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愛因斯坦來了,請做好“思想”準備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運動2022-07-03
簡介如果事無鉅細地把“愛因斯坦同學”做個全面考察,哪怕只關注其智力和思想的發展,想寫個五十萬字應該也不難

其下面加個繫念什麼字

原創 羊頓 讀庫

《你好,愛因斯坦同學》剛剛新鮮出爐,責任編輯羊頓老師卻憂心忡忡。他當然不是擔心買家太多,而是顧慮讀者錯付了熱情。中文世界裡,愛因斯坦寫的著作很多,寫愛因斯坦的著作更多,這本新書的內容和寫法有鮮明的特色,那自然就只適合特定的讀者。希望這篇排雷指南,能為大家避免衝動的錯愛,也能為這本小書引來真正的讀者。

文末還有留言徵集活動,獎品由羊頓老師自掏腰包,請大家踴躍留言,掏空他的私房錢。

一個私生女,兩位配偶,多名“女伴”,婚內出軌導致離婚,離婚補償是自己預言一定會得到的諾貝爾獎金,但真的獲獎之後,大部分獎金卻因他本人的投資在大蕭條中化為泡沫——這是八卦版上愛因斯坦的渣男形象。

幼年魯鈍,發育遲緩,“愛因斯坦綜合徵”第一人,卻在二十六歲時連發四篇歷史性論文,頃刻名動天下;手工課上,少年愛因斯坦拿出自己的黏土小板凳,被老師嘲笑:“世界上還有比這更糟糕的小板凳嗎?”於是他又拿出課桌裡的另外兩隻,說“有”,從而贏得了老師的尊重——這是雞湯版上愛因斯坦的勵志形象。

他自己說,“我論血統是猶太人,論國籍是瑞士人,論性情是人,且僅僅是個人,不管對哪國哪族都無特別繫念”,“假如我的相對論被證明是成功的,德國人會宣稱我是德國人,法國人會說我是個世界公民。假如我的理論被證偽,法國人會說我是個德國佬,德國人則會宣佈我是個猶太人”。他曾長期受到美國聯邦調查局監控,還差點成為以色列總統——這是政治版上愛因斯坦的公民形象。

他不愛理髮,不愛穿襪子,愛吐舌頭,愛騎腳踏車,愛拉小提琴……

是,這的確是愛因斯坦,是我們備感親近,簡直零距離的愛因斯坦,但另一方面,這並不是真正的他。

愛因斯坦來了,請做好“思想”準備

愛因斯坦之所以能與牛頓並立,被視為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甚至成為“天才”的代名詞,不是因為他的私生活,或者八卦。愛因斯坦之偉大,歸根結底還是在他的學術和思想上。

即便相對論的提出已經超過一百年,我等非專業人士仍然只能仰望他和他的理論。這種距離、這種姿勢可能會讓我們頸背痠痛、頭腦昏漲,但是,我們應該放棄嗎?不,追趕是我們超越巨人的第一步,這是唯一的方向,我們別無他途。

從這個角度來講,《你好,愛因斯坦同學》可以比作一架望遠鏡。哪怕仍然只能遙望,但我們手邊有了一架可以讓自己接近、瞭解,從而爭取超越愛因斯坦的望遠鏡。

這架望遠鏡,頻譜不是光學、射電範圍的,或者說不是八卦、雞湯、政治、宗教的,而是智力的、思想的。

所以——

本書不適合只熱衷八卦的讀者

這不是自我標榜,而是要為不需要本書的讀者排雷。

書名叫“你好,愛因斯坦同學”,主角自然是“愛因斯坦同學”,也就是作為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的愛因斯坦。但本書並不是按照年表羅列的“少年愛因斯坦傳”,而僅僅截取了四個主題,或者說四個角度,來描摹愛因斯坦,於是全書分為四章:

第一章“童年”,筆墨集中在以下幾點:愛因斯坦的非凡“天賦”從何而來,他說話能力真的發育很晚、小時候真的成績很差嗎?他獨立證明勾股定理的思路是怎樣的,他時常唸叨的“父親的羅盤”讓他經歷了何種“驚奇”,那本“神聖的幾何學小書”究竟是哪本書,羅盤和這本書如何影響了愛因斯坦的一生。以及,他在十六歲時退學,到底是出於主動還是被動。

第二章“少作”,主要講述愛因斯坦十六歲時寫的一篇論文——《對磁場中以太狀態的考察》。為考察這篇“少作”的來龍,本章介紹了在思想層面對他影響最大的兩位親戚:“雅各布叔叔”和“科赫舅舅”——後者正是愛因斯坦論文處女作的第一讀者。至於更著名的“追光實驗”,並非重點,但作者在講述這個知名實驗和這篇不知名論文之間的思想關聯時,也交代出“少作”的去脈——這篇文章本身沒有科學價值,卻是愛因斯坦後來一系列思想創見的起點。

第三章講“初戀”,第四章講“與韋伯”的關係。這是全書最“八卦”的兩章,愛因斯坦和初戀女友如何認識、如何分手;和第一任妻子又是如何認識、如何引起家人的反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韋伯在愛因斯坦撰寫畢業論文、尋找工作時到底有沒有“為難”未來的大師,等等,這些都寫到了。甚至還引用了幾封他和初戀女友的通訊,甜蜜的情話與絕情的冷語都有。

但是,如果你僅僅希望透過本書發現愛因斯坦在生活和為人上或可愛或可憎、或有趣或無聊之處,這兩章恐怕會讓你大失所望。與前兩章一樣,在考察愛因斯坦與他人的關係時,作者關注的重點仍然是思想層面,比如,愛因斯坦和初戀女友為什麼缺乏思想共鳴,愛因斯坦的後期研究和韋伯的研究存在何種關聯。

書中甚至引用了一幅名為“愛因斯坦的理論與韋伯實驗結果的擬合”的座標曲線,並順帶糾正了中譯本中常見的一個數據錯誤。

愛因斯坦來了,請做好“思想”準備

愛因斯坦的理論與韋伯實驗結果的擬合。圖片選自《你好,愛因斯坦同學》

所以,本書不適合只是熱衷於八卦的讀者。或者反過來說,本書適合那些不僅想了解愛因斯坦這個人,也願意瞭解其思想的讀者。

本書不適合論紙買書的讀者

這也不是自我標榜,是繼續為可能存在的惡感排雷。

以愛因斯坦的名聲量級,和他有關的資料蒐集和整理都相當充分,單單是由他本人和親友一手文字構成的《愛因斯坦全集》,英文版就已經出到了第十五卷。如果事無鉅細地把“愛因斯坦同學”做個全面考察,哪怕只關注其智力和思想的發展,想寫個五十萬字應該也不難。

但是,本書只是作者的科學史隨筆,隨筆所至,只是作者有興趣挖掘、有興趣闡發的話題。本書中的愛因斯坦,固然是真實、新鮮的愛因斯坦,但並非全面的愛因斯坦,或者說,只是盧昌海視角下的愛因斯坦。

盧昌海是誰?他有資格以自己的視角審視愛因斯坦嗎?

其實人人都有這樣的資格,關鍵在於這種審視對於別人有沒有價值,如果有價值,價值有多大。對於科普愛好者來說,盧昌海是誰基本上不必介紹,但為提高本書對其他讀者的吸引力,我還是囉嗦一下。

簡單地說,盧昌海老師就是位一路開掛的物理學霸。

他是杭州人,1971年出生,高中就讀於杭州二中,本科就讀於復旦大學物理系。但他沒參加過高考,因為物理競賽成績優異,他在高考前被複旦大學提前錄取。復旦畢業之後,他轉往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但他沒考過研,也沒考過博,而是在大三那年參加了“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的選拔——這個計劃最早由李政道先生髮起。盧昌海和復旦的五位研究生學長一起通過了考試,並且以最高分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

在《物理評論快報》等頂級刊物發表四篇論文,並於2000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盧昌海投身於IT行業。此後的二十年多年裡,物理和數學一直是他的業餘愛好,而且被他玩出了專業水平。如今,他是《物理》雜誌海外編委、《數學文化》雜誌特約撰稿人,發表科普文章一百多篇,出版著作十餘部。對於其專業科普代表作《黎曼猜想漫談》,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王元的評價是:“文章中關於數學的闡述是嚴謹的,數學概念是清晰的。”

盧昌海對愛因斯坦的審視,哪怕只是對“愛因斯坦同學”,也是學術、智力、思想的,這是本書區別於各種愛因斯坦傳記的第一點。另外一點,他的審視是以中文和英文世界已有的大眾出版物為背景,並且努力從新的角度,寫出新意思,“從小處入手,每篇意在將一個點寫深寫透,且力求避免已被寫濫的素材及已被用濫的套路。文字風格上,這些文章在彙集和辨析史料的同時,像閱讀札記那樣穿插了點評和感想,從而更具個性”。

因此,本書只寫了四個話題,版面字數只有五萬字——這恰好是單篇微信公眾號文章的字數上限,也就是說,一篇公號文章就有可能達到本書的總字數。

有些讀者選書,講究的是圖少字多、行密字小,或許是覺得唯有如此才能稱得上實惠。按照這種要求,開本小巧、版面開闊、字大行疏、頁碼不足二百的本書肯定難以滿足。我算了算,以本書的定價和字數,平均下來,每千字要達到五毛六分錢,確實,相當,昂貴了。這是必須要提醒大家的。

此外,本書四章的初稿,又的確曾經在其他公眾號上發表,那些文章都是免費的。這些文字是否值得出版,不需要討論,值得一說的是為什麼要在如此輕巧的體量上把這些文字出成單行本。

原因不止一端,但最重要的是:為了本書描摹的人,為了本書的作者,為了本書的價值,為了讓更多讀者願意嘗試一套智力體操,值得這麼做。

從螢幕上的免費文字,到紙張上的付費文字,看似增加了閱讀障礙,實則提供了閱讀場景、降低了閱讀門檻。如果單手可執的開本、舒朗親和的版面都不能吸引你的閱讀,那你更不可能在螢幕上讀完它,你將永遠錯過這個接近愛因斯坦思想殿堂的機會。

當然,錯過也沒什麼大不了。

唯一的問題在於,用牛頓第三定律的話說,錯過是相互的。

假裝有人提問的回答

明眼的讀者想必已經看出,在明示本書不適合什麼樣的讀者的同時,我也在試圖回答一個極難回答的問題:本書適合什麼樣的讀者。這確實是我的用心,但我必須嚴肅地重申:上面的兩次排雷,不是危言聳聽,不是撒嬌取寵,是心平氣和的真誠提醒。

話又說回來,讀者和圖書一直在相互尋找,我當然希望我們的嘗試能得到更多讀者的認可。所以,請允許我假裝你們之中會有人提出下面的問題:

問:愛因斯坦是誰?

答: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如果我再多說一個字,就是對他老人家的侮辱。

問:既然書裡沒有八卦,這書寫得有意思嗎?

答:那要看你怎麼理解“有意思”這個詞。如果你希望的“意思”是愛因斯坦私生活大揭秘或者是《別鬧了,費曼先生》那種“意思”,這本書就是沒意思。如果你覺得幾番嘗試之後、獨立發現如何用尺規作圖法作出一個角的平分線是有意思的,或者願意圍觀別人做這樣的事,又或者認為《費曼物理學講義》比《別鬧了,費曼先生》《生活大爆炸》《少年謝爾頓》更有意思,那這本書就有意思。而且必須說,是很有意思。

問:既然只是講愛因斯坦“同學”,還能談得上思想嗎?

答:要不人家說他是天才的代名詞呢。愛因斯坦四五歲的時候第一次見到羅盤——這應該也是很多孩子的經歷,但愛因斯坦“當時就震驚了”,這種“驚奇”給他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並讓他領悟到:“在事物的背後一定有某種深深隱藏著的東西。”他十來歲的時候,利用三角形的相似性獨立證明了勾股定理。十六歲前後,愛因斯坦完成了一篇論文,提出了一種測定以太性質的實驗方法,具體來說,是透過測量光速在以太中的變化來推算以太的應力變化。稍後,他想到了那個盡人皆知的追光實驗:如果自己以光速追趕一束光,電磁場應該靜止不動才對,但這既違反經驗,又違反麥克斯韋方程組——在如今的中國,這個方程組只有物理相關專業的本科生才會學到。由此,我們可以看看,“愛因斯坦同學”的智力活動,能配得上“思想”這個詞嗎?

問:不是錢的事,同樣的內容,我就愛看手機螢幕,請問這些內容之前發表在什麼公眾號?

答:是科普公眾號“返樸”,盧昌海老師的專欄名稱叫“昌海一述”。本書編輯過程中,文稿細節上多有改動,但整體差別不大。感謝“返樸”。這是一個優秀的科普公眾號,值得大家關注。

問:都寫到“愛因斯坦的思想”了,這書能看懂嗎?

答:無論是誰的思想,在概念層面上都是簡單的,至少是可以面向大眾說清楚的。真正的難點在於數學。我把書中介紹的愛因斯坦證明勾股定理的過程列在下面,請你審查。如果看得懂,那就沒問題,如果看不懂或者不耐煩,就請殘忍地放過本書吧。

愛因斯坦來了,請做好“思想”準備

愛因斯坦證明畢達哥拉斯定理的思路。圖片選自《你好,愛因斯坦同學》

依據這兩條線索,便可以很有把握地復現愛因斯坦的證明。示意圖畫出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及從直角頂點到對邊的垂線, 並對各線段作了標註:A、B、C 是直角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m、n 為斜邊被垂線分成的兩個線段的長度。顯然,圖中的兩個小直角三角形分別跟大直角三角形共享一個銳角,從而“各邊的關係”完全相同。

因此:A/C=m/A,B/C=n/B;略微變形後可得:A^2=mC,B^2=nC,因此A^2+B^2=( m+n )C=C^2。證畢。

問:如此符號化的人物,還能再有什麼新鮮的故事?

答:關於愛因斯坦的書確實汗牛充棟,豆瓣讀書上搜索“愛因斯坦”,書籍條目有六百頁,除掉誤傷的,光是愛因斯坦寫的,以及寫愛因斯坦的也得有二百本。但是……如果你是十五卷英文版或者十三卷中文版《愛因斯坦全集》的讀者,本書確實沒有太多新鮮的故事,因為那是本書最主要的參考文獻。如果不是,你肯定可以透過本書修正或者補足一些對愛因斯坦的瞭解。

問:愛因斯坦真的做過第三隻小板凳嗎?

答:我們每個人都聽說過很多愛因斯坦的事,也聽說過很多被歸於他名下的名言,有些可靠,比如你將在本書中看到的;有些不可靠,或者至少查不到一手證據,比如“第三隻小板凳”。

不如我們來個留言徵集活動,歡迎大家在本文評論區留言,寫下你覺得值得懷疑的、被歸於愛因斯坦名下的軼事或是言論,我們將選擇一部分轉請盧昌海老師給出回答,並另文刊出。以他對愛因斯坦的瞭解,以及對外文資料的掌握,應該可以給出值得信任的答案。

另外,如果大家對本書存在別的疑問,也歡迎留言提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