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今天我來當農民」人在城裡,就把鄉下的田種了

由 華聲線上 發表于 運動2022-06-20
簡介種田上雲端,田間管理遠端操作——人在城裡,就把鄉下的田種了4月19日,沅江市草尾鎮上碼頭村中聯智慧農業基地,莫磊在觀測站除錯裝置

農村的田和下怎麼寫

種田上雲端,田間管理遠端操作——

人在城裡,就把鄉下的田種了

「今天我來當農民」人在城裡,就把鄉下的田種了

4月19日,沅江市草尾鎮上碼頭村中聯智慧農業基地,莫磊在觀測站除錯裝置。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傅聰 攝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奉永成

【田間課堂】

學習科目:智慧農業

拜師地點:沅江市草尾鎮上碼頭村中聯智慧農業基地

師傅名片:莫磊,39歲,湖南農大植保專業畢業;中聯智慧農業益陽片區負責人,用一臺手機種了700多畝農田。

【課堂實錄】

場景一:手機種田,智慧決策

暮春時節,春耕大忙。4月19日,記者來到沅江市草尾鎮上碼頭村中聯智慧農業基地,只見秧苗新綠,旋耕機翻滾。基地負責人莫磊卻悠閒得很,一身遊客打扮:襯衣、皮鞋、牛仔褲,還不時拿出手機,在上面點點畫畫。

“在智慧農業平臺上,只需一臺手機,就能在城裡把鄉下的田種了。”莫磊得意地揚了揚手機說。他的話勾起了記者的好奇,當即拜他為師,學習如何用手機種田。

開啟手機微信,在小程式中輸入“中聯智農雲”,註冊登入;根據實時定位,將基地381畝農田圈入農場管理中。在莫磊的指導下,一分鐘時間,記者成為了基地管理者,381畝農田,按丘編號,精細管理。

種什麼品種,決定產量和收益。記者在“中聯智農雲”中點選“品種推薦”,湘早秈、佳優長晶、美香佔等多個系列品種,立即呈現在眼前;選擇好品種,點選“種植計劃”,播種、移栽時間具體到每一天,只要按圖操作,無需多費腦筋。

4月19日,“中聯智農雲”平臺根據天氣和節氣,在主頁醒目提示:適宜引水、翻地。記者在手機上下達“翻地”指令,20分鐘後,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兩臺旋耕機便到達了農田,開始作業。

“從哪裡引水?”記者請教莫磊,他笑而不答,接過記者手機,點選“灌溉”一欄,出現20多組數字。

“每一組數字對應一丘田的引水溝。”莫磊指著螢幕上每一丘農田的顏色說,3號、7號、15號農田是紅色,表明地很乾,需要立即引水,黃色農田可以緩一緩,綠色表示暫時不需引水。

記者來到15號農田,在手機上點選引水開關,引水溝裡頓時噴出一股水流,手機上農田的顏色隨著水流的流向慢慢由紅變黃最後變成綠色。

場景二:雲端管理,精準作業

“翻地、引水只是常規操作。”莫磊說,種田最難、耗時最多的是田間管理,而智慧農業最吸引人的正是透過雲端管理,就可實現病蟲害識別、防治和水肥等田間管理。

“還要插深一點,標尺要沒入泥中。”在莫磊的指導下,記者在一丘田裡插上一套水、肥(土壤水位)管理裝置,包括水位儀、測肥杆(土壤儀)和資料發射器。

“智慧管理,離不開智慧裝置。”莫磊邊示範邊介紹,水位儀、測肥杆(土壤儀)將資料實時上傳到發射器上,再透過發射器上傳到後臺,哪一丘地缺水、少肥了,都會在手機上報警、提醒。

記者插完水、肥(土壤水位)管理裝置,抬眼望去,看到氣象站、蟲情燈、攝影頭、水位儀等裝置,分佈在田間的各個角落。

“田間裝置透過智慧感知,將資料和情況實時上傳到後臺,後臺透過智慧決策給出解決方案,管理者根據方案發出指令,實現精準作業。”莫磊以病蟲害識別、防治為例,給記者演示遠端防治病蟲害過程。

開啟“中聯智農雲”,點選“病蟲害識別”,將無人機空中拍攝或當地專業合作社現場拍攝的禾苗照片上傳到系統,很快便出現了病蟲害種類,跟手機看圖識物一樣簡單方便,同時還給出了兩種解決方案。

選擇“無人機噴藥”解決方案,約30分鐘後,一架多旋翼無人機出現在空中,找到圖片中的禾苗,精準噴藥。

“人在城裡,就可以把鄉下的田種了。”莫磊說,所有的田間管理都可以實現遠端操作。在智慧裝置的加持下,莫磊用一臺手機在沅江和大通湖兩個地方種了700多畝農田。

場景三:“老把式”洗腳上田,年輕人穿皮鞋種地

4月19日,沅江市天氣晴朗,是一個春耕的好天氣。沅江市草尾鎮上碼頭村65歲的高建明穿著皮鞋,坐在家裡,悠閒地喝著新採摘的春茶。

“以前這個時候,耙田、築田埂,每天搞得一身泥。”高建明說,以前自己種田,靠天吃飯,一畝田純收入800元就很不錯了,還要花大把的時間精力。

去年,把田流轉給中聯智慧農業後,高建明便洗腳上田了。但收入不減反增,每年土地流轉費一畝田就有760元,騰出的時間用來打工,一年收入2萬元輕輕鬆鬆。如今,上碼頭村40多戶村民跟高建民一樣,將田流轉給了中聯智慧農業。

“老把式”洗腳上田,但村裡的年輕人卻回來了。今年33歲的周波就是其中之一。“我是穿皮鞋種田的新農人。”周波笑著說。

6年前,周波辭去體育老師的工作,從長沙回到村裡,聯合村民成立沅江市正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專門為散戶、小規模戶提供育苗、翻地、收割、烘乾、加工等社會化服務,託管了沅江市中聯智慧農業基地。

4月19日,記者在“中聯智農雲”上發出“翻地”指令,周波接到指令後,就近調配旋耕機,到達現場作業,實現無縫對接。

“提供水稻種植服務,比種植水稻賺錢,還能讓水稻提質增效。”周波說。

【學習體驗】

智慧農業 漸行漸近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奉永成

接到“今天我來當農民”的採訪任務,腦海中頓時浮現出一幅春耕圖:農民挽起褲腳,吆喝水牛犁田,穿著雨衣插秧。出發前,我特意在網上購買了雨衣、雨鞋等“裝備”,準備到田裡大幹一場。

到了目的地,現場的情景完全顛覆了我的想象。田裡機聲“隆隆”,一臺臺旋耕機和大型履帶拖拉機在田間來回穿梭。田埂上的年輕人衣著光鮮、皮鞋鋥亮,在手機上點點畫畫,發出指令,就把田種了。

隨著智慧農業的應用,傳統的耕作方式正在慢慢消失,省時省力、自動化、智慧化正成為新潮流,也大大改變了過去農民種田“一身泥巴一臉髒”的形象。新農人運用智慧裝置,種田上雲端,打破時空限制,帶領村民科技種田鼓腰包。

春天裡,智慧農業播下的一粒粒種子,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