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打工人讀哲學正常嗎?這個問題裡有兩個偏見

由 法制雲播報 發表于 運動2022-05-25
簡介在陳直的故事中,哲學沒有為他帶來更優越的生活,也沒有為他完全解決人生的難題

哲學的本意是什麼

“人,詩意地棲居”,想必不少人都對海德格爾轉引的這句哲言很熟悉。但真正閱讀這位哲學家原著的人恐怕並不多。最近,一位31歲農民工陳直引發網路熱議。因為他不僅閱讀海德格爾著作,今年還嘗試翻譯了理查德·波爾特的《海德格爾導論》。

有人給他加油鼓勁,也有人懷疑他的研究水平,還有不少人關心的他生存處境。

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話題。

車間裡的農民工、書齋裡面的哲學研究者,人們很難把兩幅有反差感的畫面重合於陳直身上。換句話說,不少人對事件的關注蘊含著這樣的潛臺詞:

一個農民工思考海德格爾正常嗎?這一問題背後往往存在兩種“偏見”:一是哲學是一門高冷的學問,對現實生活用處不大;二是農民工群體知識水平有限,是否真能啃下艱深的著作。

打工人讀哲學正常嗎?這個問題裡有兩個偏見

(陳直列印的書稿 圖片來源:公眾號“穀雨實驗室”)

的確,一提到哲學,人們常常會提到“哲學起源於閒暇”“哲學是貴族的學問”等觀點。如果從哲學關注宇宙本源問題、不著眼於為人們提供現實之用的角度看,我們或許更能理解這些說法的本意。但如果刻意將哲學理解為有閒階層的身份標識和精英群體的文化資本,這就離哲學的本義謬之甚遠。

哲學在希臘語中的原意是愛智慧。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會仰望星空、對人生髮問,都有追求和熱愛智慧的權利,與是大學生還是農民工並無關係。

陳直關於對“我們意識的本質是什麼,還有視覺的本質”的好奇,正是愛智慧的體現,生活的不解與疑惑成為他步入哲學殿堂的敲門磚。

隨著時代變遷,從宇宙本源到政治理論,從宗教藝術到人生倫理,哲學逐漸成為一門包羅永珍的學科。人們愈發發現:哲學並非高不可攀。一些著作艱澀難懂,一些術語並不熟悉,但這並不妨礙人們進行哲學思考。打工者在重複工作中的感嘆,或許與加繆筆下推著大石頭上山又滾下去的西西弗若合符契;陳直感嘆自己受家庭影響一度毫無職業規劃、不關心未來,屈從於現成觀念和想法,何嘗不是與海德格爾所討論的“存在”相關。

從這個意義上說,哲學家思考的問題與我們的生活體驗並不遙遠,忽略專業術語,拋卻嚴密論證,每個人都可感、可學、可思,找到“先得我心之所同然”的共鳴。

哲學家或許也不能給出現成答案,卻提醒每一個思考者直麵人生、真誠生活。

也要看到,哲學不會拒絕任何一位愛智者,但專業的哲學研究仍有不低的門檻。

一方面是千百年的思想成果浩如煙海,一代代哲學工作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突破人類思考的限度;一方面是現代社會職業分工精細化和專業化,需要哲學工作者經過專業學術訓練,並在某一領域持續鑽研。所以,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哲學思考,專業的哲學研究並不容易。從以哲學為愛好到以哲學為事業,陳直一度寫不出論文的絕望,箇中艱辛冷暖自知。對於他翻譯的著作,一位海德格爾專家表示:“已經蠻專業了”。所以無論出版與否,無論錯誤多寡,積年累月自學英語、研讀哲學的努力,已經為突破自我、超越極限的勇毅人生寫下了註腳。

打工人讀哲學正常嗎?這個問題裡有兩個偏見

(圖源網路)

有讀者迷戀“打工人讀海德格爾”的故事,因為人生逆襲的指令碼足夠激動人心。但如何才算得上逆襲?在陳直的故事中,哲學沒有為他帶來更優越的生活,也沒有為他完全解決人生的難題。對於陳直而言,哲學固然不是體面生活的充分條件,但哲學為他帶來一種生活方式,可以不懼世俗的目光,面對工作的乏味,讓生活更有秩序和意義。從快遞員雷海為在詩詞世界中遨遊,到打工人吳桂春在東莞圖書館借閱12年,再到陳直打工研讀哲學,這些故事說明:

每個你和我,都有追求內心精神世界的權利。無論逆襲與否,知識本身就是目的,身份與職業不是阻礙充實心靈的繩索。

哪怕打工生活還得繼續,但自作主宰的人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對於“打工人讀海德格爾”這件事,我們不妨多一分理解和尊重。祝福陳直,也祝福每一個勇敢追求精神充盈的人。

這正是:

求知不為換柴米,無奈人生大不易。

人民日報評論

舉報/反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