺失的社會實踐、讀書以及個性化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4

中國學生缺失三種“素質”

我對中國教育有一種深深的憂慮。

今天,中國的學生熱情、獨立、開放、自信,但卻嚴重缺乏強烈的學習興趣,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缺失。

學生的

學習興趣

很重要,是學生最重要、最寶貴的學習素質,是引領、促進、保障學習有效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品質;

獨立性

,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生活與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對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對生活的自主處置能力、對問題的自主判斷能力,等等;

社會責任感

,是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對家庭所擔負的自我使命。

我個人認為,

這是中國學生與國外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存在的最大差別

而這三個要素,又恰恰是

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我曾經提出

“有大德才有大智慧”

大德是什麼,是

國家情懷,社會情懷,人類情懷

。沒有這種大德,一個人就不會有大智慧。

一個人的

情懷和境界

,不僅決定著一個人當下的學習,而且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和事業的高度。

5

擇校問題需要綜合治理

說到底,

擇校問題

是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

教育資源配置問題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實行

重點學校制度

,改革開放之後,為了所謂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國家還是集中財力辦了一批重點學校。

這個問題一開始並不突出,等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的時候,資源不均衡問題就十分突出了。

2006年,《義務教育法》明確提出,

義務教育要均衡發展

,把均衡發展上升為國家政策。、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解決這個問題,一要

抓資源配置增量均衡

二要透過

標準化學校建設

,解決學校之間存量差距過大的問題;

三要透過

促進優秀校長和教師的流動

,解決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水平差距過大的問題。這恐怕是我們各地下一步要突破的難點。

我認為,因為教育資源配置的巨大差距帶來的擇校應該解決。

但由於學校辦學特色和個性不同,城市化程序中的人口遷徙和長期流動等因素帶來的擇校問題會長期存在。

所以

我們對擇校要持歷史、客觀的理性態度

。當資源配置相對均衡,校長和教師順暢流動,這一切形成制度化,還存在擇校問題,怎麼辦?

這時

學額的分配要有公平的辦法

,要有

民主的監管機制

。比如電腦搖號就是個好辦法。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6

並不反對基於內在興趣的校外班

選擇興趣班的關鍵在出發點。

比如奧賽,

很多家長給孩子報奧賽班的出發點就有一些功利

,他們把奧賽作為敲門磚為孩子升學做準備。

這跟人的天賦和成長是沒有關係的,很多參加奧賽的孩子並沒有天賦,奧賽變相成為扼殺人才的一種工具。

所以我主張

各種奧賽必須和升學的功利價值分開,不能把它作為升學的敲門磚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幾年前,山東省即把所有的社會證書考試和中考切斷了關係,包括奧林匹克競賽都不能作為升學的條件。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呼籲,高等學校自主招生也應該和奧賽切開,各種奧賽的金牌獲得者不能直接獲得升學資格。

將來我們徹底把這些功利切開以後,才能引領家長

讓孩子因興趣、因天賦、因素質而參加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真正喜歡的興趣班、奧賽班

,而不是直接把它作為敲開各級各類學校大門的“敲門磚”。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7

沒有效率的學習,學習時間越長,學習成績越差

愛孩子是人人都會的,對於父母來說這是天然的本能。

但是會愛孩子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的,

真正愛孩子是尊重孩子,要知道自己孩子的長處和短處

教育是有規律的,也是有方法和科學的,從整體上講,

家長的教育素養還應該進一步提高

當然這不能一味地指責我們的家長,實際上

學校的工作做得並不好

很多學校是掛著家長學校的牌子,但是很少和家長就教育孩子的科學問題真正進行過溝通。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比如,我們開了許多必修課、選修課,家長認為不必要,認為只要開好考試科目就行了。

他們不懂得,課程就像一個營養選單,

講究科學的結構和比例問題,這些都需要跟家長溝通

必須要讓家長了解關於課程開設的科學知識。

學10個小時未必比8個小時成績高,如果缺乏學習興趣、不講學習方法、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話,學生的學習時間越長,學習成績會越差。

別把學習當教育,也別把教育當學習!|孩子教育

“勤奮”是一個好品質,如果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勤奮會帶來好的效果;

如果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一個人越勤奮,其惡果會越嚴重。

沒有效率的勤奮只能扼殺孩子的發展。

推薦文章

  • 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2019年全年交易額超2000億元

    官方表示,該交易所在協調上下游產品流通、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肩負著打造中國稀土統一集中交易高階市場,助力國家爭取稀土國際話語權的重要使命...

  • 量子糾纏哪裡來的所謂“超光速”

    量子糾纏哪裡來的所謂“超光速”量子糾纏最誇張令人不可思議的不是量子糾纏現象本身,而是科學界集體“神神叨叨”以至於專業科學家們也搞得說不清楚或者故意製造玄學概念讓人聽不懂...

  • 磁器口,重慶必打卡之地

    古時曾繁盛一時,到了今日依舊不失重慶韻味“一江兩溪三山四街”青石板拼接的街道,上上下下的臺階,濃濃的火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