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夜辰讀書」76:追隨叔本華從悲觀中覓幸福

由 渝夫文苑 發表于 運動2022-04-23
簡介叔本華對人生苦難的認知有兩句經典語錄:“人的生存就是一場痛苦的鬥爭,生命的每一秒鐘都在為抵抗死亡而鬥爭,而這是一場註定要失敗的鬥爭

驅使的驅怎麼寫

「夜辰讀書」76:追隨叔本華從悲觀中覓幸福

【夜辰讀書】76:追隨叔本華從悲觀中覓幸福——《人生智慧箴言》讀後感

撰文/夜辰·河南鄭州

編輯/渝夫·天津河東

【渝言不止】

哲學經典著作的深奧與生澀,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敏銳的領悟力,很難耐著性子讀下去,更難把握其精髓要義。

夜辰顯然沒有這方面的煩惱,他不僅能讀進去,還能走出來;既批判吸收作者的觀點,還聯絡實際歸納出自己的見解。這等閱讀和感悟能力,渝夫真的望塵莫及。

「夜辰讀書」76:追隨叔本華從悲觀中覓幸福

談到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即使對其思想不甚了了,但只要聽說過這個名字,首先想到的必定是“悲觀主義大師”的金字牌匾。其代表作是30歲時發表的《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只可惜一時無人問津,他曾自言“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話雖狂妄了些,可卻是事實。該書第二版時,購買者亦寥寥,直到1851年他63歲時,圍繞這本書寫了一篇補充說明《附錄與補遺》,才引起廣泛重視,使其名噪一時。

由此可見,一個超前於時代的思想問世,猶如從萬丈高山投下的巨石,想要聽到迴音著實得等些日子,還好叔本華活到了72歲,加上思維轉變還比較快,及時放下架子,抓緊寫了本通俗版的說明稿,總算贏得了世人的理解和尊崇,享受了十幾年的生前名。

《人生智慧箴言》,即是《附錄與補遺》上卷的後半部,“由於智慧冷俏,禪意雋永,很快就單獨出版,成為流傳最廣的作品”。叔本華“悲觀主義”的招牌,著實令一些人望而卻步,有的甚至將之視為滋生蔓延空虛、頹廢、悲觀、厭世、陰鬱、苦悶、自殺的毒藥,恨不能徹底隔絕,永不沾染。其實也是,人們身處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好不容易逃離了生存的危機,卻又陷入了慾望的深淵和無聊的迷宮,唯有享受物質的盛宴和娛樂的麻醉時,才勉強得以進入歡樂愉悅的幻境,誰又肯心甘情願跑到叔本華那裡找刺激,吟詠悲苦的詩篇,直面無法解脫的現世。

蛇膽有毒,入藥可強身祛病。這本書細讀了兩遍,通篇都是哲思禪意、格言雋語,語言流暢而不拘泥,意蘊深透而不晦澀,深感叔本華的悲觀雖浸透在字裡行間,可他循循善誘引領我們尋找的卻是幸福。人世間,誰願意浸泡在悲苦裡過活百年。慢慢品咂,叔本華對人生悲苦的理解認知,既是對現世的如實觀照,亦是一劑靜心散欲的良藥。試著解讀一下大師用悲苦製出的幸福藥引子。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曾說,“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佛主更是直截了當、一錘定音“人生是苦”。由此可見,“人生悲苦”的論調,自古有之,源遠流長,也不必大驚小怪,只不過不同時代、不同智者各有意會。叔本華對人生苦難的認知有兩句經典語錄:

“人的生存就是一場痛苦的鬥爭,生命的每一秒鐘都在為抵抗死亡而鬥爭,而這是一場註定要失敗的鬥爭。”

“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在他看來,死亡是人生之苦的總裁判,逃不脫死亡,那人生註定就是苦的。其實,死亡這一點倒是好破。人們大多不會在註定一死這事上長期糾結和鬱悶,畢竟人人都得死,閻王爺也挺公平的,不偏不向。再說,活著時想死亡沒用,真死了也不用想了,一句“生死有命”尋個心裡安慰也就帶過去了。可活著的時候,“痛苦”和“無聊”卻總是朝夕相伴,如魔鬼冤魂一樣糾纏煩擾,令人不得片刻安寧,關鍵是把這個現實問題解決好。

叔本華的“悲觀”,一個最大的妙處是,殺死人們腦海中的“幸福追求”,使人們從思想和心靈深處認識到:人生追求快樂本身就是水中撈月。從而構建起新的幸福觀:既無痛苦,也不覺無聊,本質上就實現了人世的幸福。

我理解,這裡的痛苦類似佛家講的“求而不得”之苦,生存難維繫,慾望無止境,正如作者引用的一句諺語“更好是好的敵人”,人們在慾望的驅使下不懈追逐奮鬥,殫精竭慮,疲憊不堪;而無聊恰似“求而得之”之苦,每一個目標實現後,人們又陷入了無意義無目標的空虛中,百無聊賴,無所適從。

為此,叔本華從人的三個基本屬性入手,開始解構人生,探求他所謂的幸福之法。“三個基本屬性”:

1。人之所是:即最廣義的人格,泛指健康、體力、美貌、性情、道德品格、心智及其培育。

2。人之所有:即各種意義的財富與財物。

3。人的形象:指一個人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就是別人怎樣看待他。

外國人說起來比較玄乎,其實就是我們平時相親時常問的三句話:這個人怎麼樣?家裡條件如何?鄰里口碑可好?叔本華一生未婚,也難怪他低估了百姓的眼光和見識。

說到這,我們也應該知道答案了,那肯定人是第一位的,過日子都得找個人好的。叔本華在“人之所是”裡談到,幸福之根深深紮在我們自己身內。對於這一點我深有感悟,也深以為是。佛佗講“一花一世界”,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就是“一人一世界”。看似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可實質上每個人都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即使經歷同樣一件事情,有的人視之為災難,有的人則視之為幸運,一念間換了天地、轉了陰晴。如果明白了幸福內求的道理,我們就會把主要精力放在自我塑造、自我修養上,外部環境不由人,內部世界我做主,以這樣的心態去陶冶情操、修養品性、裝點靈魂,才能把幸福種植在心田裡。

2018年我雨中夜遊鴨綠江時,寫了一篇《我標定的幸福,她跑不了》,直抒胸臆,放飛情懷,一個根本的觀點是,你我的幸福就是你我,你把自己打造成幸福的,你一生就會幸福;你把自己打造成不幸的,你一生就會不幸。再赤裸裸點兒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事,只有幸福或者不幸的人!經歷什麼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元芳,你怎麼看?”

叔本華在這裡談到一個觀點“享受自己”。他說:“無論何時何地,不管何事何情,他享受的首先是他自己:身體享受是如此,精神享受更是如此。”一個貧乏的靈魂,怎麼可能發現美妙的事物。比如,同樣是遊故宮,有的人看的是熱鬧,有的人看的是建築,有的人看的是歷史,有的人看的是文明,有的人看的是興衰。表面上我們享受的是故宮,實質裡享受的是自己。萬物莫不如此。享受最好的自己,才是高階消費。

“快樂的人永遠有個原因,那就是他快樂。”

“只要他們擁有自己,他們能從任何事物獲得欣慰。”

對於“人之所有”,叔本華的態度是中肯的,財富自有其價值,就是維持和保障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在這方面,他的一生是幸福的,父親逝世後,他繼承了一大筆遺產,打理經營之下足夠其維持寬裕的生活。為此,他也深感財富的重要性,認為尤其是對於一些智識之人,財富可以免於把有限的生命浪費於謀生上。同時,他告誡世人,應當把手頭的財富視為一道壁壘,使它可以幫助我們抵禦可能發生的苦厄和不幸。在他的眼裡,財富是抵禦苦難的壁壘,而不是追求快樂的資本。對於財富,我們一定要牢記“財富是抵禦苦難的”,如果用於追求快樂的話,財富就會變成慾望的幫兇,使人加速滑向痛苦和無聊的深淵。

“人之所有”說的是“利”,那“人的形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名”。古人講,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利”這事起碼關係生存,人沒財無法活,鳥沒食就得死。可“名”這東西,沒它都能活,可偏偏世人為之神魂顛倒,一時飄飄欲仙,一時如墜深淵。

“聽到讚揚,尤其是搔到自命不凡之癢處的讚揚,人人歡喜滿面,哪怕讚美之詞顯然是謊言。”

真是奇怪!人活著,居然千方百計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靜心想來,自己是個啥東西,為什麼總是需要別人來評判,而且評價好了,就異常開心,評價不好了,就異常鬱悶,至於評價的準不準確、真不真實,人們反而不太關心。“人之所以是”可以由自己做主,可“人的形象”是存在於別人的意識領域,當人們想要決定別人的主觀意識時,痛苦就隨之而來。結果不是被名聲所累,撕裂自己、討好他人,就是被謊言欺騙,活在虛假的幸福世界裡。

“無以復加地過分看重他人的意見,是一種普遍存在、壓倒一切的荒唐,它可能源自我們的本性,也可能產生於社會與文明。無論如何,這個荒唐信念主宰我們的一言一行,危害我們的幸福。”

當今時代,名譽的傳播更加便捷,一夜成名的比比皆是,成不了大名的成個小名也不亦樂乎,小名成不了的也需要在朋友圈裡炫一下,炫吃炫穿炫文化,真個是有啥炫啥,沒啥炫的也得時不時刷個存在感。好像不炫一下,沒人知道的話,這頓飯白吃了,這個妝白化了,這件衣服白穿了,這點才華白糟蹋了……怪不得上帝對一個禮拜日偷偷破戒打高爾夫球的人,懲罰他連續7杆杆杆進洞,而沒有一個人看到。

人們可以忍受貧困和傷痛,卻無法忍受別人的看法。事關名譽,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古人講“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可見,名譽之事已超越生命。還好,人類發展到今天,為名譽光天化日決鬥的事少了些,為名節丟掉性命的事也少了些,這也算是一種思想的解放吧!不過,為名譽整日苦惱憂愁的卻一點都不少,我們常說飽暖思淫慾,飽暖也思名譽,骨子裡實在是虛榮心在作祟。

叔本華認為,人性之愚蠢生出三個分枝:野心、虛榮、驕傲。驕傲,是對自己的高度評價,根基是過度的確信,哪怕評價與事實不符。虛榮,是討好別人贏得讚譽,從而透過別人的反饋建立對自己的高度評價。一個是發自內心的自以為是,一個是透過他以為是證明自以為是。驕傲是內求,自己製造;虛榮是外求,透過別人製造。

對於驕傲,叔本華還給予了一些肯定,他認為該驕傲時就義無反顧地驕傲,發自內心的自我認可也是真實和寶貴的,反而認為“以謙虛為美德,很可能是為平庸之輩服務的重大發明”。而對於追求名聲的虛榮心,他給予了鄙視和不屑,認為活在別人眼裡的人實在是可悲可憐,勸告人們切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假如人生是否有價值取決於一個人在他人眼中的形象,那是可悲可憐的生存;假如英雄與天才的人生價值在於名聲,亦即在於他人的歡呼頌揚,他們的生存就可悲可憐。”

可以看出,叔本華的幸福秘方,以“悲觀”打底色,勸導人們重新認識人生,把無痛苦、不無聊作為幸福標準,打破了世人對美好幻境的憧憬,正視悲苦慘淡的現實生活,這樣一來期許降低了,反而更容易實現,加把勁兒,跳一跳就夠得著。同時,還以“唯我論”為鑰匙,引導人們努力塑造一個內心無比強大的自我,豐盈精神,光明本心,透過不斷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從內向外探求幸福生活。

這樣看來,“悲觀主義”大師也滿懷慈悲濟世之心,看似悲觀至極,教授的卻是積極修心之法,與王陽明“光明吾心”有異曲同工之妙。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每個哲學家都有自己成一體的思想,我們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實際情況,天下大道相同,可修行時應當實事求是,切忌照搬照套,適宜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要對準了症狀,毒也是藥;對不準,藥也是毒。

【作者簡介】夜辰,本名張燁琛,“80後”,生於鹿城,軍裝在身,奔走四方;以勞作礪志,以讀書修行,以文章會友,涵養心智,求索人生,現已出版多部個人作品。

「夜辰讀書」76:追隨叔本華從悲觀中覓幸福

「夜辰讀書」76:追隨叔本華從悲觀中覓幸福

推薦文章