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回顧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二)——差一口氣的《量子危機》

由 人生五味 發表于 運動2022-05-11
簡介而《量子危機》最初的噱頭——《皇家賭場》的續集這一屬性也直接成為了該片的原罪,在《皇家賭場》的映襯下,本片乍一看簡直問題重重:史上最短的邦德電影時長、凌亂的故事節奏與鏡頭剪輯、未能講述完整的故事、草草了事的突兀結尾等等

什麼的慰藉填量詞

「來源: |特工的安全屋 ID:gh_3eb4d8666745」

回顧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二)——差一口氣的《量子危機》

點選藍字

歡迎關注

隨著《皇家賭場》的成功,丹尼爾·克雷格算是在邦德扮演者的位置上站穩了腳跟,EON馬不停蹄地開始拍攝下一部邦德電影。新片最終被命名為《量子危機》(Quantum Of Solace),並緊接著《皇家賭場》的結尾,講述痛失摯愛的邦德抱著復仇的心態繼續追查真相,並牽出了一個名字“量子”的龐大組織,並挫敗其陰謀的故事。這是007電影史上第一部與前作情節有直接關聯的邦德電影,片方或許是認為續作的形式能夠讓本片重現《皇家賭場》的輝煌,然而最終本片的表現並不如人意,在所有克雷格主演的邦德電影中口碑十分靠後,僅好於筆者最討厭的《幽靈黨》(Specture)。

而《量子危機》最初的噱頭——《皇家賭場》的續集這一屬性也直接成為了該片的原罪,在《皇家賭場》的映襯下,本片乍一看簡直問題重重:史上最短的邦德電影時長、凌亂的故事節奏與鏡頭剪輯、未能講述完整的故事、草草了事的突兀結尾等等。以至很多觀眾到頭來根本沒能get到本片的一些亮點,以及本片所需要真正想表達的內容。

以下筆者將會分析一下,《量子危機》的主題是什麼,它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它的故事對克雷格版邦德這一人物的塑造有著怎樣的意義。以及他的失敗對整個克雷格版邦德電影系列有著怎樣的影響。

回顧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二)——差一口氣的《量子危機》

先來解釋一下本片的標題:“Quantum of Solace”,無論是大陸還是港臺地區都給出了一個看似十分適合動作大片的譯名:“量子危機”或者“量子殺機”,且片子也確實有一個具象化的名為量子組織(Quantum)的邪惡集團。但是這樣的翻譯完全掩蓋了標題中隱藏的深意。在英語中“Quantum”一詞作為名詞時的含義為“量子”,但“Quantum of”作為量詞時所代表的則是“及少量的、微小的、微量的”等含義,而“Solace”所代表的則是“安慰、慰藉,”並暗含著“原本自己應得到的那一份”的含義。這樣一來,我們可知“Quantum of Solace”所代表的含義應該是“微量的慰藉”,這也就能明白為何在正式的中文標題出現之前,坊間會流傳著諸如“微量情愫”“餘溫之戀”等民間翻譯了(直到現在《看電影》雜誌提到本片時還會將片名寫作[餘溫之戀])。

回顧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二)——差一口氣的《量子危機》

實際上,“Quantum of Solace”這個標題來自“007之父”伊恩·弗萊明創作的一篇同名的短篇小說,收錄在短篇小說集《最高機密》(For Your Eyes Only)。雖然這也是一部邦德小說故事中沒有任何諜戰的情節,甚至嚴格來說連主角都不是詹姆斯邦德。小說中身在巴哈馬的邦德僅僅是作為一個聽眾,在一個令他深感無聊的晚宴上從巴哈馬總督的口中聽來了一段似乎有些狗血的婚姻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菲利普·馬斯特斯(Phillip Masters)的青年男子,天性老實靦腆的他在被年輕貌美的妻子背叛羞辱後,以極為冷酷的方式將對方的生活逼入了絕境。故事的最後馬斯特斯的前妻在離婚後度過了一段十分艱難的時光,而馬斯特斯卻也沒有因為報復的成功而解開心結,反而丟失掉了內心中原本優秀的品質,麻木冷酷地孤獨終老。巴哈馬總督根據這個故事總結出了一個用來詮釋婚姻關係的理論——“微量慰藉原則”(The Law of Quantum of Solace),即婚姻中的男女之間只要還能互相給予極其微量的情感慰藉,那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雙方的婚姻都不會徹底破裂,然而一旦其中一方徹底傷害了對方,一丁點的溫情都不想給予的話,那招來的必將是對方極為冷酷殘忍的報復與傷害。而邦德對這一原則也深表贊同,並指出這一原則在朋友之間也同樣適用。

回顧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二)——差一口氣的《量子危機》

明白了這一層含義之後,我們便能意識到用“Quantum of Solace”來概括邦德的這次“復仇”之旅有多麼的恰當:。整部電影中驅動邦德行動的根源是什麼?或許軍情六處的任務,因為一開始他確實是在為軍情六處追查量子組織,但電影的後半段他已經脫離了軍情六處的掌控。或許是為維斯珀復仇,但電影結尾邦德完全放棄了對維斯珀的復仇。或許是想要求證維斯珀對自己的感情是否真摯,這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選項,但我們都知道,維斯珀雖然在行動上背叛了邦德,但她對邦德的愛是至死不渝的,這一點無論是身為局外人的M和馬西斯,還是當事人邦德本人對這一點都心知肚明。只不過,雖然二人的感情從未破裂,但維斯珀的叛變行為還是給邦德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而維斯珀的死亡也讓這場愛情迅速被摧毀,給邦德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情感空洞。於是邦德也如小說中的菲利普·馬斯特斯一樣,因憤怒而變得一反常態。驅使著這個反常的邦德做出片中種種行動的,其實都只是這個突然出現的情感空洞導致的對本應屬於自己的那份溫情的渴求,哪怕是“極其微量的慰藉”也可以。無論是“執行任務”、還是“復仇”、亦或是“求證感情”,都不過是邦德追求這份“微量的慰藉”的手段。

回顧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二)——差一口氣的《量子危機》

同樣地,“微量的慰藉”也是維繫著邦德與邦女郎卡蜜兒並肩作戰的唯一一點脆弱聯絡,卡蜜兒同樣有著自己的復仇計劃,並因此與邦德結識並聯手,二人靠著同病相憐的處境互相取暖,最終產生的那一點點安慰化成了一個膚淺的試探性的吻。電影中卡蜜兒曾經請求邦德在完成復仇後告訴自己復仇的感覺如何,但劇情的發展正好相反,邦德透過幫助卡蜜兒完成復仇間接品嚐到了復仇的滋味,勉強得到了那份“微量的慰藉”。繼而終於清醒。電影結尾邦德丟掉了維斯珀的項鍊,不僅意味著他決意徹底了斷與維斯珀的感情,也意味著他再也不是《皇家賭場》裡那個自信滿滿,會輕易被感情左右而完全信任他人的人。而變成了一個冷酷無情,不再信任任何人,將自己徹底封鎖在牢籠的稱職特工。正如小說中的菲利普·馬斯特斯一樣,在巴拿馬總督看來,雖然馬斯特斯在報復了前妻之後依然是個工作稱職 但他心中的美好品質早已蕩然無存,變成了一個冷漠的驅殼。這也是邦德在00特工的成長之路上一個必經的帶有悲劇色彩的宿命。

回顧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二)——差一口氣的《量子危機》

還有一點與“微量的慰藉”相關的內容在電影中的表現並不是那麼明顯(也可能是筆者的過度解讀),小說中邦德說過,“微量慰藉原則”在朋友之間同樣適用。而電影中邦德與馬西斯的關係印證了這一點。在上一部電影中馬西斯在拉·契夫的誣陷之下成為了軍情六處的“叛徒”,即便維斯珀的死亡揭開了真相,邦德還是出於謹慎要求軍情六處繼續審問馬西斯。這成為了二人之間的舊怨。但是特工資歷比邦德要老很多的馬西斯心中是明白邦德這樣做的合理性的,所以在二人見面後,雖然馬西斯肉眼可見的有些不悅,但二人還是憑藉著互相給予對方微量的善意與幫助,最終冰釋前嫌。馬西斯也終於扮演起小說版《皇家賭場》中他原本的角色,即邦德的特工生涯開導者,試圖幫助邦德從眼下失控的狀態中解脫,最終也是為了邦德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回顧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二)——差一口氣的《量子危機》

透過以上解讀我們可以看出,《量子危機》希望透過展示邦德在第一次受到打擊後是怎樣經歷一番彎路,徹底補完邦德的成長曲線,並最終讓他成為我們更加熟知的那位007。而展示這些所用到的主題並非是諸如“為了顧全大局必須放棄個人感情”這樣的大道理,或者將“想要做一名合格特工必然會放棄個人情感”這種大道理直接砸到觀眾臉上(這樣的表現方式倒是在007小說裡見到過),反而直接從邦德的心理狀態出發,試圖從一個人性化的方式繼續塑造邦德。從這一點來看,《量子危機》的的電影立意是十分優秀的。

而被具象化的所謂量子組織,其實也是一個很不錯的設定。電影將老式間諜電影中的邪惡組織與二十一世紀流行的陰謀論中經常出現的控制世界的財閥集團巧妙結合,創造出了一個無孔不入,無所不能,僅僅靠著商業活動便能滲透大國情報機構,顛覆小國政權的商業帝國。本片反派多米尼克·格林的格林星球集團是一個打著環保公益的旗號,背地裡卻為了壟斷資源獲取利益不惜與壞人達成骯髒交易操縱政局,甚至為此還和美國中情局達成了合作。如果你對近一年來的各類熱點社會事件有過持續關注的話,想必對於這樣的操作完全不陌生。從這方面看來,《量子危機》對於反派組織的構想也算是十分具有現實意義,設定上也比日後出現在《幽靈黨》中的幽靈黨高明瞭很多。

回顧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二)——差一口氣的《量子危機》

說了這麼多,算是把《量子危機》這部電影從主題到設定上的優點盤點了一番,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量子危機》就是一部優秀的邦德電影,實際上,《量子危機》這部電影最大的缺憾就是並沒有很好地把以上提到這些優點在故事中展現出來。

如今評價《量子危機》,一個最被大家詬病的地方就是這部電影的時長只有一小時四十六分鐘,是邦德電影歷史上時長最短的一部。時長太短並不會直接成為電影的缺點,但看過上面的解析,大家應該能明白《量子危機》這部電影需要表達的內容是極為複雜且多層次化的。這些內容哪怕是將電影延長到兩個小時(克雷格成為邦德扮演者之前邦德電影的平均時長)左右都未必能夠講清楚(後來克雷格的幾部邦德電影想要表達的內容越來越複雜,電影時長也都到了兩個半小時以上)。而一小時四十六分鐘的長度自然更是捉襟見肘。

對於為何這部電影的時長會這麼短,目前各個方面都把原因歸結為當時的好萊塢編劇大罷工事件,這一點可以從本劇文戲乏力的特點加以印證。面對這種情況導演馬克·福斯特以及臨時捉刀編劇的主演丹尼爾·克雷格的應對方式是儘可能讓電影節奏變得十分緊湊,用緊張刺激的動作戲抓住觀眾的神經,填補文戲不足帶來的缺憾。某種程度上這個方案確實奏效了,《量子危機》的大部分動作戲都十分刺激,不僅繼承了《皇家賭場》拳拳到肉,乾淨利落的優點,甚至還更進一步,讓邦德出手更加果斷狠辣大開殺戒,以體現出他的反常與失控。然而對於呈現主題來說,這樣做的效果是極為有限的。想要呈現“微量的慰藉”的主題以及邦德的心理變化,大量的文戲是必不可少的。用動作戲碼湊數的拍攝方式導致了本片結尾的鋪墊十分不足,觀眾們雖然能夠理解邦德放棄復仇的動機,但也一定會感受到劇情上的蒼白無力。

回顧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二)——差一口氣的《量子危機》

在電影中比較重要的幾場文戲分別為審訊懷特、邦德與馬西斯的談話以及沙漠中邦德與卡蜜兒的談話。這幾段內容對於本片的主體以及邦德的心理變化並非沒有體現,但實在是過於淺嘗輒止。這裡筆者要著重提一點,在以往的邦德電影中,無論標題與電影中的實際內容的聯絡有多麼牽強,故事中一定會起碼有一句臺詞呼應標題。相比之下對於“微量的慰藉”這一寫入標題的隱晦概念,《量子危機》全片隻字未提,直接交給觀眾去理解,這實在不是什麼高明的舉動。尤其是,電影中明明有一處和短篇小說中十分相似的場景,即邦德喝醉後與馬西斯長談的那一幕,與其讓馬西斯說著一些不知所謂的和藥相關的內容(講真我一度懷疑那裡是在內涵克雷格被人詬病個子太矮),還不如直接讓馬西斯取代小說中巴拿馬總督的角色,和邦德探討一下“微量慰藉原則”。類似的毛病在其他文戲段落中也有很多,

還有一點,在決定用更多的動作戲來救場後,導演似乎是鐵了心要加快本片的節奏,對《量子危機》本就不充裕的文戲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刪減。看過本片的觀眾可能會有點疑惑,電影開場從軍情六處手中逃脫,在奧地利歌劇院與邦德擦肩而過的懷特先生竟然徹底失蹤了,在前面被反覆提及的英國首相特使兼量子組織成員蓋伊·海因斯似乎是一個關鍵人物,但他在電影后半部分也脫離了主線,最終也沒了下文。但實際上《量子危機》原本拍攝了邦德發現二人行蹤後將海因斯逮捕並殺死懷特先生的情節,只是最終直接被刪掉了。導演可能是覺得這段內容加上結尾在俄羅斯喀山的情節會顯得十分拖沓,且邦德不再追蹤懷特先生或許還能體現出邦德的成熟與釋然。但是這樣的安排只能讓電影情節變得殘缺不全。雖然懷特先生還會再七年後的《幽靈黨》中再度登場,成為引導邦德發現幽靈黨的關鍵人物,但很顯然,在當時刪掉懷特先生的結局絕不可能是為了給《幽靈黨》做鋪墊。更何況如果是想要給未來的劇情發展留出空間,那無論如何都應該有一場展示懷特先生遠走高飛的戲才對。而他背後的量子集團也就此成為劇本的棄子,前面那麼多令人細思恐極的鋪墊無論是在本片還是在續集中都沒能再出現過,成為了幽靈黨的墊腳石(這也是筆者討厭《幽靈黨》的多個原因之一)。

回顧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二)——差一口氣的《量子危機》

本片的反派多米尼克·格林的定位與上一部的拉·契夫很相似,一方面他看上去有權有勢,能夠在一定層面上呼風喚雨,另一方面他其實也是龐大集團中的小零件,一旦出了故障裡面會面臨報廢的命運,扮演格林的馬修·阿馬立克還曾戲稱自己為了塑造人物而去觀察模仿了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與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神態。但是格林在本片的表現卻乏善可陳,正如片中邦德和卡蜜兒所說的那樣,他們想要追查的都不是格林本身,而是透過他達成自己的目的,那就註定了電影不會對格林這個人物進行深度的挖掘與探討。他身後的那個假借環保名義壟斷資源顛覆他國的邪惡集團的故事更是直接淪為了背景板,這實在是對題材和演員的極大浪費,同時會讓部分在前期宣發時對於這個角色或者演員產生興趣的觀眾們十分失望。

回顧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二)——差一口氣的《量子危機》

而在導演心中更加重要的動作戲中,格林依然沒有任何亮點,因為他的人物屬性註定他的戰鬥力完全就是弱雞級別。如果格林能像上一部拉契夫那樣在邦德的行動被限制之後與之來一場高潮迭起的交鋒,完全可以彌補他武力上的不足,進一步塑造他的邪惡感與壓迫感。可導演卻又偏偏要安排邦德在結尾去和他而不是某個更加勢均力敵也更加合理的敵人打一架,於是你終於可以在邦德電影中看到史無前例的一幕:訓練有素的007號特工詹姆斯·邦德使出全部看家本領,火力全開地去欺負一個揮舞起斧子都能砍到自己的戰五渣。這場面乍一看也許很爽,但是真的說不上有多精彩,並且徹底毀掉了格林先生的形象。

回顧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二)——差一口氣的《量子危機》

再說說《量子危機》的剪輯問題,無論對本片的剪輯是否滿意,觀眾們都應該能看出來快速的碎片化鏡頭切換與交叉蒙太奇的鏡頭安排都是導演刻意而為之的,該如何評價這種手法是見仁見智的,我個人基本上還算喜歡,但也不得不承認電影中的一些交叉蒙太奇的剪輯效果並不是很好。這裡我想談的是在奧地利劇院的那場追逐戲,片中的劇院當時上演的歌劇是《托斯卡》。《托斯卡》講述了歌劇演員托斯卡為了拯救自己的畫家戀人免於死刑,不惜將自己的肉體出賣給警察局長斯卡皮亞,並在對方企圖玷汙自己的時候殺死了對方。而托斯卡的戀人還是被執行了死刑,她也選擇跳樓自盡。這個故事很好地影射了維斯珀、維斯珀的前男友以及懷特先生的關係,甚至把邦德和卡蜜兒都代入進去也不是不可以。電影中引用的應該是托斯卡刺死斯卡皮亞,以及托斯卡的戀人被執行死刑的段落,據說為了更好的呼應電影劇情還特意進行了一點改編。可以說這也算是導演的一段良苦用心。

回顧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二)——差一口氣的《量子危機》

然而這一段的實際的觀賞效果其實並不是很好,與其進行交錯剪輯的是一段極為激烈的追逐打鬥槍擊場面。這段內容是需要觀眾高度集中精神去觀看的,否則很容易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歌劇的插入將動作戲的節奏打亂,觀眾們看到的僅僅是邦德與敵人混亂的狂奔,零碎的打鬥,以及歌劇舞臺上一閃而過的片段,而為了搞明白邦德那邊到底出了什麼事情,觀眾自然更不可能去關注歌劇的段鸞。這樣一來,動作戲沒有展現好,而歌劇所暗藏的隱喻和深意也沒能被大部分觀眾所領悟。可以說,這場戲是整部電影中交叉剪輯方式運用的相對失敗的一場戲,而其他幾次交叉剪輯,或多或少都有一點類似的問題。

總地來說,《量子危機》作為一部動作片大抵是合格的,他有值得深思的主題,火爆的場面,緊湊的節奏,演員們的表現也可圈可點。然而對於電影主題過於隱晦的呈現以及殘缺不全的劇情使得這部電影沒能做到他原本的職能:幫助邦德完成他的成長。在過於開放的結局之下,你可以說邦德已經釋懷,也可以說他其實只是嘴上堅強——續作《幽靈黨》選擇了後者,直接把邦德本應在《量子危機》中勉強圓滿但並不牢固的成長曲線打了個粉碎,這個問題雖然是由《幽靈黨》引發,但根源卻來自於《量子危機》。這也是我在觀影幾年之後對於《量子危機》的印象越來越差的原因。

《量子危機》雖然反響上不如《皇家賭場》,但米高梅方面對於007這一IP應該還是有信心的,按照計劃,他們會在2010年開始開始下一部邦德電影,只可惜,米高梅的破產重組事宜讓這一計劃被延誤了。第二十三部邦德電影直到2011年才開機,不過可能也算是因禍得福,這使得這部電影正好趕上了邦德電影50週年這一重要年份。這一次,詹姆斯·邦德應該不會讓人失望了。

回顧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二)——差一口氣的《量子危機》

微信客戶端可掃描打賞碼對作者進行打賞

特工的安全屋

歡迎特工電影愛好者的加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