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萬川錦繡述傳奇 文旅融合醞芬芳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運動2022-06-17
簡介未來的目標,梅州大埔將努力把張弼士博物館、張弼士故居旅遊區建設成為集歷史名人文化、客家古名居觀賞、葡萄酒文化體驗、生態鄉村休閒為一體的文旅融合新標杆,實現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醞怎麼樣讀

“張弼士是中國近代對外開放的先行者,是中國實業興邦和中國僑務工作的先驅者。”

“張弼士敢為人先、愛國愛鄉的精神,是中國商人的精神、民族商人的精神。”

“張弼士先生雖然逝世百餘年,但他所代表的客商精神和客家文化一直在推動著客家社會與文化發展。”

……

5月18日至20日,以“覽一代僑領風範 尋百年張裕根脈”為主題的張弼士博物館開館系列活動在梅州大埔舉行。其間,與會嘉賓對張弼士為代表的客商精神作了進一步的探討和挖掘。

“篳路桃弧展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客家人在世界各地銳意進取,湧現了一批又一批商賈鉅子。

張弼士便是其中傑出的代表。客家人的身份是他下南洋的潛在基因,崇文重教的社會傳統奠定了他實業興邦、崇先報本的文化基礎。

張弼士的創業史與客家傳統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同時,他愛國愛鄉、實業興邦等精神品質也對當地客家社會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南方日報記者 馬吉池 張柳青 通訊員 劉招迎 餘灝

圖:何森垚

走出去的南洋首富

其成就有著客家文化的影響和薰陶

張弼士博物館正式開館,吸引了眾多的市民、遊客前來打卡觀賞。

博物館展陳的九部分內容,充分展現了張弼士創業史、張裕公司建立及聲名遠揚的整個過程,透過VR技術、智慧AI互動技術等方式向人們娓娓道來。

讓人們透過博物館的展陳,走進張弼士傳奇的一生,感悟他身上所體現的客商精神和客家文化。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2月21日,張弼士出生於大埔縣維新甲(現西河鎮)車輪坪村。

張弼士本名肇燮,別名振勳,弼士是其字。自他在南洋成名後,一直以“張弼士”通用。

張弼士的父親張蘭軒是鄉村私塾教師,兼業中醫;母親是山村勞動婦女,耕種幾畝薄地,家境貧寒。他的童年是在客家文化的薰陶下度過的。

1858年,年僅17歲的張弼士隻身漂洋過海,到荷蘭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在一家紙行當學徒。

據客家學研究開創者和奠基人羅香林的研究,客家人具有“好動與野心”的特性。

在羅香林的研究中認為,客家人“生性好動,男子從不肯安閒地在家鄉住著,除非少數號稱紳士的人們。普通男子,無論貧富貴賤,苟無家務拘束,大抵都欲及時外出,賞賞異地風光,或經營各業。幸而所營成就,更以外出為業。”

客家人“生性好動”的特性,成為了張弼士下南洋的潛在基因。此外,大埔縣下南洋成功的例子很多,也為張弼士樹立了榜樣。

大埔人除經商國內各地外,還有往南洋者。大埔地區僑居南洋者,影響較大的有乾隆十年(1745年)的張理和丘兆和。

張理因教人伐木築屋、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和當地人一起把海珠嶼建設成為富庶的島嶼,被當地人尊稱為“大伯公”。

隨後大埔人下南洋者不斷。羅芳伯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印尼西婆羅湖坤甸建立蘭芳公司,在東萬律的明黃等處,據記載,“開金湖者多大埔恭州人。有劉乾相者,同堂子弟,有五百餘人,自立為大哥,當時最強盛者。由東萬律下數里許,為山心。開金湖者是大埔縣人,主其事者為張阿才。”

張弼士對下南洋很感興趣。傳說他下南洋前,對鄉人在南洋的情況多方打聽。

據鄭觀應1986年所著之書《張弼士君生平事略》記載,張弼士初到南洋時,曾許下豪言壯志:“大丈夫不能以文學致身通顯,揚名顯親,亦當破萬里浪,建樹遐方,創興實業,為外國華僑生色,為祖國人種增輝,安能鬱郁久居鄉里耶?”

在紙行當做學徒的張弼士積累了一定資產,並決定開設一家經營各國酒類的商行,承辦當地的酒稅和新加坡的典當捐務。

“他從小就深受客家文化的影響和薰陶,他下南洋謀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社會背景。”對張弼士及客商精神研究多年的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院長肖文評認為,客家人的身份,是張弼士下南洋的潛在基因;崇文重教的傳統,是他能把握創業幹事時機的文化基礎;鄉里人下南洋的成功案例,則是他外出創業的直接誘因。

回饋家鄉的愛國僑領

推動客家社會與文化繁榮發展

逛一處名人故居,讀一段歷史傳奇。

走進隱匿在大埔西河鎮田園風光中的張弼士故居及張弼士博物館,彷彿重新翻開了一部豐富厚重的歷史書籍。展覽館中的各種陳列品、被時間侵蝕的屋簷,無不打上歷史的印跡,等待著參觀者去發現其中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

作為近代華僑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張弼士怎樣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又給世人留下了哪些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從歷史中得以窺見答案。

肖文評認為,張弼士的成就離不開客家傳統社會文化資源的幫助。同時,他也為客家社會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自1893年擔任清政府駐檳城副領事後,張弼士先後擔任過清政府駐新加坡總領事、商部考察外埠商務大臣等職。進入民國後,他又相繼擔任了廣東省商會總理、全國商會聯合會會長等。此外,他還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富商,並創辦張裕釀酒公司,其產品贏得了第一塊國際獎牌。

“張弼士所獲得的崇高社會身份和政治地位,在當時國內極為少見。他亦官亦商,極大地擴大了客家人的影響力,提升了客家人在海內外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地位。”肖文評說,由於受他的影響,他首次擔任實職的檳城領事,到1930年代一直由客家人擔任。

同樣,自張弼士在南洋建立起自己的企業王國,相繼開辦了礦業、銀行、航運、醫藥、釀酒等經濟實體,也對後世有著影響,拓展了客家人的經濟活動空間。

“不少客家人至今還在經營著當年張弼士開拓出來的行業。直到現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的當鋪業,幾乎大部為大埔籍的華僑經營,成為當地華僑地域性的行幫。”肖文評說。

“在南洋最先肯犧牲無數金錢辦學校的,要推張弼士第一人。”這是著名學者梁紹文在《南洋旅行漫記》中的一句話,道出了張弼士傳承和發展客家人崇文重教傳統的事實。張弼士小時候受教育不多,但致富後卻非常熱心教育事業。他捐巨資在海內外興辦學堂,舉辦新式教育,為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和興學育才作出了巨大貢獻。

除了熱心教育,作為近代中國實業興邦的先驅,張弼士在國內創辦了幾十家現代企業,加快了中國的現代化程序。

正因為張弼士一生眾多的突出貢獻,時至今日,大埔縣仍然致力於探索研究張弼士客商精神的歷史文化和時代價值。以張弼士為楷模、為榜樣,汲取其成長曆程中的營養,讓其愛國愛鄉、實業興邦、敢為人先的精神品質在大埔開枝散葉,成為助推蘇區振興發展的不竭力量。

“活起來”的歷史文物

打造名人故居、美酒美景文旅融合新標杆

遠眺張弼士博物館,5棟主體建築白牆藍瓦間點綴著硃紅色的木欄,別具客家特色,與張弼士故居交相輝映,為大埔縣西河鎮美麗的田園風光增光添彩。

從國家3A級旅遊景區到進入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公示名單,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躍升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再到如今新建一座博物館,活化利用名人故居(舊居)和傳統村落,打造張弼士文化IP,文化之鄉大埔不遺餘力。

在近日舉行的張弼士博物館開館系列活動上,依託張弼士名人效應,大埔有了更多佈局,目標是讓文化“軟實力”轉化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

在系列活動上,博物館開館、張裕紅酒文化小鎮奠基、梅州煙臺兩地簽署文旅合作協議……一個個“小目標”不斷落地。進一步豐富了張弼士故居旅遊區的文化元素,也讓歷史文物真正“留住形”“活起來”“走出去”。

如何發揮名人效應,挖掘人文寶藏?張弼士博物館開館儀式當天,梅州大埔還邀請了眾多文史專家、酒業大咖前來,集思廣益、把脈獻策。

在提高文化“軟實力”方面,廣東華僑博物館原館長王明惠認為,大埔縣必須要講好張弼士故事,提升博物館的知識性,讓人們感受到張弼士所處時代及其傳奇人生。作為華僑之鄉,要把張弼士的歷史同中國華僑的歷史結合起來,講好中國華僑外出打拼、創業、發展的歷史,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更好地發揮僑鄉的獨特資源優勢,才能吸引更多人來旅遊、參觀、投資、發展、分享。

經濟“硬支撐”如何轉化?專家們也有不同見解。

“在打造張裕紅酒文化小鎮過程中,要依託大埔縣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做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品牌,探索出適合大埔西河的運營方式,發展中高階民宿和美食、美景、美酒產業,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王明惠說。

美食與美酒相得益彰。張裕文史專家陳莊認為,張裕紅酒文化小鎮要與客家美食聯動起來,從地方小吃到宴會大菜,都能從張裕國內外各大酒莊的葡萄酒中找到完美的搭配。

早在129年前,客家人張弼士投資300萬兩白銀在煙臺建立張裕釀酒公司,梅州與煙臺就已結緣。藉助此次張弼士博物館開館儀式系列活動,為兩地之間的緊密聯絡創造了更多契機。

“梅州大埔是張弼士先生的故里,也是張裕人的精神故鄉。”煙臺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洪江表示,張弼士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後,將加強張弼士博物館與張裕酒文化博物館等6個4A級景區的聯動,攜手並進助推葡萄酒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對於梅州大埔而言,這是難得的機遇,有利於實現張弼士故居和張裕公司的長久聯姻,推動梅州市與煙臺市產業聯動共建。未來的目標,梅州大埔將努力把張弼士博物館、張弼士故居旅遊區建設成為集歷史名人文化、客家古名居觀賞、葡萄酒文化體驗、生態鄉村休閒為一體的文旅融合新標杆,實現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聲音

廣東華僑博物館原館長王明惠

講好張弼士故事 發展特色產業

張弼士是中國近代對外開放的先行者,是中國實業興邦和中國僑務工作的先驅者,是中美貿易合作的開拓者,清末民初著名的華僑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愛國僑領,更是梅州客商的傑出代表。不但對南洋、對祖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也留下了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文化遺產。大埔縣要打造張裕紅酒文化小鎮,必須要講好張弼士故事,提升博物館的知識性,讓人們感受到張弼士所處時代及其傳奇人生。要把張弼士的歷史同中國華僑的歷史結合起來,講好中國華僑外出打拼、創業、發展的歷史,以及未來發展方向。更好地發揮僑鄉的獨特資源優勢,吸引更多人來旅遊、參觀、投資、發展、分享。要依託大埔縣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做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品牌,探索出適合大埔西河的運營方式,發展中高階民宿和美食、美景、美酒產業,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張裕文史專家陳莊

放大名人效應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張弼士的人生足跡,在時間上跨越晚清和民國,在空間上跨越南洋和祖國,在身份上跨越官和商,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特殊的人物。希望以張弼士博物館為起點,像江蘇省當地重視開發張謇資源一樣,進一步加強對張弼士的研究和挖掘。比如在嘉應學院設立張弼士研究中心,或以張弼士博物館名義整理出版張弼士的文稿、演說、書信,作為旅遊紀念品等,放大名人效應,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煙臺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孫健

深化梅州煙臺兩地合作打造5A級旅遊景區

張弼士博物館的建立,讓兩個城市聯絡更加密切,有利於煙臺、梅州兩地深化合作。打造張裕紅酒文化小鎮,要提升服務水平,把張弼士故居打造成為一個5A級旅遊景區。同時,做強吃住娛等延伸專案,讓人們吃得好、住得下、玩得開心,且願意再來。

張弼士後裔張祥敏

把張弼士的愛國精神傳承下去

把張弼士的事蹟講給後人聽,特別要把張弼士的愛國精神傳承下去。現在張弼士故居“光祿第”是梅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希望張弼士故居及張弼士博物館能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讓年輕一代在這裡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張弼士博物館館長姚沛榮

打造張裕紅酒文化小鎮提升張弼士故居旅遊區品質

打造張裕紅酒文化小鎮,對張弼士故居旅遊區品質提升和整個大埔縣文旅產業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要充分挖掘張弼士名人效應,以名人故居為名片,整合周邊旅遊資源,更好地提升文化旅遊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接下來,張弼士博物館將以張弼士和張裕酒文化為紐帶,加強煙臺、梅州兩地交流,深化兩地合作,共同講好張弼士故事。

本文來源:南方日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